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西工大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战略合作 携手共推校园信息化建设
发布时间:2014-05-09 08:08:51 点击数: 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5月9日电(记者 王凡华 摄影 郭友军)5月8日,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在友谊校区联合举行《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签字仪式,双方将通过深层次、多形式的合作,积极打造高校信息化建设标杆,加快推动陕西“智慧校园”建设,加速陕西教育信息化进程。校长汪劲松、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总经理张洪涛代表双方签约。

工业和信息化部总工程师张峰、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杰、学校党委书记陈小筑及陕西省通信管理局局长高彩玲,工业和信息化部电信管理局、无线电管理局负责同志;中国电信集团公司企业战略部、政企客户事业部、集团公司办公厅、云计算公司等单位负责人,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及西安分公司业务主管同志等应邀出席仪式。

学校领导王润孝、刘丽华,校长助理兼科学技术管理部部长宋保维,以及学校信息中心、学校办公室、学生处、教务处等有关单位负责同志,也出席签约仪式,现场见证学校与中国电信签约的重要时刻。

学校纪委书记刘丽华主持仪式,并介绍了《西北工业大学与中国电信陕西公司信息化建设战略合作协议》的主要内容。

在热烈的掌声中,校长汪劲松、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总经理张洪涛代表双方正式签约。

随后,党委书记陈小筑在致辞中说道,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趋势,是推动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以移动互联为平台的现代信息技术、大数据理论、智慧校园、智慧课堂正快速介入并改变着高等教育,“慕课”(MOOC)的迅速发展,使得传统高等教育模式面临新的挑战,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教育现代化水平的重要因素。

她说,学校将借助信息化手段,深化校内管理体制改革,使得管理机构更加扁平化,大幅度提高工作效率,有效降低工作成本;同时,学校将通过信息化建设,深度开发优质的教育资源,提升人才培养的水平,在更加开放的信息化环境中拓展学校国际化的进程。陈小筑希望,双方能积极合作,相互支持,加强沟通协调,探索可持续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进一步提升西工大信息化建设水平,实现互惠共赢。

据悉,中国电信拥有全球用户最多、覆盖最广的固定电话网、光纤宽带网和CDMA移动通信网。多年来,中国电信积极服务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信息化建设,构建了手段多样的通讯基础设施网,大力推广各种信息化应用,开展创新服务合作。2013年,中国电信与教育部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在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教育管理信息化、数字教育资源、教师和专业队伍培训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同时与各地教育部门也开展了深层次、多形式、有成效的合作。

中国电信集团公司总经理杨杰表示,西工大历史悠久、底蕴深厚、特色鲜明。中国电信作为国内领先的综合信息服务提供商,将为西工大信息化基础设施能力升级提供有力支撑。同时,电信将积极推动新一代移动互联网信息技术在校园内丰富多彩的应用,提高教育管理信息化和教育服务水平,为广大师生享受信息化新生活创造更好的条件。“我们也希望合作能为高校信息化建设树立典范和标杆。”杨杰说。

根据协议,双方将在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校园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等方面展开合作。在基础网络设施建设方面,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帮助西工大发展建设完善基础网络设施,实现无线网络校园全覆盖,并扩大校园网出口带宽,双方共同维护和运营校园网络。在校园信息化应用方面,中国电信陕西公司按照“智慧校园”建设规划为西工大建设“校园云”移动应用门户,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对西工大的“迎新系统”进行改造,在西工大校内发展移动业务,拓展用户规模,开展翼支付和翼卡通业务等。在人才培养和服务社会方面,西工大在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建立“西工大实践实习基地”,为西工大学生提供各类实践、实习和挂职锻炼机会;西工大充分发挥在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方面的优势,为中国电信陕西公司在委托培养和专业认证等方面提供服务。

据学校信息中心负责人曹祥瑞介绍,我校的信息化建设起步于上世纪90年代,从2006年启动一期信息化建设以来,先后完成了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各单位网站及应用系统建设,并在国内较早形成了基于统一标准、统一认证、统一门户和共享数据中心的数字校园架构。

经过十几年的建设,学校建成了基本满足需求的校园基础网络环境。两校区均为万兆主干网,并以万兆环形光缆连接两个校区,信息接入点6万多个,两校区联网楼宇219栋,在部分重要场所实现了校园无线网络覆盖。

曹祥瑞说,学校以“需求牵引、总体规划、分步实施、重点突破”为指导思想,2013年启动了信息化二期建设,将信息化工作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学校构建了支持学校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先进的信息化环境,并基于此环境逐步开展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研究、一站式服务模式构建、大数据挖掘与应用和“慕课”(MOOC)等新教学模式探索。

(编辑:田庆青)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