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汪劲松调研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理学院
发布时间:2013-03-18 09:00:11 点击数: 来源:

西工大新闻网3月18日电(记者 王丽)3月13-14日,校长汪劲松前往长安校区,先后调研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理学院。汪劲松听取了各学院的基本情况介绍,并着重就师资队伍建设、教学与人才培养、学科与实验室建设、科学研究、国际合作等情况和学院负责人及教授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国防项目和学科上水平不矛盾!”

3月13日上午,汪劲松到自动化学院调研。听取院长潘泉关于学院基本情况汇报和学院“十二五”规划目标及实施的深刻思考后,汪劲松讲:“要缺什么补什么,不能光看到问题,还要有积极得力的措施。”

“国防项目和学科上水平并不存在矛盾!”在和部分教授代表交流中,汪劲松再次阐明自己的观点。他说,我们一定要扭转“国防项目和学科上水平之间有矛盾”的观点,国防项目反映了我们的工程能力和为国防科技发展的贡献,但作为大学,这些不能成为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的标志。基础研究搞不好,国防项目也不可能是最前沿的。只有夯实研究基础,才能真正保持国防军工特色和优势。汪劲松强调,改变原有“国防项目和学科上水平之间有矛盾”的观念是实现第二步战略步骤的必备条件,也是强化国防军工特色的必由之路。“改变以往观念,对选人用人、教师考评等一系列问题的指导方向清楚了,也才能真正注重学术、尊重学术” 。

“本科教育培养方案制定是最基础性的工作,它对学生以后的发展影响巨大,需要不断去研究它。”调研中,汪劲松对自动化学院提出的“本科教育‘2+1+1’ 学生创新实践工程”兴趣浓厚。这个方案可以达到“适度平衡本科4年‘通识’教育和‘专才教育’”的目的,避免了以往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中“一报定专业”而影响其成长成才的误区,他高兴地说“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希望学院和学校教务部门尽快沟通,“研究探讨,真正做实”。

此外,汪劲松还就“青年教师国际化‘4个1’ 访学任务”、国际国内“参照物”高校的选定以及国家级基地建设等方面的问题,与学院相关负责人和教师代表进行了交流。他引用3月5日在我校举行的“罗阳报告会”内容,鼓励大家多一些拼搏精神、奉献精神,“领导干部做事要出于公心”, 真正卯足劲,努力在本科人才培养、青年教师国际化等方面摸索经验,为全校工作带个好头。

座谈会后,汪劲松还参观了控制与信息研究所、飞行控制与仿真技术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要做西工大计算机学科的标志性内容”

3月13日下午,校长汪劲松又来到长安校区计算机学院进行调研。在计算机学院院长张艳宁一个多小时的汇报过程中,汪劲松就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本科生生源问题,以及科研、国际化和特色鲜明的研究平台建设等内容,与张艳宁等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

从情况介绍得知目前计算机学院拥有5个省部级实验室,但缺少国家级研究平台,汪劲松说:“我们要根据学校第二步发展目标‘国际知名高水平研究型大学’而努力,瞄准‘国字号’平台,不能满足于省部级实验室的学术影响和学术水平。”

“本科培养就是要厚基础,学生才能创新。”谈及本科教育定位,汪劲松说,厚基础强内涵发展,除了重视专业基础,还要重视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基础。他还鼓励计算机学院在“优势极其突出的学科方向上”努力,“要做就做西工大计算机学科的标志性内容”,不必所有学科都面面俱到。在此基础上,按人才培养规律踏实稳健发展,积极有效组织谋划,从而实现“国字号”成果、人物和平台的逐一突破。

“我希望你们按自己想走的路去走,不要随大流。”汪劲松说,学校寒假干部会后,职能部门也都在积极动作,传统的管理将会走向“对共性的规范和对个性的支撑和服务”。希望学院和职能部门携手合作,鼓足干劲,激发潜能,把工作当做事业而不是谋生的手段,逐步走出特色,走出一条具有西工大计算机特色的发展之路。

调研中,汪劲松还饶有兴趣的参观了陕西省语音与图像信息处理重点实验室、陕西省嵌入式系统技术重点实验室等多个实验室。

“希望理学院探索出个性化人事管理评价体系”

3月14日下午,校长汪劲松在长安校区调研理学院。理学院院长张卫红做题为《建设教学科研并重的高水平研究型理学院》的院情介绍,从学院历史与现状、国际化、青年教师培养、差距与不足、发展思路与举措等方面进行了全面汇报。

汪劲松针对张卫红的汇报内容,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互动式交流。

得知理学院已与英国格拉斯哥大学数学系签署了本科生联合培养协议,汪劲松提问说:“只是签订协议,还是已经成建制的培养?”格拉斯哥大学是英国最富盛名且最古老的大学之一,培养了亚当·斯密、开尔文等一系列知名人物和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与这样的国际知名大学合作,不仅要有协议,更重要的是开展实实在在的合作,在人才培养上要有成建制的合作培养”。

汇报交流中,汪劲松边听边记,不时插话,要求多提建议和意见。会场内时而沉寂思考,时而笑声频频。

“西工大曾以过去的方式涌现‘西工大现象’,但只能证明这种培养方式在过去是成功的,现在继续采用原来的培养方式,20年后还会出现‘西工大现象’吗?”汪劲松指出,本科教育究竟是要培养专业人才,还是为学生终身成长打基础——这是个根本性问题。现在的学生自主性提高了,自我选择的能力、见识和知识面都和过去不同了,能不能再继续过去的培养方案,值得深思。他认为,“要平衡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之间的关系,可以尝试大类招生、大类培养,到高年级再分流,强化专业,把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有机结合起来”。

关于国际化,汪劲松说,发力点应该是名校、大师和活跃领域,不管是青年教师的国际化还是学生培养,都应该从这三个方面着力去做。

“理学院承担着学校大量的基础教学任务,是学校教书育人功能很重要的部分。”汪劲松说,希望学院开放学生培养观念,使一部分真正对科学感兴趣、对学术有追求的学生留下来,继续从事基础研究和教学,其他学生以其扎实的理学背景可以到应用领域发挥更大作用。同时,他再次强调,学科发展不是规模效应,一定要有突出的学科优势,才能真正发挥“竹竿效应”。

关于人事管理体系,汪劲松希望理学院根据教学和基础研究比较集中的特点,在学习国外大学人事管理体系的前提下,探索出一套真正激发教师的潜能且不完全按学校模式运行的评价体系,“一旦做成,意义重大”,既解决了学院个性化发展的问题,也实现了管理权的真正下移。

调研中,汪劲松还参观了理学院教育部空间材料科学与技术重点实验室、智能材料实验室,看望一线师生,听取了他们的意见和建议。

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陪同汪劲松调研自动化学院、计算机学院和理学院。

.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