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1月19日电 (马颖 孙瑜 摄影记者 郭友军)时光荏苒,光阴似箭,弹指一挥间,中法建交已然50周年,这是中法两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对于西工大来说,我们同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历经九载的合作,已经进入全面的实质性合作阶段,合作之路,越走越宽阔。
中法建交50周年,无论是中法两国政府,还是中法两国人民,都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作为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活动之一,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INSA Lyon)艾瑞克•毛利甘校长应我校陈小筑书记邀请于11月13日率领由副校长玛丽•皮尔•法夫尔等一行八人组成的代表团来访我校,这也是对陈小筑书记今年7月访问该校的回访,陈小筑书记、汪劲松校长热情会见了到访来宾。
陈小筑书记在同艾瑞克•毛利甘校长会见中,宾主双方愉快地回顾了今年7月由陈小筑书记率领的我校代表团对该校的访问活动。会谈当中,双方提议为进一步推动两校的合作,今后将建立两校高层定期互访机制。陈小筑希望我校下一步制定并开展受益面更广泛、合作形式更加具有特色的两校人才培养计划。艾瑞克•毛利甘校长表示,西工大现在所从事的研究领域同该校极其相近,相信两校在良好的合作基础上必将取得更加丰硕的成果。
汪劲松校长同艾瑞克•毛利甘校长一行会见时,介绍了西工大对法学生交流情况,指出两校之间的成功合作与深厚友谊十分珍贵,他希望继续积极推动双方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促进双方学生交流及科研合作。艾瑞克•毛利甘校长介绍了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近年的国际合作概况,并表示与西工大的合作规模最大,成效最显著。他希望双方能够进一步扩大学生交流规模,并且在联合办学、中法国际学生竞赛等方面深入开展合作。会见结束后,代表团参观了我校3D打印实验室、微纳米实验室及大学生创新中心,对方对我校人才培养工作给予高度评价。
访问期间,国际合作处协同我校相关部门同法国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举办了系列活动,包括法国工程师教育培养体系及国际化战略论坛、法国科研评估体系及国际化战略论坛,医学成像技术学术报告会等。我校各学院主管科研、本科教学、研究生教学的院长、研究生院、教务处及科学技术管理部的相关负责人参加活动,增进了双方的了解。
九载精诚合作风雨历程的回顾,是中法友谊的真实见证。2006年该校副校长Martin Raynaud教授来访我校,2008年机械系主任Boyer教授访问我校。在双方的积极推动下,2008年9月,我校同该校签署了校际合作框架协议、学生短期互换项目协议以及硕博连读项目协议。2008年11月,签署了本硕连读双学位项目合作意向书。2009年,签署3+2(年)本硕连读双学位项目协议。2009年7月,王伟副校长主持,召开了校内协调会,2010年,我校首批12名学生赴法学习,学生们的优异成绩获得了法方教授的高度评价。截至2014年9月,我校已通过本硕双学位项目向该校选派了98名本科生。通过UT-INSA及NPU-INSA Lyon博士项目,派往该校共计约30名研究生。
我校领导高度重视此项合作,陈小筑书记、袁建平副校长先后率我校代表团访问该校,参加3+2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毕业典礼等活动,推进了项目的深入合作。
两校的合作成果得到了法国使馆高度肯定,法国驻华使馆文化交流中心高等教育专员、法语联盟西安中心校长共同组成法方教授委员会每年来校参加项目评审。法国驻华使馆向我校赴法学生简化签证办理手续,在我校通过面试的学生可免除赴使馆进行签证面试的环节。这是国内首个签证中心直接参与留学项目选拔过程的留学项目,这种模式极大地简化了学生签证办理程序,创新了赴法留学签证办理模式,法国驻华使馆希望将此模式推广至全国。基于该校Boyer教授在对我校合作中的杰出贡献,2013年陕西省政府授予其“三秦友谊奖”。
通过合作,提升了我校的国际影响力,法国国立应用科学学院集团下的所有院校、部门都知道中国有一所优秀的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这成为我校提升学校国际知名度的典型范例。通过合作,我校在人才培养国际化方面也取得了成功,双学位项目的3届毕业生均就职于大型跨国公司、国内著名研究院所,部分在该校继续攻读博士学位。
两校的合作在中法两国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里昂市政府高度重视西北工业大学与里昂国立应用科学院的合作,将两校3+2双学位联合培养学生的毕业典礼作为里昂市政府组织的中法建交50周年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在里昂市政厅举了2014届毕业典礼,里昂市副市长出席了典礼。陈小筑书记带去了西安市市长董军的亲笔信,希望两校的合作更加富有成效,并促进西安和里昂的友好结对。
2014年是中法建交50周年,习近平主席于年初访问法国,并将里昂作为访问的首站。9月,刘延东副总理首站访问里昂,参观访问了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并与我校学生座谈,启动中法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
结合国家发展战略,我校和里昂国立应用科学学院明确了双方进一步深化合作交流目标:依托中法高级别人文对话机制,发挥各自学科优势,互相借鉴在工程、管理教育方面的成功经验,联合培养熟谙两国文化、富有国际竞争力的工程和管理领域的高层次优秀青年人才,全面深化两校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书写国际合作新篇章。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