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我校黄维院士、李晓珍副教授在《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发表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中有机荧光团的构建与优化的综述文章
发布时间:2025-10-29 11:38:21 点击数: 来源:柔性电子研究院

近红外二区荧光成像(NIR-II FLI,1000-1700 nm)是近年来兴起的一种前沿成像技术,与可见光(400-700 nm)和传统NIR-I FLI(700-900 nm)相比,其光子散射更弱、组织自发荧光更低、自身吸收更少,因而具有更深的组织穿透力和更高的成像清晰度。然而,荧光团吸收/发射波长短、荧光亮度低、生物相容性差等问题仍是NIR-II FLI面临的主要挑战。相较于无机荧光材料,有机荧光团(OFs),包括菁染料、D-A结构共轭小分子和半导体聚合物,具有可调控的光学特性和优异的生物相容性,能够实现NIR-II FLI对解剖结构、特定标志物及生理活动的成像。

近日,西北工业大学黄维院士、李晓珍副教授针对近红外二区有机荧光团的构建与优化发表了一篇综述文章。本文系统综述了NIR-II FLI的最新进展,重点介绍了一系列具有可调NIR-II发射波长的生物相容性OFs。文中强调了多种优化策略,以提高OFs在吸收和发射波长、荧光量子产率和生物相容性方面的性能。综述了OFs在血管成像、淋巴成像、肿瘤成像、器官成像、成像引导治疗和生物传感器等领域的多样化应用。最后探讨了OFs临床转化面临的挑战与未来发展方向。


图片1.png

图1.近红外二区有机荧光团(NIR-II OFs)的研究背景,分类,优化策略和生物医学应用


图片2.png

图2.近十年来花菁染料的发展历程


图片3.png

图3.近十年来D-A结构共轭小分子的发展历程


图片4.png

图4.近十年来半导体聚合物的发展历程


该文章以“Construction and Optimization of Organic Fluorophores in NIR-II Fluorescence Imaging”为题,发表在国际顶尖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上。西北工业大学柔性电子研究院李晓珍副教授为第一作者。该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西北工业大学新进教师启动经费,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的资助。

文章链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5/cs/d5cs00063g

(文字:李晓珍;图片:李晓珍;审核:王学文)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