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月9日电 (记者 王凡华)在“西北工业大学2013年光荣榜”上,出生于1982年的张婧文,绝对是个“小字辈”,由她主持完成的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千古潼关》,成为我校首次成功申报精品视频公开课建设项目。
张婧文是我校人文与经法学院的教师,讲台上的她,被网友赞为“言语铿锵,嗓音甜美,历史课原来也可以这么讲……。”
走下讲台的她,略显疲惫,声音平和,行事低调,“我就是希望能讲好自己的课而已……”
精品视频公开课是教育部“十二五”本科教学工程的重要内容。旨在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千古潼关》此前通过教育部、高教出版社的严格审核,在中国大学视频公开课官方网站“爱课程”,中国大学生在线、网易公开课向社会大众公开展示。
《千古潼关》是我校“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模式改革项目”——《抗日战争》专题讲座“人心向背”中的主要内容。《千古潼关》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取材陕西地理历史中的素材——潼关。依托潼关地区丰富、生动的战争历史资料,从潼关的设关历史、地理险峻的特点着手。讲述了历史上发生在潼关及其附近的重要史实、重大战争故事,突出了潼关在中国历史上的重要战略地位,展现了历史上帝王将相的战争韬略与抗战时期军民的爱国情怀。
将课堂搬上网络:让技术推动教育改革
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自2007年成立以来,承担了我校大一新生的中国近现代史教学工作。多年以来,张婧文与教研室其他老师一道,致力于课程的教学研究与改革。
生于河北,在陕西学习工作多年的张婧文,一直遗憾因为课程学时原因,无法在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中详细讲授抗日战争时期发生在陕西的历史故事。现在借着拍摄视频公开课的机会,张婧文结合自己日常授课的经验,诚邀“百家讲坛”钱斌老师,以通俗生动的语言,翔实的历史资料,从多个层面解读潼关重要的战略意义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崤函称地险,襟带壮两京。霜峰直临道,冰河曲绕城。古木参差影,寒猿断续声。冠盖往来合,风尘朝夕惊。高谈先马度,伪晓预鸡鸣。弃繻怀远志,封泥负壮情。别有真人气,安知名不名。”这是被毛泽东誉为“最能带兵打仗的皇帝”李世民的《入潼关》。
“诗作分为两个层次,前写景,后抒情。写出了冬日入潼关时的所见所闻,描写了潼关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地位。”张婧文由这首古诗入手,真切还原了隋唐以来,发生在潼关的政治、军事、历史、文化等诸多史实与传说,帮助大众了解政治史、军事史、经济史框架下的“潼关”。课程最后一讲作为点睛之笔,着重论述了抗日战争时期保卫潼关的风陵渡和中条山外围战。抗战八年,中国军队的浴血抗击侵略者,日军始终没能占领关中一寸土地。抗日军民在保卫潼关一线的战斗中发挥着抗日的中坚力量,万众一心,众志成城,构筑了潼关坚固的抗日长城。
课程层层铺垫,深入浅出,前后呼应,兼具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这不仅为学生和观众了解潼关的历史文化背景提供了机会,并让“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这一革命史观被更多人所了解和接受。
对基于网络平台的课程教学和传播方式,张婧文十分赞同:“网络授课是技术推动教育的一次变革。是对传统闭门教学的一次挑战,我们必须适应并努力做革新者”。和众多国内知名高校的著名教师在网络上“同台授课”,她说:“陕西从古至今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把陕西潼关的历史文化做比较完整的介绍,并在其中表达我自己的研究观点,可以在相当程度上弥补中国近现代史课程教学在容量上的一些不足。同时,课程还回答了学生们的疑问‘日军为何没能打过潼关进入陕西?’。”
网友留言:对西工大更加佩服
视频公开课,与课堂讲授最大的不同就在于视频课程的受众更为广泛,它所面对的不仅仅是课堂中的学生。人们可以根据自身的需要安排时间和地点聆听,自由、平等的感悟知识的魅力。同时,师生交流互动的方式也从原先的上课发言讨论到网上留言分享。
截止2013年末,《千古潼关》视频已被浏览了4千多次,近百人参与了留言和讨论交流。无论是网友对课程的评价,还是提出的一些问题,张婧文都会非常耐心地浏览,对于一些学术性的提问,她都会尽量给予答复,“这是一种很好的交流方式”。相比面对面交流,网上交流更加自由,反而容易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表达出来,这对于学术交流而言很有好处,这样自发的探讨能更好地将观者带入自我思考和探究的境界。
网友“南凤臣”说:“潼关,与我的家乡近邻,通过老师的讲解,使我了解到抗日战争时期,军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同凶恶的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的许多可歌可泣的战例。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这样的课程能让我们青年人不忘历史,牢记我们的历史责任。”
网友ZTED说:“看完老师讲的课,我和我的小伙伴们都惊呆了,原来历史课还可以这样讲。如果其他课都这样讲的话,妈妈就再也不用担心我的学习了!”
看到这样的留言,张婧文莞尔一笑,“看到大家的留言讨论这么热烈,那些备课的疲惫啊,瞬间就没有了!”而让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一个名叫“方大侠”的留言:我虽然是理科生,但对西北工业大学的文科却情有独钟。今天听了,真的是对西北工业大学更加佩服和敬佩。希望西北工业大学多点这种经济和历史方面的课程,让全中国都知道有这所能理能文的综合性大学。
“这让我觉得,自己的使命感更强了……”她说。
探索大学生思政教育的新途径:不仅是兴趣更是责任
当谈及为什么要一直探索和研究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途径时,张婧文表示:“每个国家都非常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其中一个主要途径就是将爱国主义教育渗透到课程教育中。在了解国家历史的基础上,公民产生强烈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培养起热爱祖国的深厚感情。”
“现在的大学生,提到思政教育,很多都有直接的排斥感。”张婧文坦言,怎么在历史文化课程的讲述中,推进大学爱国主义教育,同是“年轻人”的她,始终怀着满腔热诚:“只有懂得历史,才会珍惜今天,才会找到自己的正确立场,才不至于迷失方向,才会热爱我们祖国。对于当下的青年学子来说,尤其如此。在历史发展与演变的过程之中,总有一些东西经由历史‘淘汰’而被保存下来,这些往往代表了民族文化的思想精髓。”张婧文通过中国古代史与近代史上有关于潼关的历史传说、历史事件的再现,力图让学生及社会大众走近战争,走入历史;选材陕西东大门“潼关”拍摄成视频公开课,无疑是对大学生思政教育传播形式的一种新尝试。
面对新形势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张婧文和中国近现代史教研室一直保持着严谨认真的态度:“因为这不仅仅涉及到对中国历史文化本身的敬畏,同时也试图通过教学与改革的有效途径与方式,使中国传统文化对现实有意义,能够获得当代的价值。这不仅是兴趣,更是责任。”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