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专稿】来自理学院青年教师成长的“实验报告”
发布时间:2013-06-14 14:22:12 点击数: 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6月14日电 (记者 王凡华

“今天的高校青年教师,当他们经过20多年的苦读‘修成正果’拿到学位,又在与同龄人竞争中获胜,争取到一个大学教职时,他们中很多人却发现自己面临比原来更大的压力:外部的、内部的,同龄人的、隔代人的,学生的、老教师的。更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科研经费、职称晋升、学术成果、教学评估、结婚生子、兼职收入,这些本身并没有关系的词语,在目前的高等教育制度下发生了复杂的因果联系。”在一份名为《中国高校青年教师调查报告》中,这样描述 “70后”、“80后”高校青年教师们的生存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等院校青年教师数量和比例不断增加,据教育部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40岁以下的青年教师人数已超过86万,占全国高校专职教师总数的63.3%。同样的情况,在西北工业大学也大致如此。然而事实上,身处于象牙塔内的高校青年教师却面临着人们不了解的困惑和艰辛。

随着近年来学校快速发展,青年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已经成为学校教学科研工作的骨干群体,如何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已经成为学校重点关注的话题。怎么让他们“站稳讲台”,又能顺利开展研究,理学院积极探索并实施了“青年研究室”方案。经过3年的历练,或许可以为我们带来一些青年教师成长成材的思考和借鉴。

走在路上的理学院副教授张富利,身材瘦削,略显疲惫,脚步却格外轻快。5月24日,他收到通知,自己申报的2013年度学校“新人新方向”的项目已经通过。“这是我们青年研究室取得的最新成果了,呵呵……”马上就要“晋级”做父亲的他,同样对这个项目倾注了极大的心血。

跟随着张富利的脚步,我们将时光调回到2010年,几位多少还带着点茫然的年轻人,同样在以一种莫名的激动,迎接着“青年研究室”的成立。

探索的计划:“独立组织”首先要有归属感

这是个从成员到组织都非常年轻的学术研究单元。臧渡洋:1979年生,2009年获法国巴黎十一大博士学位,主要从事软物质纳米流体的制备和性能研究;段利兵:1981年生,2009年获中科院物理所博士学位,主要从事氧化物薄膜及纳米颗粒功能材料的结构与磁、光、电性能研究;白晓军:1981年生,2009年获南京大学博士学位,主要从事铁磁纳米颗粒、颗粒膜以及纳米多层膜的交换偏置效应和输运性质研究;张富利:1982年生,2009年获法国里尔科技大学博士,主要从事微纳光学、表面等离子调控、电磁感应透明等研究。

2009年的那个夏天,对于这4位年轻人来说,具有一些特殊的意义。刚刚完成了从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换,初到西工大理学院报到的他们,带着对未来的憧憬,还夹杂着一点稚嫩。

同样面临“三十而立”的他们,到底要“立什么”?这是摆在他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可让他们颇感不适的是,刚到学院却发现:由于学科背景和研究方向的差异,他们没办法直接加入到已有的学科团队当中。

学院和应用物理系的学术前辈和领导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于是,经过研究,决定成立青年研究室,让这些年轻人组建不“依附”于某个学术带头人的“独立机构”。回忆起那段成立青年研究室的经过,理学院院长张卫红表示,正是着眼于青年教师多元知识背景和成长模式的深度思考,旨在为新入职但未加盟团队的青年人提供研究场所,学院着手建立了青年教师初期科研方向的培育和凝练的孵化平台。

“青年研究室就是要鼓励青年教师大胆创新、积极融合,开展多学科交叉研究,培育新的学科增长点和学术带头人。”张卫红说。

而对于段利兵和白晓军来说,青年研究室更是多了一份温馨的感觉。“对于我来说,西工大的校园里,我曾经最熟悉的就是学院配发的办公桌和电脑了吧。”2009年的段利兵和白晓军,刚刚从中科院物理所和南京大学来到西工大理学院。在这个城市里,他们自诩是“外来务工人员”,人生地不熟,“除了在教室上课,不知道该去哪里。青年研究室的成立,让我们至少有了块能开展研究工作的地方。那种家一般的归属感,其他人真的很难想象。”每次谈起那段故事,这两个“大男孩”总是有些感动。

“青年研究室的成立对于我们来说,当时首先解决了我们迫切需要的研究场所、团队归属等问题。但是未来研究室怎么发展,其实我们也一直都在探索。”张富利说。

干事的计划:给点阳光,我就必须得灿烂

2010年,研究室成立不久,理学院党委就着手在长安校区调整出两间办公室,作为研究室用房;同时,应用物理系还从“985三期”学科建设经费中以“新人新方向”方式划拨40万作为平台建设启动费。

“地方不大,钱也不多。”不过,有了场地和经费,这绝对是“雪中送炭”,研究室的工作开展就顺利多了。“真正想做点事的年轻人,只要给点阳光,我们就一定得灿烂啊。”张富利笑着说。

时任应用物理系系主任的赵建林教授,是研究室成立的倡导者和支持者之一。3年来一直关注年轻人的成长,“现在青年研究室共申请了各项基金12项,经费总额160万。仅仅只从经费数目这项来看,当初的投入也是值得的。而更难得的是,这几个年轻人的发展都很好,理学院其他老师也都从中受益。” 他认真地说。

作为自由、开放的学术运行单元,研究室实施扁平化管理,大力鼓励国际前沿学科探索和学科交叉融合。依托理学院物理学和光学工程一级学科,研究室致力于微纳尺度下流体力学、表面等离子体基元以及磁性效应等新材料、新性能、新机理的探索。

通过“985”工程、“211”工程和学校“新人新方向”等学科建设渠道,研究室积极筹措经费搭建公共学科平台。在研究室内,科研设备不隶属某个课题小组,实施统一管理,最大限度激发设备和平台的使用效能。

同时,青年研究室成员依个人兴趣和学科背景可独立开展科学研究,方向相近时可组成课题研讨小组。学院也鼓励青年研究室成员与外部课题组开展合作,探索新的学术方向,条件成熟时也可独立成立课题组或者加盟其他团队。“现在最欣慰的就是,自己能做点想干也能干的事情。”臧渡洋说。

研究室定期召开学术研讨会,鼓励成员间科研方向相互渗透和学术兴趣点碰撞。同时,他们还着手聘请知名专家组建青年研究室学术顾问委员会,对青年研究室体制和成员发展指导规划,汲取多方面的学术营养,拓宽成员的知识面和学术背景,促进新的交叉学科点的产生。只要是时间允许,4个年轻人就凑在一起,互相交流探讨。他们的学科背景、思维方式差异很大,但是,就是在这样的思想碰撞中,创新的“火花”不断涌现,很多时候,“想低调和偷懒都不行”。臧渡洋热情地说。

在青年研究室,这里是被学生称为跨界、混搭的“典范空间”。这里也被段利兵戏称为长安校区对本科生开放最好的“实验室”——不少其他专业的本科生也可以在这里根据兴趣进行实验研究。“青年研究室的交流,不拘于形式,甚至在饭堂里、班车上都可以,关键是这里的氛围非常好,能让我们在不断地碰撞磨合中理清自己的思路。”白晓兵深有体会地说。

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学生,不同学科方向所需的实验设备,不同思路的研究路径……同处一间实验室,同在一个校园,同窗好友青春并行,彼此的心灵很快也很自然地就能一起跳动,并产生出相互砥砺的“化学作用”。

而更让人欣慰的是,依托这个平台,更多的年轻人得到了发展和锻炼的空间。

育人的计划:蓄水养鱼的目的是要鱼跃龙门

作为一个新成立的学术研究单元,没有丰裕的“物质基础”;很多东西都要靠自己去打拼。经过这3年多的努力,青年研究室的成员们在教学科研等方面,已经崭露头角,初尝成果;未来的发展,更值得关注。“而值得关注的不只是机遇,还有更多的挑战。”负责筹建青年研究室并兼任该室主任的王海鹏如是说。

筹建3年来,青年研究室成员主持国家、省部级等科研项目12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863子课题(单位负责人)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6项,校基础研究基金6项,科研经费累计160万。发表SCI论文20余篇,影响因子大于3的7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6项,获得实用新型授权5项,在学科方向探索方面形成初步基础。

青年研究室成员利用自身国际化教育背景,承担大学物理和大学物理实验留学生教科书编写和授课工作,通过主持校国际化课程教改项目机会,积极探索国际课程的授课方法,取得较好的授课效果。

而对于4位青年教师来说,“在青年研究室这几年,最重要的是让我大致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臧渡洋说。

而段利兵则形象地将研究室比喻为“蓄水池”。对于青年教师,研究室就是要“蓄水养鱼”,一旦鱼儿成长壮大了,就可以放开到江河海洋当中了。“当然,鱼儿能否跃出龙门,那就得看我们自己的能力了。”

同时,老教师的提携和学院的支持是他们很需要的“助长剂”。白晓军说,“最重要的还是要自己努力,总得踏踏实实做出些成绩,才能得到机会。”

曾经有研究者将高校青年教师比作“工蜂”。工蜂,契合了现在青年知识分子勤劳的特点。工蜂是蜜蜂中最累的,知识分子也是学术体制中最辛苦的。

我们相信,高校老师这个光鲜的身份之下,容易让人忽视高校青年教师真实的生存和发展困境。而事实上,关注高校青年教师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他们是青年和知识分子的交叉群体,通过高校课堂等平台,他们已经成为一个具有很强社会影响力的群体。而且他们与学生距离最近,接触最多,他们的思想和言行也直接影响着青年学生。

从长远看来,关注“工蜂”一族的生存和发展意义重大,他们肩负着党和国家的未来,又在培养党和国家的未来。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也关系着高校的学术品格和教学质量。不少青年教师表示,理想状态应该是:体面生活、开心工作,在竞争中健康成长。他们,也许需要更多的是我们的理解和关注。

“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理学院青年研究室的发展,或许能为我们破解青年教师成长之困,提供一条现实的实践路径。

记者手记:静水深流

与青年研究室的4位青年教师聊天,让我不时感到紧张。在他们的身上,似乎还保留着这么一种难得的“钝感”。他们也到了上有老,下有小的时候,生活给予他们的压力有时让他们无法以一腔理想安心教学、潜心学术。但他们没有更多地提到自己在职称评定上的尴尬、在购房买车当中的困窘、在福利待遇上的欠缺。他们,是儿子,是父亲,是丈夫……但他们更是教师,是青年科技工作者。他们总是在说,当前,还是很高兴能做点自己喜欢的科研和教学工作。在他们的身上,似乎还保留着与社会中浮躁之气相悖的“平淡”。这份淡定与从容,也许会成为他们今后能有所成就的性格基因吧。

 (编辑:田庆青)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