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20组工大今昔对比照,带你走进西工大的“前世今生”
发布时间:2018-06-14 08:09:17 点击数: 来源:党委宣传部 档案馆

西工大新闻网6月14日电 (记者 王凡华 郭肖 摄影记者 郭友军

照片是定格的影像,

是快门按下的一瞬光影,

亦是岁月雕琢的永恒凭证。

每一张老照片的背后都是一段光阴的故事,

它勾起了无尽的回忆;

每一张新照片的色彩都是一段成长的印记,

它承载着遥想的未来。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西工大的今昔影像中,看工大的坚守与成长。



建筑篇

校园全景鸟瞰图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校园掩映在农田和村落之外。

今日的西北工业大学友谊校区,位于大西安城南黄金核心区域。

校医院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的校医院,护佑师生健康。

今日校医院,已经是现代化综合医院,传承与跨越并存。图为校医院大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7系办公楼一角。教师们曾在这低矮的平房里孜孜不倦地工作。

今日在原7和10系旧址建设的航空楼,已经成为友谊校区的地标性建筑。

教职工住宅楼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教职工北村住宅实景。

今日新建的西北工业大学北村教职工住宅。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西平教室,当时这里是学生们集中上大课的地方。

 今日在西平教室旧址建设的教学西馆。


人物篇

周尧和

周尧和:中国科学院院士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家

周尧和是担任国际铸造学会主席的第一个中国人。他在铸造领域有众多重要建树,领导建立了铸造学科首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培养出新中国第一个铸造学科博士,是中国铸造学科的第一个科学院院士。被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授予“首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周尧和教授在进行科学实验。

图为周尧和院士为师生作报告。

傅恒志

傅恒志:中国工程院院士 材料及冶金专家

国际高校科学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第三届“中国铸造终身成就奖”获得者,带领团队共同创建了国家唯一的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傅恒志教授在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傅恒志参与完成的“新型合金材料受控非平衡凝固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图为傅恒志院士讲述他的成长之路。

张立同

    张立同:中国工程院院士 航空材料专家

张立同几十年来从事航空航天高温材料技术及其应用研究,解决了国家急需的一系列重大关键技术,取得多项开创性成果,使我国高温陶瓷基复合材料的研究与应用水平进入国际前列。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张立同教授开展科研实验。

    2004年,张立同团队的成果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打破该奖项连续6年的空缺。2016年,她主持的“碳陶飞机刹车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

“向北望星提剑立,一生长为国家忧”是她一生科学追求的最好注解。张立同院士作为学术带头人,求实创新、治学严谨,为学科发展积蓄力量。

马远良

    马远良: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声工程专家

马远良是我国水中兵器学科第一个博士点和博士后流动站的创建者。他曾研制我国第一代直升机吊放声纳,先后主持4种型号的航空声纳的研制,是我国在这一工程科技领域内的开拓者和带头人。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马远良教授在实验室开展教学实践。

图为马远良院士在给师生作报告。

徐德民

    徐德民:中国工程院院士 水下航行器专家

徐德民常年从事航海工程教育,开展了远程水下自主航行器卓有成就的研制工作;带领团队研制成功多型号新型水下航行器,主要性能国内领先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不仅培养了一批高素质的精英人才,更走出了一条“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之路。图为上世纪九十年代徐德民教授指导学生进行课题研究。

图为徐德民院士在实验室开展科研实践。

魏炳波

    1992年,时年28岁的魏炳波被学校破格晋升为教授,30岁被特批为博士生导师,是当年西北工业大学最年轻的学术带头人。图为1993年青年教授魏炳波为学生授课。

     

2011年12月魏炳波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图为魏炳波为师生作学术报告。


学习生活篇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美食记忆”,图为当时学校6系学生餐厅。

   

今日的西北工业大学学生餐厅,简洁大方,各式菜系,满足味蕾的同时,还能吃出情怀。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的女生宿舍,质朴简陋,唯书籍和室友可以交流。

      

今日的西北工业大学女生宿舍内,窗明几净,设施现代,唯学问和思想可以遨游。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十系学生在电教室上课。同学们大多穿着当时普遍的“蓝、灰、黑”主打的工装、中山装和绿军装。

   

    变化的是服装的颜色和发饰,不变的是求知的眼神。西北工业大学伦敦玛丽女王大学工程学院是西北地区首个中外合作办学机构。图为该学院2017级学生在课堂听课。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我国著名空气动力学家、西北工业大学罗时钧教授在风洞现场教学。

   

图为今日西北工业大学科技工作者在位于学校的我国第一座增压连续式高速翼型风洞现场,开展教学实践。

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外语课堂上,流行的双卡录音机成为“时髦”的教学用具。

   

    今日的西北工业大学外语教学环境极大改善,学习手段现代多样,尤其是互联网的兴起,让英语学习资源更加多元丰富。


文体活动篇

图为1986年西北工业大学首届军训学生列队汇报。

   

    对大学生进行集中军事技能训练和军事理论课教学,有力地促进了大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图为2016年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军训方队接受检阅。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学生自编自演话剧《于无声处听惊雷》。

    

图为西北工业大学学生自编自演的舞蹈《郃阳锣鼓》,并登上2018“丝路春晚”演出现场。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大学生在煤渣跑道上参加比赛。

   

几十年来,学校的体育运动设施和场所得到极大改善。图为西北工业大学学生在塑胶跑道上竞逐赛场。

图为上世纪八十年代西北工业大学大学生在课后排练节目,畅想诗歌与远方。

“90后”的艺术风格,更加包容多元,新潮澎湃。图为大学生在课后排练节目。

 

从黑白照片到彩色照片,

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到今天。

变的是建筑的高度和外观,

不变的是一批一批良师益友从这里产生;

变的是学习的条件和设备,

不变的是一代一代国之栋梁从这里培养;

变的是岁月的容颜和轮廓,

不变的是一届一届鸿鹄之志从这里起航。

 

在过去的岁月里,一代代西工大人努力拼搏,始终秉持矢志不渝的报国精神;

在现在的日子里,一代代西工大人努力传承,始终坚守献身国防的爱国精神;

他们扎根西部、艰苦奋斗;

他们求真务实、开拓创新;

他们在建设“双一流”的路上勇往直前!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