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坚持协同创新 走在产学研合作前列——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发展纪实
发布时间:2013-09-05 11:53:11 点击数: 来源:中国航空报

西工大新闻网9月5日电(徐澄)胡锦涛同志在庆祝清华大学建校100周年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要积极推动协同创新,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政策项目引导,鼓励高校同科研机构、企业开展深度合作,建立协同创新的战略联盟,促进资源共享,联合开展重大科研项目攻关,在关键领域取得实质性成果,努力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积极贡献”。为了贯彻落实胡锦涛同志“协同创新”的战略构想,国家正在启动实施《高等学校创新能力提升计划》(简称“2011计划”)。

而早在上世纪80年代,在古城西安就诞生了类似的协同创新组织——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以下简称协作中心)。在她30年的发展历程中,在全国高校全面开展“协同创新”,正呈现出越来越强的生命力。

可贵的创新之路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把全党工作的着重点和全国人民的注意力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进入80年代,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强调,搞现代化建设,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以此全面开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之后,中央又提出了科技面向经济新方针,强调要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提高企业素质,大力推进技术进步。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和工厂之间很少往来,严重地制约了各自发展,束缚了社会生产力,与飞速发展的形势要求极不适应。为了改变这种状况,我国航空教育家、著名力学专家、时任西北工业大学校长的季文美教授,经过较长时间的社会调查,按照教学、科研、生产要逐步形成联合体的思路,以及沿陇海、宝成、川黔、贵昆线发展高技术群体的设想,于1983年初提出了创建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的倡议。这个倡议在国防厂、所和校内立即产生了极大的反响。时任国防科工委周一萍副政委说:把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国防工业单位组织在一起开展科技协作、人员培训,在我国还是第一例,可以说是个创举。

1983年10月25日,经过认真筹备,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在西北工业大学正式宣告成立。在协作中心第一次董事会上,通过了《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章程(草案)》,并推荐季文美教授为董事长。

协作中心的组织原则是:“自愿、互利、平等”。自愿,就是参加协作中心以及中心的各项活动均自愿。互利,即根据各单位的需要和可能确定协作计划和项目;参加单位之间在科技协作、人员培训、技术转让等方面给予优先优惠的待遇。平等,即一切协作事项均由参加单位协商决定;各单位的权利和义务相同。协作中心的最高决策机构是董事会,董事会由各成员单位一名负责同志组成,并选举董事长一名。董事会负责制定和修改章程,批准协作中心的经费管理办法,批准中心的预算、决算、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检查计划执行情况,并决定其他重大事项。协作中心的活动经费全靠自筹。

这个全新的组织管理模式,经过一段时间运作,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方式灵活,手续方便易行,有效地加强了学校、工厂、研究院所之间的相互协作,在国防企事业单位和学校引起了极大的反响。成员单位到1988年,已经达到21个,这些成员单位分属国防科工委、航空工业总公司、航天工业总公司、兵器工业总公司、核工业总公司、船舶工业总公司、空军工程部等7个部门,横跨京、晋、陕、甘、云、贵、川等省市。

1985年,国家科委和航空工业部的有关负责同志来到西北工业大学,听取了协作中心的情况汇报,对这一创新性的做法给予高度评价。国防科工委原副政委周一萍、航空工业总公司总经理朱育理等领导同志先后为中心题词。1988年,协作中心被中国继续工程教育协会评为全国继续工程教育先进集体;1989年,协作中心在第四次世界继续工程教育大会上宣读了论文,向世界介绍了在中国西部地区开展产学研横向联合的做法。

为国防工业打造优秀人才

协作中心成立伊始,就把科技和管理人员的知识更新和继续教育作为重点工作来抓。30年来,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为成员单位联系招收委托代培研究生、本科生、大专生700余名,专业有数学、物理、计算机、电子技术、航空发动机测试与试验、机械制造、焊接工艺、化工机械、市场营销、国际贸易等;举办学术报告会、信息发布会、新学科讲座等100次,约13 000余人次听讲;举办各类培训班180多期,累计课时37000学时,参加学员8000多人次。学员遍布东海之滨到西部边陲,从北方工业重镇到南方沿海开发区。

产学研合作的成功典范

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式确立并逐步完善,这个新的体制更加强调资源优化配置,鼓励积极的竞争,推崇机制和制度的创新,也更加强调科学技术和现代管理理念在推进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中的作用。在这个大的时代背景下,协作中心在促进和推动国防厂、所、基地、学校之间的科技协作方式中,发挥了独特而重要的作用。

一是深入调研,掌握需求信息。30年来,协作中心先后20多次组织西工大有关领导、专家、教授和中心工作人员深入成员单位调查研究,了解他们的需求,签订科技协作意向书,同时为企事业单位开展科技咨询,进行现场技术诊断。

二是组织科技联合攻关。协作中心牵线搭桥或组织联合攻关,促成了西工大、中航工业成飞、成都所、陕飞、洪都、西飞、一飞院、航天四院、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中国核工业第二三建设公司等单位的科技协作。之后,又在协作中心的大力促进下,成飞与西工大在歼7型飞机机翼改型方面进行了成功的合作,经过前后10年攻关,终于使改型机翱翔蓝天,性能大为提高,近几年已生产出几百架装备部队。该项合作被空军誉为“厂校协作的典范”。

三是开展资源信息服务工作。1995年4月,中心聘请西工大8位教授成立了科技专家组,对中心开展科技服务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予以具体指导。为了充分发挥成员单位离退休科技专家的作用,中心于1997年8月建立了中心科技专家人才库,目前入库专家100多人。2002年3月,中心又增设对外联络部专司其职。协作中心还通过举办科技咨询会、信息发布会、难题招标会等方式,为成员单位做好科技信息的沟通工作。

四是积极促成科技成果的转化。截至目前,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为成员单位牵线搭桥,签订科技协作和技术项目100多项,开展技术咨询与技术转让220多项,组织科技推广项目200余项。这些项目涉及航空、航天、机械、电子、能源、交通、石油、化工、兵器、核工业等领域。

1996年8月29日,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在西工大视察工作时,特别强调了“工科院校要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并充分肯定了西工大这方面所做出的成绩。

永远与时代共进步

季文美先生被大家推选为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董事长时,已经是71岁高龄了,时任西工大校长(1984年起一直任名誉校长),并担任中国航空学会理事长、中国力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际航空科学理事会(ICAS)学术委员会委员等职。也就是从这时开始,这位早年毕业于上海交大后又在意大利获航空工程博士学位的著名学者,把主要精力转向了对我国航空及国防事业发展的宏观研究。季先生虽然年事已高,但他一直积极地跟踪关注着世界航空发展的最新动态,注意博采众长,为我所用;他善于站在全局的高度审视和思考问题,提出具有创造性和战略性的建议和意见。

季文美在庆祝协作中心成立10周年的会上说:“协作中心从一开始就没有讲经济效益,不要想着去赚钱,只想到社会效益,只想到为西北西南地区的国防企事业能够做一些工作,为学校的发展做一些工作。今天回头看,经济效益还是有一些的,但不是我们的主要目的”。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协作中心成立30年来,中心办事机构与校内职能部门以及各成员单位之间一直相处融洽,各成员单位之间通过协作中心,促进了相互的信任和友谊,促进了彼此之间的亲密合作。

今天,董事长季文美先生已经离开了我们,协作中心当初的奠基者大部分也已经退居二线,但协作中心在新一届董事会的集体领导下,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以开拓创新为动力,继续完成未竟事业。我们有理由相信,西北西南科技协作中心一定会为国防科技事业的发展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做出更大的贡献,协作中心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来源:http://114.113.227.14/epaper/zghkb/2013/08/29/A08/story/358004.shtml

(编辑:田庆青)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