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西工大博士生刘攀博荣获2014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
发布时间:2014-11-18 14:35:17 点击数: 来源:研工部

西工大新闻网11月18日电 近日,从2014年度宝钢教育奖评审会议现场传来喜讯,我校理学院应用化学系2011级博士生刘攀博以其扎实的科研功底、丰硕的科研成果和全面的综合素养获得了2014年度“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在全国各高校推荐的76名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提名人选中,以排名第12名的评分,与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知名高校的25名优秀学生共同获此殊荣。

刘攀博,理学院应用化学系2011级博士,师从黄英教授,在过去两年连续获得国家奖学金和吴亚军专项奖学金。在2013-2014学年中,学业综合测评2384分,全校第一,荣获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以第一作者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JCR一区4篇,二区5篇,三区1篇,四区1篇,单篇最高影响影子IF=5.9,影响因子累计总和31.935。目前已被SCI检索7篇,EI检索2篇。合作发表SCI论文6篇,其中1区Nanoscale上(IF=6.739)1篇。在索引方面,单篇论文最高被引用17次,其中一篇论文还被顶级期刊Chemical Society Reviews(IF=30.425)引用。同时,受邀担任中科院一区、国际期刊Nanoscale、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和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的审稿人。以第一完成人和第三完成人分别公开受理国家发明专利2项。以第一完成人主持西北工业大学博士论文创新基金“石墨烯/导电聚合物/磁性纳米粒子纳米复合材料的制备与吸波性能的研究”一项,且参与多个基金项目的研究。

宝钢教育奖是宝钢教育基金会在以教育部直属高等院校为主的全国重点高校设立的优秀学生奖和优秀教师奖奖励,目前已发展成为面向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和很高知名度的教育基金奖励荣誉。

刘攀博(左)和导师黄英教授

附:刘攀博个人事迹材料:

智者立长志,锲而不舍

光阴似箭,时光如梭,转眼间我已在西工大渡过了九年时光。今年有幸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科技英才等多项荣誉,首先我想向培育我多年的母校、向关心我学习的领导、向给予我知识的老师和无私帮助我的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2005年,怀揣梦想的我来到了西工大,从一个懵懂的本科生,到现在成为一个成熟稳重的博士生,一路走来,有过成功也有过失败,有过喜悦也有过沮丧,但我始终谨记“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此时此刻,面对着昔日的老师同学,面对着美丽的工大校园,面对着培育我九年之久的这片沃土,我心潮澎湃,不能自已。

2011年硕士研究生毕业,渴望追求知识的我毅然选择了读博这条路。马克思曾经说过:“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达到光辉的顶点。”面对喧嚣的街市,缤纷的世界,我选择了寂静的实验室。我相信读博的道路并不是平坦的,想要取得好成绩就要付出比别人更加艰辛的努力。所以,踏入博士阶段之后,我一直对科学研究保持着高度的热情,在科研上投入了大量的时间。面对一大堆硕士阶段积累的数据,我每天都早早的进入实验室,一坐就是几个小时,往往忘记了吃饭的时间,每当我从工作中回过神来的时候,实验室就只剩自己一个人。吃完饭,在其他人都午休的时候,我会一个人静静的待在实验室继续我的论文工作。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比较迷茫,写论文根本不知如何构思、如何安排、如何突出自己的创新点等,但在导师黄英教授和实验室师兄师姐们的悉心指导和热心帮助下,我始终保持笑对困难的积极状态。一方面查阅各种相关文献,每天坚持阅读几篇英文文献,并将文献中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每当遇到不懂的问题时就虚心的向师兄师姐请教,直到自己弄明白为止;另一方面课题组良好的实验氛围对我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在实验室伙伴们的帮助下,我不断完善自己的科研能力,使自己在科研上有更高的成就。就这样经过一学期的努力,我发了1篇SCI论文和数篇中文核心期刊,硕士论文被评为优秀毕业论文。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作为硕士阶段成绩平平的我,在博二拿到了国家奖学金和吴亚军三等专项奖学金。在这些荣誉面前,我没有止步不前,因为这些荣誉不是我最终的追求,不是我梦想最终的体现。我卯足了劲,向着梦想又一次出发。好多个夜晚,由于实验离不开,我会通宵达旦,累了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休息一会,醒后继续自己的实验。日复一日,虽然很累,每天回到宿舍躺下就能睡着,但我心里觉得很充实。我觉得人生最高兴的事就是有了目标并为之不断的奋斗。

记得当初第一次投ACS Applied Materials & Interfaces影响因子为5.9的一区杂志时,自己心里没有一点底气,觉得自己的文章不可能发表在这样的顶级期刊上。在黄老师的鼓励和支持下,我鼓起勇气投了自己的第一篇1区文章,不可思议的是,审稿意见的结果竟然让我修改,这无形之中给我了莫大的激励。为此,黄老师还专门找其他的老师为我润色英语,整理文章框架结构,经过两次大修之后,最终自己的文章被接受。这件事让我明白: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在任何困难险阻面前,不是我们做不到,而是我们缺乏“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勇气和魄力。在接下来的论文发表上,我还投了Composites Science and Technology和Journal of Alloys and Compounds等这样的中科院一区杂志,且都被录用发表。

博三时,我的综合测评成绩1104分,全院第一,再一次拿到了国家奖学金。但我清楚我的梦想还是没有实现,路途还是满是荆棘,“路漫漫其修远兮”,在攀登科研的高峰中,自己欠缺的还有很多。而当师弟赵阳拿到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时,我更是感触颇深:一个硕士生能把科研做到博士生的水平,我们这些博士生还能自我满足于眼前吗?从此,我更加坚定了自己的人生格言:智者立长志,锲而不舍!积累和沉淀是拥有智慧的基础,超越和拼搏是走向科学前沿的动力。两年的博士生活在科研上给我奠定了基础,让我在以后的实验中更加顺心应手。日常生活中,我习惯了每天第一个进入实验室,最后一个回到宿舍的忙碌生活。寒假过年在家,每当文章有消息了需要修改,我都会立刻从家里赶到学校,在冰冷的宿舍里住几天,直到文章改完再回家。由于受到条件的限制,我们的许多表征测试要去不同的地方。透射电镜要回老校区测,扫描电镜要去近代有机化学所测,热重分析要去陕师大测,吸波要去交大测。每天6点多起来坐公交,跑大半个西安成了我们的家常便饭,有时测试结果不理想,可能还要反复去,每次回到宿舍都已经很晚。这样的生活虽然很累,但我心里很高兴,对科研的兴趣和执着的追求让我在这些困难面前丝毫没有退缩。每次遇到困难我就会安慰自己,没有过不去的坎,咬咬牙,坚持一下就会挺过去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在今年的学业测评中,我的成绩2384分,全校第一,获得了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提名,同时还获得了优秀研究生标兵、国家奖学金和研究生科技英才等多项荣誉,这些荣誉见证了过去一年里自己的刻苦努力,也是对自己科研梦想的一种回报。在创先争先表彰活动中,当拿到优秀研究生标兵荣誉证书的那一刻,我清楚,这张薄薄的证书里蕴藏的不仅仅是过去几年里我对科研的艰辛努力,还蕴藏了一个年轻人为了自己的梦想而不断追求、永不放弃的精神。过去的几年里,自己累过,苦过,也痛过,但面对这份沉甸甸的荣誉,我觉得以前所有的努力就一个字:值!从全班第一,到院里第一,再到全校第一,每一次的进步,都凝聚着无数的汗水与辛劳!对我而言,荣誉不是耀眼的光环,为了梦想而不断追求,努力拼搏的精神,才是我的人生真谛!我希望在我们回首往事的时候,不会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今后的科研工作中,我会更加刻苦,不断前进,去创造全国第一。

更加荣幸的是,在刚刚结束的宝钢教育奖评审会议中,经过紧张评审,我最终获得宝钢优秀学生特等奖,为学校争得一份荣誉。我深知自己还肩负着更重的担子,脚下还有更长的路,将来还有更大的挑战,但我一定会始终坚守自己的信念,敢于探索,努力追求,不断提高自己,并脚踏实地的走出自己的精彩!

对于一名“优秀研究生标兵”来说,仅仅只做好科研当然是远远不够的。科学发展观告诉我们,要重视个人综合能力的全面发展,尤其是作为当代主力军的大学生。作为11111-3班的生活委员,我兢兢业业的做好自己承担的班级任务,始终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其中,努力全面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每天都按时的帮助同学们去收发室取邮件包裹,并在第一时间送到同学们的手里。与班级的其他干部组织同学们参与学校的各项文化活动,培养自己和同学们多方面的兴趣爱好,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经过脚踏实地的潜心科研和努力,在今年的三好表彰中,我班终于获得“模范班级”这一荣誉。

在成绩面前,我并没有骄傲,也没有止步,我知道科研不是闭门造车,所以在从事科研之余,我还积极参加学校、学院组织的各种学术交流和名人百场,力求扩宽自己的视野,增长自己的见识。同时我还充分利用自己的能力和专长,在学习上和生活上尽自己所能去帮助他人,使其对集体、对他人发挥一点光和热。

在过去的时间里,我始终坚持不懈的努力,在各个方面都争先创优,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这些都离不开老师和同学们的热心帮助。在此,我要特别感谢学校的大力栽培!在我彷徨无助的时候,是学校给予了我母爱一般无私的温暖;在我对自己失去信心的时候,是学校把我从失望的边缘拉到这缤纷的世界,并告诉我,要对未来抱有希望。衷心的感谢学校领导对我学习的关心!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黄英教授给予我的指导和敦敦教诲!衷心的感谢实验室的伙伴们在日常生活中给予我无私的帮助,因为你们让我感觉到自己的生活如此丰富多彩!

如今,又是一个秋高气爽的季节,又是一个收获的季节。虽然我的博士生活已经进入了第四年,但我会更加努力,戒骄戒躁,提高自己的科研能力和思维创新能力。我会秉着“公诚勇毅”的校训和“三实一新”的校风,刻苦钻研,厚积薄发,以求在未来的工作和学习中能够取得更大的进步。“没有最好,只有更好”,我会用心诠释着“优秀研究生标兵”的荣誉,处处体现着“标兵”二字,今日我以工大为荣,明日工大以我为荣。

(编辑:田庆青)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