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士橹(1920-2016),飞行力学专家、教育家,中国工程院院士,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西北工业大学教授、航天学院名誉院长。2016年4月24日,在首个“中国航天日”因病逝世,享年96岁。
少年立志航空救国
1920年,陈士橹在浙江东阳出生。
少年时期,目睹了日寇飞机轰炸家乡的惨烈,陈士橹产生了强烈的“航空救国“想法。他说“要是我们也有飞机、有空军,日本人就不敢这么狂妄!”
毕业后,他放弃了保送上大学的机会,坚定选择了学习航空类专业,先被重庆中央大学航空系录取,后又考入当时更负盛名的西南联大学习航空知识。在报国热忱的驱使下,陈士橹发奋读书,毕业后先后执教于清华大学、交通大学、华东航空学院。
青年坚定理想信念
1956年3月,陈士橹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入党志愿书中,他写到“要在科研道路上做出一份成绩来,不辜负党和人民的期望!”坚定的理想信念成为他一生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
上世纪50年代,国家建设急需人才,他留学苏联,在莫斯科现场聆听了毛主席那场著名的讲话:“世界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但归根结底是你们的”,深受鼓舞的陈士橹,仅用两年时间获得了一般学生需要3至4年才能获得的技术科学副博士学位,成为在该校第一位获得副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他创建的简捷计算机动飞行的气动性能新方法,为苏联学者所重视,被专家称为“陈氏机动飞行算法”,并在我国超音速战机的研制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壮年建航天保航天
1956年,华东航空学院从南京西迁至西安。1958年留学归来的陈士橹坚决服从组织安排,来到了西安,开始创建西北工业大学宇航工程系,开创了我国宇航工程科技教育的先河,这也使他成为我国航天科学技术教育的先驱者之一。
20世纪60年代,我国的导弹设计、研制工作刚刚起步,资源稀缺,工程技术人员力量薄弱。陈士橹主动与航天企事业单位建立联系,帮助解决实践难题。受钱学森委派,陈士橹参与到我国刚起步的导弹研制中,成功地将理论应用于航天工程实际,扫除了飞行器液体晃动等一系列阻碍航天器发展的“拦路虎”。
1964年前后,宇航工程专业面临被“撤并”的状况。此后十余年,陈士橹奔走呼吁,获得钱学森的支持。陈士橹曾回忆说,“钱学森先生当时说过,'很多人都说要把你们宇航工程系撤掉,但我是赞同你的,宇航工程还是国家急需的专业啊!'”
经过陈士橹与学校的共同努力,西工大宇航工程系成为当时全国航空院校中唯一没有被“撤并”的宇航院系,保留了我国航天教育与科研事业的“火种”,这支力量成为20世纪90年代国家航天大发展的主力军。
勇攀航天科技高峰
20世纪80年代末,在我国第一代捆绑式火箭研制过程中,在没有资料可借鉴的清况下,陈士橹带领团队,经过18个月夜以继日的仿真验证,建立起动力学模型,最终达到设计指标要求。
1992年,我国启动载人航天工程,每次故障仿真试验耗资都在千万元以上,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王永志委托陈士橹团队开展仿真技术攻关。陈士橹力主让青年教师挑大梁,以唐硕为技术负责人,团队开发的故障仿真软件达到世界先进水平,成功“护送“神舟系列飞船顺利飞上浩t翰的太空。
1994年,因在飞行力学领域的杰出成就,陈士橹当选俄罗斯宇航科学院外籍院士。
坚守教育事业
陈士橹是新中国第一批博士生导师,他严谨治学、潜心育人,长期辛勤耕耘在教学科研一线。
60多岁坚持给本科生上课,90多岁还亲自指导研究生,他以崇高的师德影响了一代代学子。年过八旬时,他为自己定下规矩:每天至少写500字的学术思考,这一习惯一直坚持到病重前。
他培养的我国第一位飞行力学博士袁建平回忆说,读博期间,陈士橹要求他每两周提交一份书面材料,以便提出进一步指导意见。
陈士橹常说:“每个学子的心中都有一颗星,如果能让自己出彩一点,整个星空就会更加灿烂。”他一生培养了56名硕士、博士,学生中涌现出一批国家的权威专家,不少人成为我国航天和国防科技领域的带头人。
培育良好家风
陈士橹在事业上追求卓越,但在生活中却朴实无华。
一件西装,缝缝补补,穿了30年,几乎出席了他生命中每一个重要场合;家中使用至今的陈设,都是他从南京带来的旧家具。
他对待自己节俭至苛刻,但对他人,却慷慨无私。无论是校内的困难家庭,还是故乡浙江东阳老家的群众,只要有需要,他都解襄相助。
弥留之际,在家庭和子女的支持下,他将自己毕生的积蓄,捐献给了祖国航空航天教育事业。
2016年4月24日,我国第一个航天日,航天强国的梦想振奋国人。晚上,久病在床的陈士橹特意穿上正装,戴上他从不喜欢的助听器,坐在电视机前,认真观看了当天相关活动的新闻报道,还和儿女们兴奋地讨论了几句航天话题。
当晚,怀着对祖国航天事业的忠诚与热爱,陈士橹湍然长逝。
可以说,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成为了他一生奋勇前行的强大动力,入党60年来,他用实际行动践行了入党誓词和对党的庄严承诺。
(根据2016年《一个甲子的坚守-陈士橹先进事迹材料》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