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2月11日电(记者 王凡华)毕业于松花江畔的吉林大学,在澳大利亚名牌大学留学……是什么力量,让一个曾经青涩的大男孩,从山西中部的小城走出,站在西北工业大学的讲台上侃侃而谈,略显瘦弱的他凭借什么多年来挺立潮头、破浪向前?那颗曾经迷茫又略有焦虑的心灵,又是怎样在一路行走中找到了持久的安宁和平静?
耿旺昌,西工大理学院应用化学系青年教师。他是被同学们称为“不普通的普通化学老师”,其实,这个称号来自于他讲授的课程《普通化学》和《普通化学实验》。
于他而言,“我是个非常普通的人。我有着最最普通的情感和经历。惟一让我感到骄傲的是,我一直在追求做一个更好的人,做一个更好的教师。很高兴,我的职业,能让我和我的学生产生奇妙的化学反应,我也希望通过努力让身边的世界变得更好。”
不做“只会念经”的“师傅”
耿旺昌出生于1981年的山西平遥。他那一代和之前的中国人,普遍都经历过物质和精神的双重匮乏。经历过匮乏的人,才真正懂得美好事物的珍贵,并具有打不败的求胜意志和超出常人的吃苦精神。快乐与幸福,其实往往就蕴藏在简单和无欲求之中。
1999年,他考入吉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随后,从本科到硕士、博士,在吉大度过了十年“激情燃烧的岁月”,2008年12月获得博士学位。其中,2007年11月到2008年11月期间,在“国家建设高水平大学公派研究生项目”的资助下,前往澳大利亚昆士兰大学国家功能纳米材料中心、金属生物中心留学一年。
从吉林大学毕业后,2009年5月他来到西工大理学院任教。
对自己所处的年代,耿旺昌常常心存感激:这是一个充满机遇、创造历史的时代。
如今的耿旺昌已为人父。昔日那个略显稚嫩的“山西小伙”逐渐被人们忘却。但熟悉耿旺昌的人说,他的性格里有着AB面。一面是浸润了十年东北豪爽的大气直率,执着、坚韧;另一面是又有点羞涩的“小文青”:细腻,敏锐,带着些许童真。
低头走在长安校区的校园内,耿旺昌常常会被学生们认出,一句“老师好”,总是会让他倍感欣慰。“我是真得喜欢在课堂内的那种感觉”,他感慨地说,“在教学上,我觉得最重要的就是要保持高度的责任心,对学生负责,也对自己的职业负责。”
主讲《普通化学》这门课程已经10次,上课前准备教案、整理思路,他依然是一丝不苟。同时,结合学生们所学具体专业,他还会在平时注意收集多种相关资料,使每次授课都会增加新的内容……“我不想让学生们觉得老师上课是在‘念经’”。尽管有时候上课之前又累又困,但只要登上讲台,面对学生,他就会精神振奋,充满热情,“我想这就是‘对学生要负责’的这种心态起了作用吧”。
范特霍夫、吉布斯、阿累尼乌斯、能斯特、鲍林……一连串化学家的名字,在他的大脑中,仿佛可以信手拈来。对于航海学院大一女生张紫月来讲,她最喜欢听的便是这些化学名人的小故事,“耿老师的课堂上,经常是笑声不断,我觉得他的讲授很亲切,也很有深度。”而喜欢在课堂上听到问题的耿旺昌,也经常会被同学们问到“无言以对”——“老师为什么不可以不会呢?”教学相长,更是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
课堂上的他,始终坚持“以深厚的知识修养武装自己,以仁爱宽容之心培养学生”。他时常说,作为老师首先应该做到的是不断提升自己。要教给学生一碗水,老师必须具备一桶水甚至更多。另外,在教育方式上,教师要与学生建立平等的关系;要对不同学生的不同个性甚至所犯的错误持包容的态度,原谅学生的小错误,并“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合理引导,学生才能更好地对老师“亲其师,信其道”。
不过,在他看来,“好学生”不一定是“乖乖羊”,而是那种敢于合理的质疑,拥有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执行力比较强的学生。对于这种学生,老师应该做的是宏观调控、平等交流,授人以渔。教师要在大方向上引导启发学生,具体的事情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完成。
每片树叶都有不同的纹理,每个学生也都有自己的个性。
作为教师,应该对“多元化”的学生个性保持真诚的面对。在他任班主任的一届学生中,有一名学习成绩较差的同学,虽然他也采用“严爱相济”的方式,经常督促其学习,但是收效甚微。最后毕业时只有这名同学没有找到工作或考上研究生,“但是我依然觉得这名学生是优秀的,是具有潜力的,只是还需要时间去让他增加自我约束力,让他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使自己走向优秀。”耿旺昌回忆道。
要做“有上进心”的学问
“其实,化学是门实用科学,与我们的生活联系太密切了。我希望学生们能用化学思维去理解社会……”在耿旺昌看来,化学不仅仅是知识技能,更重要的是提供给我们看世界的方式和态度。“化学思维、化学理念”也成为他教学科研当中,与人交流的“高频词”。
“什么是酸?什么是碱?”
“为什么说醋是一种强碱性食物?”
“农夫山泉标注的pH7.3±0.5,真得是有点甜吗?”
耿旺昌的化学课堂上,总希望有点“小新鲜”出现。“其实,我是想提醒同学们,要关注知识的本源,还要关注知识的实际应用。因为我们这门课特别讲究积累和应用。”
其实,33年的人生让他更有力量去承担,他在给自己一张答卷,期待一场全新未知的“反应”发生。
他常激励自己:做学问,最重要的是要有“上进心”,一个人要是没有了上进心,就失去使自己前进的驱动力。他有一条座右铭“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不求青云直上,但却有坚定的方向”。他坦言,不追求一口就吃成胖子,只是踏实做好自己的工作,保持自己每天都在前行。
目前,他的科研方向主要在无机化学学科。具体研究方向包括:多孔材料结构设计、调控合成、表面修饰及功能性研究;多功能传感材料的开发。其中,所谓多孔材料就是在材料中设计一些孔,以增加其比表面积进而改善其性能。通俗来讲,就类似于大家常见的“蜂窝煤”,蜂窝煤由于有孔所以增加了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的机会,所以使得燃烧更充分。多孔材料就是借鉴这种思维,在材料中设计孔道并调控孔道的结构进而调控材料的具体性能。同时,他还致力于开发一些新型的湿度传感、气体传感材料,以提高传感材料的长期稳定性、响应恢复性、灵敏度等性能。
耿旺昌解释道,之所以选择这个研究方向,是因为多孔材料具有的低密度、高比表面积、孔的易访问性等优点,而使其在能源、催化、气体分离、化学传感等各个领域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因此该方向是一个值得长期研究的方向。
多孔材料的合成虽然已经经历了繁荣的15年时间,但是现在每年依然有很多新型的多孔材料被设计合成,同时,目前更多的研究转向了多孔材料的应用领域。“这几年,我在这个方向也做了一些工作,其中部分研究结果发表在传感领域的权威期刊上。也有部分研究结果形成了专利。同时,我们的研究结果也在逐步得到应用。比如:近期,自动化学院的老师与我们联系,由我们提供传感材料,他们负责组装成一个可以实用的传感仪表。”谈起自己的研究兴趣,耿旺昌显得十分兴奋。
与很多青年教师一样,耿旺昌的日程总是安排得满满登登,他还是觉得时间不够用。“最大的困难就是感觉时间投入上不能保证。”一方面是我校两校区运行,家又在校园外,所以每天耗在路上的时间比较多。另一方面,最近几年经历成家立业买房养小孩等事情,在这方面也耽误了很多精力。所以不管是教学还是科研方面,耿旺昌甚至会有些“力不从心”的感觉。
谈到未来的构想,他希望用3-5年时间,系统地在多孔材料的湿度传感和气体传感方面作一些工作,科研成果一方面希望能以科技论文的形式发表在相关领域的权威期刊上,一方面希望能够形成一些专利及产品。同时,利用学校三航特色,计划结合这个特色做一些相关领域的基础研究。在教学方面,希望能借助学校的一些教改项目进行一些教学模式、考核模式等方面的改革,争取把自己所将讲授的课程向精品课程发展。
这些年,他经历了那么多,早已有了很好的心态,讲台上的他,依然气场强大。这些年,他完成了非常成功的转化。具体是什么,也许走进他的课堂,自然会有答案。
记者述评:莫忘“初心”
“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回首青年教师耿旺昌成长之路,虽没有更多值得炫耀的资本,但难能可贵的是,他还能保有一颗不变的“初心”,并能在“勤能补拙”的良训教导下坚持一份“始终”。
尽管从事教学科研时间不长,在教育现实面前,耿旺昌也遭遇了很多无奈和困惑。他知道,凭借自己的微薄之力,能够真正改变的东西实在不多。如果要说改变,唯一能改变的只有自己。多年来,他一直不断地告诫自己:如果想做事,夹缝中的一点点儿微光也能照亮脚下的路。可能正是由于这份“若只如初”的执着,让他在一名教师的成长道路上越走越坚定。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