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1月13日电 (记者 吴秀青 摄影记者 郭友军)11月12日,中国西安-霍尼韦尔携手世界著名物理学家、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沃尔夫冈·克特勒(Wolfgang Ketterle)走进西北工业大学,展开为期两天的“霍尼韦尔卓越科学与工程计划”诺奖得主校园行活动。其间,沃尔夫冈·克特勒受聘为西北工业大学荣誉教授,发表了主题演讲,并在多场面对面的互动交流中与西工大师生分享科学的魅力,以及他在专注于冷原子的捕捉过程中作出的重大发现。
这是霍尼韦尔公司第十次携手诺贝尔奖得主走进中国高校,也标志着“霍尼韦尔卓越科学与工程计划”在中国的持续推进。该计划与全球知名高等学府合作,通过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校园系列讲座、专项创新奖学金以及由霍尼韦尔针对工程类学生打造的课程等活动,把教学和行业应用紧密联系,为学生创造与工业界顶尖技术专家及诺贝尔物理学和化学获奖者近距离沟通交流的机会,从而激励和培养未来的科学家和工程师。
诺奖大师的到来,又一次激发西工大师生的科学兴趣和探索热情。12日下午,西工大友谊校区国际会议中心第五会议室座无虚席,四周的走道被围得水泄不通,崇敬、仰慕、神往、期待——太多的学子渴望走近大师,零距离感受大师的魅力与神采。下午2时30分,热烈的掌声顿时响起来——沃尔夫冈·克特勒先生胸前端正地佩戴着西北工业大学校徽,微笑着健步走进来。诺奖大师将给西工大师生带来怎样精彩的报告?
国际合作处处长李华星主持报告会。“西北工业大学一直以来都非常重视和鼓励更多的大师走进校园。‘霍尼韦尔卓越科学与工程计划’和西工大的人才培养理念不谋而合。”副校长袁建平在致辞中表示,“我们非常高兴能够与霍尼韦尔携手合作举办此次活动,这对于我校师生开阔视野、启迪心灵、增长知识,培养他们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激励他们在科学研究方面孜孜不倦的探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霍尼韦尔中国研发中心副总裁及总经理罗文中在介绍“霍尼韦尔卓越科学与工程计划”时说,“理工科人才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理工科人才的培养对中国进一步推进新型工业化,逐步成为制造业强国至关重要。携手诺贝尔奖获得者走进大学校园,与师生进行面对面的交流,就是我们促进中国的理工科教育的发展和帮助培养工程技术人才的一个重要举措。此外,此次活动今年首次来到西北工业大学也践行了霍尼韦尔深耕中国,积极拓展中西部市场的战略和承诺。”

“物理学家常常将物质冷冻至极端低的温度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值得将温度降低至同比宇宙的十亿倍还低?”沃尔夫冈•克特勒在题为“接近绝对零度的新形态物质”(New Forms of Matter Near Absolute Zero Temperature)的演讲中,揭示了物理学家常常将物质冷冻至极端低的温度的原因,阐释了那些只存在于极端低温度里的新形态物质。“在量子论里,物体的运动形态多半步调一致,同时还有些以波浪式的形态运动的物体存在。而低温度给量子论定义的物体运动形态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冷原子是研究凝聚态物理现象的一种工具,在那里,空间被极其放大了,密度较普通材料低了十亿倍。”
自如游走于讲台两端,伴随灵动洒脱的手势,诺奖大师引领与会师生走进物理世界的堂奥——“接近绝对零度的新形态物质”。沃尔夫冈•克特勒轻松温和的演讲语调犹如高山流水,又仿佛深水静流,其亲切的笑容折射了一位纯粹的科学家沉浸于追求真理、发现真理过程中的快乐。科学探索令人着迷——与会师生凝神倾听,努力捕捉大师演讲的精髓。与大师对话,分享科学魅力——演讲结束后,就物理学领域的相关问题,沃尔夫冈•克特勒和西工大师生进行了热烈的互动交流。
沃尔夫冈•克特勒因其在“碱性原子稀薄气体中实现玻色-爱因斯坦凝聚态,以及对凝聚态物质的性质的早期基础性研究”,获得200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除了研究超冷原子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外,克特勒的研究成果还包括2003年创造了分子玻色凝聚物,2005年完成了证明费米凝聚物中高温超流体的实验。沃尔夫冈•克特勒自1998年起开始担任麻省理工学院物理系教授。现在他还兼任麻省理工学院电子研究实验室副主任和麻省理工学院超冷原子中心主任。

访问西工大期间,沃尔夫冈•克特勒还先后与西工大理学院应用物理系的本科生、研究生、教师等分别进行了专场的座谈交流,与应用物理系师生畅谈在超冷原子中的玻色-爱因斯坦凝聚的研究以及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的经历和感受,参观了西工大超高温结构复合材料重点实验室等。其间在西工大校园举办的“让我们一起畅享深呼吸、让我们一起畅想智慧城市”的霍尼韦尔技术巡展及霍尼韦尔校园宣讲会别开生面,让人获得“如何将科学和工程与商业需求和运用紧密联系的第一手信息,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据悉,早在2005年,霍尼韦尔就与西北工业大学签署了研发合作项目的协议,在基础材料学等方面展开了多个项目的研究。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