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9月25日电(王显清 叶恒语 刘静)西北工业大学团委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的工作主线,立足高校实际、探索创新举措,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抓手,依托“翱翔送暖·灿烂千阳”“山区筑梦·领航行动”两大平台,打造“三航筑梦”“小航模大梦想”“阳光工程”三大品牌,构建“123”志愿服务体系,助力乡村振兴见实效。
以大学生志愿服务为抓手,探索乡村志愿服务方向
从乡村志愿服务需求出发,围绕顶层设计、运维模式和站点管理,搭建“三位一体”志愿服务架构。规划青年志愿服务长效机制。建立常态化志愿者库,储备志愿者超4800人;利用“工大志愿”小程序实现“招募、培训、保障、回访”四维度信息化管理;推进“志愿翱翔”骨干培训班、打造志愿服务讲师团,已累计开展五期课程,培养超1000名志愿服务骨干。畅通青年志愿服务运营模式。实现“点单-接单-派单”一体化运营,积极探索响应快、质量高、体验好的乡村志愿服务新模式。旨在切实解决乡村社区居民需求,通过科普宣传、结对帮扶、亲情陪伴等活动切实关注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和学业需求。夯实青年志愿服务站点管理。按照“一个站点+双向选择+三级管理+四方响应+五社联动”的思路建设青年志愿服务站。截至目前,已组织80余次志愿服务活动,累计招募7000余名志愿者,超过151万人次受益,相关活动受新华社、人民日报、新闻联播等官方媒体报道60余次。

以志愿服务平台为支撑,整合乡村志愿服务资源
指导团学组织建立“翱翔送暖·灿烂千阳”“山区筑梦·领航行动”两大志愿服务平台,统合供给校内优质志愿服务资源。一方面,部署志工部“翱翔送暖·灿烂千阳”平台,助力乡村社区治理。统筹全校21支学生志愿者服务队,多维实地调研、结合社区特质,为完善社区治理体系和创新社区志愿服务提出西工大方案。前期以陕西省城固县做为主要调研单位,面向学校周边乡村社区(如城固县城东社区,长安县滦镇东街社区等)进行服务试点,开展“智能助老”“七彩假期”“禁毒宣讲”“美丽秦岭”“社区防诈”等志愿活动,已逐步推广辐射周边20余个社区,号召860余名志愿者参与乡村社区治理60余次。另一方面,部署社团部“山区筑梦·领航行动”平台,助力乡村素质教育。以学校9大类别近百家学生社团为育人载体,通过“德智体美劳”模块化设计,打造具有西工大特色的“第二课堂加油站”。引导高校学子通过Minecraft、B站等软件平台面向山区孩子们沉浸式、体验式、互动式地开展团课教育35次;以学校长期形成的“总师育人文化”为价值导向,深入10省15市47地开设50余场科技夏令营;孵化18个主题300余节综合素质拓展课程,在云端面向12.8万余人次进行网络教学展示,服务时长达4.63万余小时。

以志愿服务品牌为动力,延伸乡村志愿服务渠道
形成“三航筑梦”“小航模大梦想”“阳光工程”三大志愿服务品牌,有效拓宽高校青年服务乡村路径渠道。一是“三航筑梦”传承志愿薪火。西工大研支团20年来共选派221名优秀毕业生前往服务地传授知识、扶贫接力。扎根三尺讲台,保障研支团岗前培训全覆盖,历届授课班级成绩显著,真正实现“教得了,教得好”;践行教育扶贫,在幼儿园、敬老院、易地扶贫搬迁安置点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四点半课堂”、扶贫调研等;发挥桥梁纽带,与教育基金会合作成立“三航筑梦基金”,打造“三航科技小屋”、建立国防科普教育基地。二是“小航模大梦想”播种航空希望。依托学生蓝色学堂航空科普志愿者服务队,形成了46期专题课程,16套科普手册、3期动手实践。在全国乡村范围内持续开展航空主题启蒙科普课程,将航空报国精神与课程体系建设融合,实现高精尖学科下的启蒙育人转化。获国家级荣誉3项、省市级荣誉14项,新媒体科普作品累计观看达百万次。7月21日,央视新闻特别节目《青“村”有你》,深度报道了“小航模,大梦想”品牌实践活动。三是“阳光工程”拓展数智教育。“阳光工程”自1998年发起至今,25年间以“寒暑期专项实践+学期内常态化服务”为模式,独创一套9大基础学科教学方法,落地353校“互联网+支教”平台,打造了西部首批公益云课堂。组织义务家教、山村支教、公共服务、科技助农等活动,先后服务下岗职工子女、乡村留守儿童、特殊儿童群体12.2万余人次。为自闭症儿童、山区学子等群体筹得善款120余万元。

未来,西北工业大学团委将持续聚焦“123”志愿服务体系,牢牢把握志愿服务育人内核,以更加扎实有力的行动带领西工大志愿者助力乡村振兴!
(审核:马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