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陕西日报】徐德民院士:基础学科能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发布时间:2017-10-26 09:43:13 点击数: 来源:陕西日报
陕西日报10月25日报道  两鬓斑白、思路清晰、谦和有礼……这是采访过程中所有院士给记者留下的共同印象。只有真正接触了他们,你才会发现,科学家距离我们并不遥远:他们奋战的疆场,距离我们很近;他们的研究成果,惠及着我们每一个人。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应用基础研究,拓展实施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突出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为建设科技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网络强国、交通强国、数字中国、智慧社会提供有力支撑。

陕西科技资源优势明显。迈向新时代,奋力追赶超越,推动我省科技和经济紧密结合、创新成果和产业发展紧密对接,显得尤为紧迫和重要。作为科研人员中的代表性人物,院士们的工作现状和科研成果,最能反映我省当下及未来科研水平的综合实力,也最能体现科学技术对于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意义。

徐德民:内陆科学家的大海情结

提起大海,很多人觉得跟陕西没有多大关系,毕竟我们处在内陆腹地,距离最近的海岸线也有数百公里。但在我国的“蓝色国土”上,有一位80岁的陕西科学家用尽一生心血、为国争光。他就是来自西北工业大学的徐德民院士。

1937年11月7日,徐德民出生在陕西三原县。尽管成长于抗日战争的大后方,童年时期的他还是体会到了战争的残酷:科技落后、国力不强,就要被别的国家欺负。

立志报国的徐德民发奋读书。1956年,他以优异成绩考入西北工学院(西北工业大学前身之一)航海专业。4年后,他作为预备教师留校工作。

上世纪60年代末,一个偶然的契机,徐德民和水下自主航行器结了缘。那时候,我国急需自主研发一种水下航行器,而此前,我国完全没有研发、生产这一产品的先例。作为青年教师的徐德民被指定为这项任务的负责人。经过一年的努力奋斗,无数次的反复试验,团队终于攻克了一个个技术难关,成功实现了预期目标,完成了规定任务。

上世纪70年代初,当看到水下航行器在国家未来海洋战略中的重要作用,徐德民首先提出要研制一种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并主动承担起总体方案论证和原理样机设计等重要技术工作。经过不懈努力,他成功突破关键技术,使航行器的速度等主要性能显著提高。同时,徐德民还开创了我国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系统采用电子技术的新局面,这项成果与国外同类产品相比具有独创性,是我国在水下自主航行器控制技术方面的重要突破,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本世纪以来,海洋权益、海洋开发和海洋环境成为世界各国普遍关注的焦点。对于和平崛起的中国而言,走向深海大洋,意义重大。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主研发水下航行器关键技术和装备,形成海洋作业能力,将极大地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海洋竞争的实力。”长年从事航海工程教学科研工作,徐德民对这一点感受深切。

1998年,从西北工业大学的领导岗位退下来后,年过六旬的徐德民没有选择“享清福”,而是开拓新的研究领域。虽然经历科研经费不足要自己贷款、实验现场排险危及生命等多种艰难险阻,但徐德民和他的团队始终把“为国家海防事业坚守一线”作为奋斗目标,从未懈怠。

2005年,因其在水下航行器领域的研究成果,徐德民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如今,80岁高龄的他仍然投身在教学科研工作中,带领着西北工业大学水下航行器创新研究团队继续破浪前行。

徐德民经常说的一句话是:“做科研一定要做别人没做过或别人做不到的东西。要勇于创新、不断挑战,敢于担责任。”接下来的几年,徐德民希望为年轻人的发展铺好道路、搭好阶梯,为他们攀登高峰创造更好的研究平台,从而为祖国的人才培养和科技发展继续作贡献。

来源:http://esb3.sxdaily.com.cn/sxrb/20171025/html/page_09_content_000.htm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