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专稿】考场“重锤”,砸开教育教学改革路
发布时间:2015-03-16 15:05:46 点击数: 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3月13日电(记者 王丽)大三学生赵越一手拿黑板擦、一手拿鼠标,语言流畅地讲述其关于三种微压计的设计思路、加工安装步骤和可能出现的误差分析。侃侃而谈间显露了他对专业知识的熟稔,只是来回有些手足无措的肢体动作,才显现他的慌乱和青涩。

——2015年1月15日上午,西工大长安校区动力与能源学院413会议室,《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答辩考试正在进行。赵越是40名考生之一。

在以书面应考形式为主流的考试季,这种以全新形式亮相的考试,其实是该院《气体动力学基础》授课教师杨青真、王掩刚等多位老师,近两年来全力推动的一种新模式考试改革。

这场改革将以往期末一张试卷定成绩的方式,变为全过程综合素质考核。考试方式的更新、考试内容的调整,直接改变了以往一考定音的考量方式。

在学校已经拉开的改革大幕之下,此举既被视作“砸”开传统考场的一击重锤,又被视作投掷于广阔湖面的一颗石子。无论观者如何看待,此举先行先试,已悄然路上……

“突围”应试怪圈,20个学生的“试验田”

快人快语的王掩刚讲授《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已逾12个年头。作为航空发动机工程专业的一门技术基础课,《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要求学生熟练掌握气体动力学基础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概念,为航空发动机动力工程、工程热物理等专业的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平时,王掩刚总是付出大量心力精心准备2小时的授课内容,又充满激情的在课堂上讲解内容、答疑解惑,最后心怀成就感的送走一届又一届学生。但和就业单位的交流中,王掩刚得知,很多在校期间成绩很好的学生,到了工作岗位却不能将这门课所讲授的专业知识有效、灵活运用于工作实践,这让他“立刻心生挫败感”。

2012年,王掩刚赴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访学。上课没有讲义和指定课本、每周多个需要查阅大量书籍资料才能完成的大作业、每名学生都须接受老师面对面质询的考试……国外截然不同的学习经历,成为他回国后决心进行考试改革的催化剂。

“荷兰的学生通过这些经历能清楚知道自己适合干什么。有的学生退学后直接去读技校找工作;有的真心喜欢搞研究就坚持下来,再读硕士、博士,水平确实很高。”王掩刚说,相形之下,中国的大学生从小受到笔试考试模式的熏陶,很多人陷入了听课、作业、笔试的怪圈,也基本已经习惯了“临阵磨枪”“考完就忘”。

“能不能改变我们现有的考试模式?同学们是不是能够适应新模式?我们周围的环境是不是能够接受这个模式?”在王掩刚的脑海里,伴随着这些问题的还有一种深深的危机感,“如若不变,我们会一直陷入应试这个怪圈,我们发现不了天才,更培养不出天才!”

2013年1月,王掩刚主导“试水”《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考试形式改革。当年有20个学生“首吃螃蟹”,参加了全校首次进行的专业基础课答辩式考试。

动力与能源学院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大四学生申帅是其中之一。他清楚记得,在考试前一个月,老师询问了大家对这种新形式考试的想法,并动员报名,最终确定20名同学参加首次答辩形式考试。试题按难度分为初、中、难三个级别,答辩主要针对难题部分。答辩前,同学们根据老师建议组团准备答辩,并在答辩现场随机抽题。答辩后,如有同学对答辩成绩不满意,还可以通过申诉方式重新参加笔试考试。

“我当时考了90分,是比较理想的分数。”申帅回忆,参加考试的20名同学全部通过答辩。答辩式考试主要考察对专业知识的综合理解和运用能力,综合表达能力、文献查询以及阅读归纳能力等,“只靠和传统考试一样的考前突击,根本不可能在答辩时灵活应对”。

根据王掩刚考后网上无记名调查,绝大多数同学和申帅的看法一致。通过亲身体验,大家普遍感受新形式考试比较好,在准备答辩期间发现了包括专业知识、语言表达等多种问题,学习到了很多知识。

但和任何改革的遭遇相同,这次改革也受到了一部分同学和老师的质疑,网上“吐槽”之声不断。有人说答辩式考试主观性强,考官好恶决定了成绩高低;也有人强调答辩式考试题目比笔试成绩难度大、考点分散,且重复率高、不易准备、开放式考试、个人举止等影响成绩的外在因素太多等等。还有老师认为,答辩考试耗时过长,对老师的时间、精力都是考验,而且老师的工作均是义务性质,没有任何报酬。

就此浅尝辄止,抑或一改到底、继续跟进?不仅杨青真、王掩刚等参与改革的老师们在思索,动力与能源学院的领导们也陷入了沉思……

改革不能止于质疑

王掩刚的改革意志并未因质疑和反对而动摇。他一再申明,“我们既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要兼顾公平。更要紧的是,我们要引导他们认识到:成绩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在答辩过程中通过各种准备所收获的专业知识及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否则一切改革都只能流于形式。

然而,对于学生和老师中出现的质疑声怎么办?

动力与能源学院院长王占学说,“因为对学生有利”,教学改革虽然难做却非做不可,学院希望以《气体动力学基础》考试模式改革为 “点”,带动这门课程以及更多教学内容、学院管理、人事等各方面的改革,形成“以点带面”效应,让学生获得包括专业知识在内的综合能力的提升,让老师实实在在享受到教学的快乐。

对于个别老师的质疑,王占学说:“我们要看到绝大多数人受益的事实,在学生为根、育人为本的目标前,我们愿意承担责任” 。

老师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学院进行教育教学改革的助推器。为充分调动老师的积极性和改革热情,学院对参与《气体动力学基础》考试模式改革工作的老师,将在工作量考核和教学津贴发放上,施行大幅度倾斜。

与此同时,《气体动力学基础》课程的改革也在紧锣密鼓的筹划当中。经过反复调研酝酿,即将实施的课程改革在96个总学时未改变的情况下,分散到大二下、大三两个学期共三个学期进行,每个学期32个学时。与这门课程相关的选修课可延续授课,形成四个学期的贯通学习,从而适应未来各个专业的要求;实验课程由原来的课内实验4个学时,改为“流体力学和气体动力学基础综合实验”16个学时,由专人负责试验管理、讲义编写等。

王占学认为,这样的改革显然会让学生形成逐步加深、反复理解,进阶式的学习模式,“在学习过程中考试,考试过程中学习”,从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能力。

另一方面,对于作为新形式的答辩考试,杨青真、王掩刚和同事黄秀全、周莉、吴艳辉、施永强、余小京等反复讨论后,对考核标准和内容进行了完善。他们进一步扩充答辩题库、细化评分标准、规范申诉程序,采取封闭式答辩的方式。比如单从评分标准看,就有方案观点评判、论述表达评判、文献资料评判、板书\PPT评判、现场回答提问评判等多项,每一项中还包括若干更为具体和细微的小标准。

2015年1月,《气体动力学基础》新形式考试改革进一步推行。此次报名学生达到49人,鉴于主考老师人数有限,最终按照报名先后次序,共40人参加了考试。

1月15日上午,2012级本科生杨皓琦和黄杰先后参加答辩,他俩抽到了同一题目。如何“花开两朵,各表一支”,这既是对他们专业知识的考验,也是对个人思维方法和表达能力的综合考察。

杨皓琦和黄杰的答辩过程都很流畅,举止也很从容。但两人的区别也很明显,前者更注重原理的解析,后者侧重思维方法的阐述。特别是在现场提问环节,对杨皓琦的提问直指工程实践应用,而对黄杰的提问则牵涉对原理的理解深度和掌握熟练度。

“整个过程很过瘾!”杨皓琦走出考场,兴奋地说。从考前组团查阅资料、准备方案,到答辩时灵活应对,整个新形式考试让自己收获了与人沟通的能力、团队合作的能力和工程实践的能力。黄杰也表达了类似的看法,希望学校今后多进行这种新形式考试,推动老师的授课方式更开放、学生的思路更开阔。

考试形式改革和由此衍生的作用,给学生带来的最明显变化,更多的体现在越来越浓厚的学习气氛上。学生赵越说,以往考试,很多同学根据划出的重点突击复习,就能轻松拿到高分。但为了应对答辩式考试,因为要借阅大量专业书籍和资料仔细研读、给出完备的解决方案等,“大家往图书馆跑得更勤了,在图书馆呆得时间更长了,晚上睡得也更晚了”,“特别是没有平时的知识积累和深入思考,根本不可能拿到高分”。

《气体动力学基础》考试改革在学生圈里激起了一片叫好声,进一步坚定了王占学、杨青真和王掩刚等人要将这种考试形式进行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在学院的改革蓝图中,未来的《气体动力学基础》考试将是新形式的答辩式考试和传统笔试两种方式并存,由学生自主选择参加种类,参加新形式考试的学生最终确定在60-80人范围内。同时,学院还希望以此次改革为契机,推出一批教学名师,更希望将《气体动力学基础》的授课内容和风格规范化,形成慕课,做成品牌。

而在动力与能源学院的老师中,“以点带面”效应已绽露端倪。据了解,《航空发动机原理》、《航空叶片机原理》、《传热学》等课程的相关负责人也开始了课程改革的相关谋划。

小荷已露尖尖角的工大节奏

如同万千星光,在广阔湖面的璀璨投影一般,动力与能源学院此次推进的考试形式的改革,只是西北工业大学教育教学改革的一个剪影。

2013年9月,学校全面启动新一轮本科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新培养方案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推行本科阶段的通识教育为核心,理顺了通识与专业、宽泛与精深、个性与共性、单领域与复合领域等关系;规划构建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学科专业课程体系与综合实践训练体系三大课程体系。同时,学校已经开始实施完全学分制,给出了具体专业学生需要修读的各课组及环节的最低学分要求,更为具体地体现了“给通才制定规则,给天才留出空间”;学制也由传统的固定4年制本科教育转变为3-6年的弹性学制,允许学生在校内课程资源中根据个人兴趣选择课程,而本科导师制、学分绩点制、主辅修制等,进一步盘活了教育教学资源,调动了师生积极性。

2014年,西工大的教育教学改革如星星之火,在各个学院逐步点燃。

理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确立了9门公共通修课程共30个菜单,不仅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而且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需求;同时,落实本科生导师制,以多措并举,增强专业吸引力。

航海学院提出了新的培养方案实施办法,将原来的七个专业调整为现在的四个专业,改变了原有专业设置中与其它学院专业设置重复较多的状况;所有专业全部按照大类培养,制定机械类和电类两个培养方案和课程计划,同时开设相应的动手实践类课程群,加强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

而作为学校整个教育教学改革的先行先试者,动力与能源学院也对本科生培养方案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如,将原来的飞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自动化专业三个专业整合成行器动力工程专业、能源与动力工程专业两个专业,以进一步整合教学资源,集全院之力打造“飞行器动力”的金字招牌,真正实现由系办专业到院办专业的转变。

去年12月份以来,学校进行了包括职能部门、教学单位、青年教师等大范围的教育教学改革研讨会,对“大学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如何保障人的培养?”等问题有了更加清晰和准确的认识。

“教育教学改革,首先是教育观念的转变和培养理念的更新。”作为在全校进行考试形式改革的“第一院”,主导者之一的王掩刚一针见血,指出改革的内核所在。他说,改革不能一蹴而就,也不能一拥而上,更不能坐等所有条件都成熟了才实施。“观望或者等待,坐享改革实惠,一定会错过好时机,丢了好苗子。”

(编辑:田庆青)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