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9月7日电 近日,《思想教育研究》杂志在2016年第8期刊登西工大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经验文章。
文章阐述了传统认识论下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构建了解释学对话理论下的高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新模式,并总结凝练了我校青年教师思政教育工作实践。
西北工业大学曾组织青年教师赴马兰基地社会实践。回校后,为把感悟带给更多的青年教师,使马兰精神在学校落地,学校开展了“马兰之花在西北工业大学绽放——青年教师论坛”活动。论坛共分3场,每场主题不同、主讲人不同、参加人不同。
一是充分发挥青年教师主体性。在教育者选择方面,改变以往由党政干部、专家学者担任教育者的权威形象,由3位青年教师分别作每场论坛的主讲人。主讲人参与了社会实践,有丰富的亲身经历和情感体验,有把这份感动传递出去的愿望,准备充分,以不同风格展示了青年教师们的思想,讲述各具特点。在参加人方面,改变以往大型报告会数百人参加,只能“听”不能“说”的形式,每场论坛由来自不同学院的10余名青年教师组成,每个人倾听别人的观点,也发表自己的意见,营造了平等的对话环境,调动了青年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更容易交流思想、传递情感。在组织者方面,改变以往学校官方部门是组织者、青年教师仅是参加者的局面,吸收青年基础研究学会、青年教师工作委员会等青年教师群体组织共同参与活动组织实施,并邀请青年教师担任论坛主持人,发挥了青年教师的创造力,对青年教师自组织教育活动进行了有益尝试。
二是密切联系工作实际。在活动主题方面,3场论坛主题分别为“马兰精神与西北工业大学精神文化之契合”“马兰人‘隐姓埋名’与西北工业大学鼓励做‘名师’”“马兰做‘惊天动地’事与大学育人‘润物细无声’”,主题发言之后的议题分别为“如何精心研究,潜心育人”“如何做一名好教师”“教学改革,青年教师准备好了吗?”等等,从不同角度挖掘马兰精神与学校精神文化的密切联系,贴近学校实际情况,落脚在青年教师工作生活中,使马兰精神不再是遥远的空中楼阁,而是与青年教师密切相关的精神指引。
三是体现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每场论坛中,播放视频和PPT、主讲人讲述、参与者讨论的多种对话方式使论坛内容饱满,代入感较强,拉近了教育者与青年教师的心理距离。3位主讲人精心准备,对活动投入很大的热情。小型论坛的形式使每位青年教师都积极参与到讨论中来,在论坛上的发言既充满正能量,又发自肺腑。一些青年教师两次参加论坛,还有一些青年教师看到活动预告后主动前来参与。论坛结束后,组织者与参加的青年教师仍在思考,主动撰写了活动体会,说:“感动,为马兰精神,更为了青年教师们散发的一种热情”“马兰精神深深触动了我。在我心目中,育人工作是默默无闻的,但也是惊天动地的”。
(审稿:陆佩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