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2015年1月6日电(记者 王凡华)“花的事业是尊贵的,果实的事业是甜蜜的,让我们做叶的事业吧,因为叶的事业是平凡而谦逊的。”
——雨果(法国作家)
为什么苦难与浩劫总是伴随着犹太民族?
为什么饱受苦难的犹太民族能够英才辈出,取得举世瞩目的惊人成就?犹太民族究竟如何涅磐重生?
走过校园内的“西北工业大学2014年光荣榜”,在看到蒲瑶老师主持的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涅槃重生——犹太人》“榜上有名”后,记者心中首先想到的便是这样的问题。
而这些问题,也正是蒲瑶在公开课中试图解释和探讨的内容。
一张座椅,一张办公桌,一排书柜——长安校区人文与经法学院内,一间普通办公室,一位再普通不过的女教师,名叫蒲瑶,人文与经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研究部教授、博士生导师。和善的面容,深邃的眼神,隐约透着“慧者心辨而不繁说”的气度。
然而,就在这样的办公室内,在这个平和的女性身上,却有着不一般的力量——思想的韧性。
在世界文明的许多重要领域,犹太民族都贡献了引领风潮的领袖和大师。其中有我们熟知的马克思、爱因斯坦与弗洛伊德等。从1901年到2004年间,有 167名诺贝尔奖获奖者属于犹太人,约占诺贝尔奖总获奖人数的22%。如此众多的世界名人和科技奇才,竟然不可思议地集中在一个仅占世界总人口的2‰的民族之中,确实令人惊羡不已。——我们的交谈自然首先是从这门公开课开始得。
“我希望通过这门课程,使学生们在世界历史与文明的宏观视野上,透过种种表象来感悟犹太人举世瞩目的民族凝聚力、顽强的生命力与独特的创造力。从而带给大学生生动的人文素质教育,使我们的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中东这一地缘政治沃土上展现出独特的风采。”蒲瑶认真地介绍道。
“双满意”教师:最欣慰学生的认可和成长
在蒲老师的信箱里,始终珍藏着不少学生的来信:
“一直都想找一些可以用来修饰蒲老师的词汇,认真敬业,幽默风趣,学识渊博……但总觉得这些词过于片面,无法准确表达出老师身上的那种气质。那是一种怎样的气质啊?看着老师匆匆的步伐,我想除了‘速度与激情’外再也没有更好的词语可以形容蒲老师了。速度的背后是效率,而激情的碰撞中产生的是智慧的火花。”
每每读到这样的文字,总是让蒲瑶心头一暖,“感到特别亲切、特别感动”,有的时候,眼泪甚至有些不听话地想要流动起来,“但这是欣慰的泪水。”
蒲瑶的书柜里摆着很多学生送的小礼物。蒲瑶喜欢学生,愿意跟学生做朋友,学生遇到了问题也愿意去找蒲瑶老师聊一聊。说起学生,蒲瑶就像说起自己的孩子,脸上闪着女性的光辉。
作为一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她承担着全校本科生、研究生政治理论课“世界经济与政治”、“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马克思与当代中国”等”等课程的教学,此外还承担着政治学硕士生专业课“国际关系学”的教学。她是我校思想政治理论教研部目前唯一同时承担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思政理论课的教师。
在多年的教学中,她结合课程教学和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收获了诸多荣誉与肯定。“这次的精品视频公开课就是一次积极的尝试”,不过,蒲瑶最感到温暖的,还是得到了广大学生好评。自2006年至今,她先后6次获全校“研究生教学最满意教师”和“本科生教学最满意教师”称号,在2009年还获得研究生教学优秀奖教金,成为名副其实的“双满意”教师。
2010年,她还获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赛课优秀奖,并作为唯一的工科院校教师参与了同年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观摩示范课教学,为学校赢得了荣誉。
教学之余,她还热心大学生素质培养,义务给研究生会、校模拟联合国团队做学术讲座,积极参与党课送讲活动,并先后荣获校“优秀共产党员”称号和优秀“三八红旗手”称号。
潜心研究:故纸堆的世界撑起“半边天”
在记者看来,历史研究,多是在故纸堆里的发现,枯燥乏味、艰深晦涩。
而对于蒲瑶而言,历史学更像梦想的家园,可以感触到“特别的归属感”。如她所说:“进入历史科学领域,我才领悟到文化的真谛。”
作为中国世界民族学会会员、中国中东学会会员、陕西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教学研究会理事等,蒲瑶多年的教学科研实践使她的学术视野日益开阔,科研素质日渐加强。
目前,她的研究领域主要为中东地区历史与政治。她先后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国家社科课题“部落文化对中东国家社会稳定影响研究”、教育部社科规划课题“分政府组织与战后阿富汗重建”与陕西省社科规划课题“和谐视阈下穆斯林公民社区组织建设研究”等。她也因此成为人文与经法学院少数获批文科三大纵向课题的教师。
当前,有的学生特别是女生,不喜欢学历史、研究历史,不喜欢学习思政理论,这是某种程度的事实。蒲瑶说,这是多方面的原因造成的。比如人们对历史专业和思政教育的偏见和错误认识,家长希望孩子们选择相对容易就业的专业等等。
作为世界史方向的博士,蒲瑶常常会被问道:女性学历史,特别是搞科研是不是比较少见的选择?做历史专业研究的女性会遇到比男性更多的困难吗?
每次遇到类似的问题,身为女性的蒲瑶都会急切地回答道:“我们人文与经法学院接近2/3的老师是女性,女性做研究没有任何缺陷或者短处。”
“那么,在科研的道路上,女性的优劣势在哪里?”
蒲瑶列出了很多女性做科研的优势:吃苦耐劳、韧劲足;善于沟通,能与人平和交流;具有包容性,与人很好协作;善于倾听,能接受别人的意见和建议,从而做出合理选择……“我认为别人表述的女性在科研上的劣势,并不是女性本身的原因造成的。女性在科研队伍的大群体中还是少数,加上工作之余要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而工作上和男性又要平等竞争。”
其实,女性在研究上也能撑起半边天,也可以很出色。
蒲瑶建议女生在选择科研道路时要慎重,要考虑到时间精力的投入,考虑到研究的过程不是一帆风顺,要有面对挫折和社会现实的思想准备。“我很高兴选择了做历史研究,这是我自己喜欢的事情,我可以花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做感兴趣的研究课题。”
正是在雄厚的科研基础积淀下,2014年“涅槃重生——犹太人”课程经过校内筛选后代表学校冲击国家精品视频课,经过严格评审,顺利通过,为我校国家级课程建设做出了贡献。这也是她将研究与教学相结合的最佳体现。
申请成功后,蒲瑶也成为我校目前文科专业当中,首位同时拥有国家级教学课程与科研课题的教授,是教学科研领域内“双料”的“国家级选手”。
“这既是对我的肯定,更是对我的鞭策与鼓励。”蒲瑶坦言道。
教研相长:教学科研是最喜欢的两件事
和蒲瑶聊起“工大那些事”,她总也离不开教学科研这个主题。
“先生若没有进步,学生也就难有进步了。好的先生应是这样,他必是一方面指导学生,一方面研究学问。”对于此,蒲瑶深有体会。大学教师只有在创造性的活动中取得的研究成果才能作为知识来传播。把科研引入教学过程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普通大学的显著特点,科研已经成为重要的育人方式,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
她认为,教师只有通过学术研究才能使教学更有新意更有深度。不致力于学术研究的教师不是合格的优秀教师。也只有通过教学,才能使学术研究更有活力更有灵感。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对研究性教学强调更加彰显了科研对教学的影响力。
对于一位教学和科研做得如此出色的教授,这是一件多不容易的事情,她是怎么做到的?
蒲瑶说:“教学和科研是我最喜欢的两件事。人家说教学相长,对我来说还有教研相长。”她认为,教学和科研是相辅相成的。因为要去教学,自己就要先把基础知识夯实,而在研究时首先应从最基础、最本质的概念出发。而且学生提出的问题,也会让自己去思考基本的概念,从而对基本概念理解更透彻;也因为既要教学又要科研,促使自己更有效地运用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2008年10月,蒲瑶担任思政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负责人。作为学科负责人,组织学科组教师利用周末集体备课,为配合学生学习,组织编写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课辅导练习册》。在学院领导的指导下和本学科组全体教师的努力下,2010年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课程教学荣获校优秀教学成果二等奖。“特别希望青年教师们形成自己的特色,引领我们学校奋斗的方向和目标。”她说,“相信他们一定能比我做得更好!”
她告诉我说:有一种人生,没有经历就不知其中的艰辛;有一种艰辛没有体会就不知其中的快乐;有一种快乐,没有拥有过就不知其中的纯粹。“这正如我在西工大几十年的工作一样,虽然充满艰辛却伴随着无限的欢乐;虽然包含泪水却也响彻过雷鸣般的掌声,同时也给我带来内心的欣慰、自豪与宁静。”她平静地说,“我热爱我的教师工作,并视她为我的终身职业,更视她为我人生价值的体现。”
记者述评:做一根有力量的苇草
与蒲瑶老师的交流,让我略显紧张。她多数时候倚在座椅上,身体前倾,微微蹙眉,目光灼灼。回答我的提问,她总是一语中的,然后条理清晰地道出事件始末或观念想法,最后一句话做结。
在我这样冒昧的拜访者面前,蒲瑶老师真诚而坦荡,没有避讳和遮掩。蒲瑶的故事和她本身,让我忽然想起林庚先生的诗作《新秋之歌》中的话,“让一根蒲苇也有力量”。对于生活、学习和工作当中的困难,她未曾低头,正如一株蒲苇,柔韧温和又坚忍不拔。那是一种热气腾腾的师者魅力,你不能不被感染,也因此再也无法安于软榻。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