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人才培养改革】理学院:深化本科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发布时间:2014-11-17 08:58:19 点击数: 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11月17日电 近期,为深入推进人才培养全面改革,理学院召开了以“深化本科教学改革,进一步做好本科生培养工作”为主题的专题研讨会。会议由理学院院长张卫红教授主持,学院领导班子全体成员和各系主要负责人参加了会议。会议就通识通修教育、本科生导师制、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课程模块体系建设等几个议题进行了讨论,在教育教学改革和人才培养观念转变等问题上达成一致意见,取得广泛共识,为进一步提升我院本科教学质量奠定基础。

9门公共基础课程,30个菜单

通识教育在大学教育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这不仅关系到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养成,而且将为创新拔尖人才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新的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工作中,学校对开设分层次通识课程的需求大大增强,这不仅是学校对承担基础课院系的要求,更是创新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举措。也是理学院面临的一次重大挑战和机遇。

针对这一问题,院长张卫红提出,我们必须做好通识通修教育。这不仅是对学校负责,更是对学生负责,做好通识通修教育要与人才培养联系起来,培养什么样的人才决定了设置什么样的课程。他进一步要求,怎么样进一步做好通识通修教育,各专业要认真讨论,从广度和深度两个方面考虑,形成完整的实施方案。“我们不仅要提概念,更要狠抓落实,把工作落到实处”。

党委书记闫育周表示,人才培养机制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集合全院之力去扎实推动,形成“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大格局。本学期,学院计划赴清华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等高校专题调研通识教育,以及通识教育模式下学院管理职能的转变,主动出击,未雨绸缪。

副院长王海鹏介绍了理学院在通识通修教育方面的具体工作。他指出,根据学校开设分层次通识课程的需求,理学院虽然师资短缺,但是仍然开设了多个层次的通识课程,“我们提供了菜单”。分别以高等数学、大学物理和普通化学为例:

——在新修订的培养方案中,理学院针对不同院系的需求开设了5个层次的微积分课程:为全校理工类学院分别开设了 184学时的《高等数学(上、下)》(88学时+96学时)和184学时的《工科数学分析(上、下)》(88学时+96学时),为教育实验学院开设了176学时的《微积分I(上、下)》(96学时+80学时),为国际班开设了192学时《微积分II(上、中、下)》(64学时+64学时+64学时),并且为经、管、法类开设了160学时的《经济数学(上、下)》(80学时+80学时)。

——为全校学生开设了4个层次的大学物理课程:为理工类学院开设有128学时的《大学物理I(上、下)》(64学时+64学时)和108学时的《大学物理II(上、下)》(56学时+52学时),为国际班开设的108学时的《大学物理Ⅳ(上、下)》(56学时+52学时),以及为经、管、法类开设的72学时《大学物理Ⅲ》。

——为全校理工科学院开设了4个层次的普通化学类课程包括:44学时的《普通化学(1)—化学原理》,32学时的《普通化学(2)—基础化学》,40学时的《普通化学(3)—工程化学基础》以及32学时的《普通化学(4)—化学与社会》。目前,理学院的3个系9个本科生专业,正致力于实现各系内部大一大二“一张课表”,打通专业壁垒,实现大一大二学生的通识通修教育,进一步夯实理论基础,提高人文素养。

其他参会人员也就这一问题展开了积极讨论,畅所欲言。各系主任也纷纷表态,将组织各专业负责人充分调研,认真研讨,切实做好推进通识通修教育工作。

落实本科生导师制,转变人才培养观念

本科生导师制在大学教育的改革创新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从英国牛津大学首次实行本科生导师制以来,世界范围内,越来越多的高等院校认识到其在人才培养中的重要意义。

理学院2012年就在应用数学系试点了本科生导师制,探索人才培养新模式。2013年,理学院在物理系“求实班”推行了本科生导师制,并要求“青教班”120位青年教师积极参与本科生导师工作。经过3年的实践和探索,学院积累了丰富的实施经验,也为本科生导师制在理学院的全面开展奠定了厚实的基础。

院长张卫红指出,实施本科生导师制是理学院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方面具有重要意义。理学院要以这次会议为契机,在3个系9个本科生专业全面推广落实本科生导师制。我们要通过本科生导师制为本科生打开一扇与研究生和教师交流的窗户,既方便了交流,也加强了引导。

他进一步强调,这次会议是学院对本科生教学和人才培养工作的把脉、问诊,更是向在座诸位以及全院教师问计。目前正值学校3年一聘关键时期,学院将在这次聘任中把本科生导师制纳入到岗位工作和考核之中,充分体现学院对本科人才培养全面改革的态度和支持。近期学院将召集全部218位教师,在全院大会上部署本科生导师制,全面推动学院人才培养机制改革。

应用数学系主任孙浩介绍了实施本科生导师制3年来的举措和经验。他指出,通过本科生导师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形成了一个资源信息共享、优势互补的良好环境,不仅有利于学生的学习和成长,也有利于导师自身的学习和发展。

会议决定成立理学院本科导师制推进小组,由张卫红任组长,闫育周、代富平和王海鹏任副组长,在理学院全面落实本科生导师制。

改革本科培养体系,实现因材施教

2014年4月,学校启动了新一轮本科生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按照教务处的统一部署,理学院成立培养方案修订工作组,由学院院长张卫红牵头,邀请了教学名师和学科专业带头人共同研讨推进本次修订工作。经过广泛调研和充分讨论,按时完成了本次培养方案的修订工作。此次修订,体现了“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人才培养特色。依托模块化课程设置体系,尊重学生个性化成长需求,实现因材施教。

本次会议上,学院统一安排部署了对新培养方案的后续评估和修订工作。本次培养方案修订突出了课程改革,在新的培养方案中,理学院面向全校本科生确立了9门公共通修课程共30个菜单,不仅涵盖了数学、物理、化学三个学科,而且体现了不同层次的需求。以此为基础,理学院将继续深化课程改革,逐步实现从规定动作向“订单式教学”的转变,并最终实现汪校长对理学院的殷切希望——主动为各学院量身订做符合不同学科特点的数理化课程菜单。

张卫红院长提出,各专业必须明确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根据不同需求制定多样化的本科培养体系。这样才能体现因材施教,真正落实“为通才制定规则,为天才留出空间”。

多措并举,增强专业吸引力

理学院每年在9个本科生专业招收360余名本科生。在高考招生政策不断改革的新形势下,如何增强专业吸引力,吸纳优秀生源,关系着学院发展大计。

2013年以来,理学院采取了多种措施积极应对挑战:1) 鼓励教授多种形式上讲台。学院积极推动教授走上讲台,内容多样,形式多变:一是教授走进课堂为本科生授课;二是教授为本科生举办讲座;三是教授吸纳本科生进入项目组开展创新研究。以2013-2014学年第一学期为例,理学院有37位教授、42位副教授为本科生授课,占所有授课教师的67%,代课总学时占总学时的57.4%,居全校前列。2) 注重学生专业情感培养。学院要求各系主任、大牌教授亲自走上讲台,通过开设专业导论课等,为本科生介绍学院的专业特色、优势和发展前景,培养学生的专业兴趣和信心。并结合职业生涯指导,为学生成才发展指明方向。3) 主动出击确保生源质量。为了应对高考招生政策不断改革的新形式,学院更新了本科生招生宣传材料,建立了本科招生专家数据库,并积极与省内外中学建立联络。

在本次会议上,张卫红院长强调,各个专业要以这次培养方案修订为契机,明确专业内涵,突出专业特色,进一步增强专业吸引力。根据人才需求,制定培养体系,加大尊重和投入,广纳天下英才,确保生源质量。

课程内优化与课程间交互改革相结合

2014年本科生培养方案修订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建立健全大学课程设置体系,确定课程知识模块组;课程体系的建立,实质是对课程内容优化、课程结构调整的过程。结合学院学科实际情况,理学院在通识通修基础课程建设和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克服固有的线性思维模式,摒弃以往从基础到专业再到学科方向的课程知识架构,以发散性思维和立体交叉的方式,建立了突出专业性、分层级的通识通修基础课课程模块,归并优化课程内容,健全课程知识模块,为全校理、工、管、文、经、法等各类学生开设不同的课程菜单。

在专业课程建设方面,学院各专业都认识到大类知识为统一整体,以及专业知识之间有紧密的逻辑联系,呈现出交错纵横的状态。因此,理学院各系改变了以往人为地割裂知识,使得大学课程结构体系封闭化的做法,在“厚基础”的前提下,弱化专业划分,以大类进行基础课教育,以课程交叉的模式进行专业教育,允许学生跨专业甚至跨学院选择课程,为学生提供更为广阔的课程选择和专业发展空间,强调学习的延续性和终身化,为学生转换学习和研究方向提供了可能。

在本次会议上,院领导对学院在课程改革方面做出的举措予以肯定,并指出教育教学改革和培养方案修订,归根结底,是在探讨一个问题——大学应该“教什么,怎么教,学什么,怎么学?”紧紧抓住这一问题,才能把握课程体系建设的实质,推进落实教育教学改革工作。

教授督导与院领导听课相结合

在现行教育体制下,课堂讲授仍然是人才培养最重要的环节之一,良好的学风和教学秩序则是课堂讲授顺利进行的基本保证。为此,理学院长期聘任一批有丰富教学经验的退休教授如叶正麟等担任学院教学督导,深入课堂,定期听课,并与学院教师尤其是青年教师进行交流。同时,根据学院“青年教师教学水平提升计划”,学院每学期定期组织1-2次教学研讨会,邀请督导老师参与其中,与青年教师分享教学心得、交流教学经验,为青年教师传授授课技能,指导青年教师的教学工作,也为青年教师搭建与教学名师面对面沟通的平台。

为更好把控人才培养质量,学院于2013年开始实行领导听课制度,由院长书记带头并要求本科教学秘书走进课堂,通过现场听课来了解理学院教师的上课情况、课堂秩序以及教学改革的执行情况等;在本科毕业环节,学院实行抽查制——每个专业抽取20%的学生到学院公开答辩,而且院长书记坚持到每个本科毕设答辩现场进行巡查,通过实际行动体现学院对人才培养的重视;此外,为了进一步做好教学质量监控,理学院安排调研员章晓明同志长期到课堂听课,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环节出现的问题和困难。

张卫红院长在会上再一次强调了学风建设和教学秩序维护的重要意义,并特别指出,要进一步推进落实院领导听课制,使之成为学院常态化工作之一,切实起到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人才培养,推进教学改革的作用。

写在最后

本次会议是理学院进一步落实暑期干部会议精神、统一思想的一次重要会议。理学院将以此为契机,继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创新人才培养模式,以实际行动践行学校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的“培养基础扎实、专业能力强、有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人才培养目标”。

(编辑:田庆青)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