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4月27日电
各位嘉宾,老师们、同学们:
今天,我来参加电影《古路坝灯火》首映礼,心情非常激动。我是西北工学院1950年的毕业生,我们那一届的同学只在汉中待了半年,1946年底就由古路坝迁到咸阳。我所讲的一些东西多数是和老同学聊天中听来的。我很高兴在这里和大家分享我所知道的有关国立西北工学院的故事,也就是电影的主题“坝上长夜,七星灯火”。
七十年前发生了卢沟桥事变。日本人打过来,烧杀抢掠。沿海的大学和从东北迁到关内的东北大学等纷纷逃难内迁。平津一带高校1937年在西安组建了西北联大。日军对西安狂轰滥炸,没办法,学校又迁至汉中。几千学生,没有办学的地方,就把各大学相同专业学科重新组织,分别成立国立西北工学院、西北农学院、西北师范学院。
1938年成立的国立西北工学院,汇集了东北大学、北平大学、北洋大洋的工学院和焦作工学院,涵盖了土木、矿冶、机械、电机、化工、纺织、水利、航空、工业管理9个系,是当时工科院校里面,系科最全的高等学校。办学地址就在陕南群山中间的一块平地--古路坝。借用了一个天主教堂和一个小学的地方。当时,条件非常艰苦,没有图书馆,没有实验室,没有操场,教室是土坯泥房,晚自习只能点蜡烛和小的煤油灯,教授上课经常没有粉笔,吃饭的粮食由学生轮流到几十里山里以外去背。
当时在后方,开玩笑地传说大学有“三坝”,成都的华西坝,有华西大学、齐鲁大学等几所高校,条件相对好一点,但也是经常断电缺粮,就把这叫做天堂;重庆沙坪坝,有中央大学、交大等校,生活环境相对清苦,把它叫人间;而古路坝呢,在汉中城固,是交通、生活、学习条件最差的,在大山沟里面,就叫做地狱。大家想想,沦陷区的学生家破人亡,一个人逃出来举目无亲,没吃没穿。逃到了后方而且上了大学,他是什么心情?国恨家仇凝聚在一块,所以,不管是在天上、人间、地狱,那没有不刻苦学习的。同样,在日寇铁蹄下、在地狱火烧中锻炼出来的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学生学习非常刻苦,简直可以说是到了忘我学习的地步。老师也是呕心沥血,生怕给学生教少了。
学生怎么刻苦学习的呢?记得80年代有一次,师昌绪、李恒德、史绍熙、高景德和我几个人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开会,聊起了过去西工的事,师昌绪就说过七星夜火的故事。当时的西北工学院,一年级在七星寺,这是离古路坝不远的一个地方。学生把七星寺学习叫鬼门关,当时学校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每年都有近1/2的学生留级或补考。师昌绪说,他和高景德住在一个宿舍,高景德何许人也?他是西北工学院1945年电机系的毕业生,也是后来的两院院士,是上世纪八十年代清华大学的校长。师昌绪是开夜车的,吃了晚饭就去教室看书学习,一直到夜里两三点钟回宿舍。而高景德习惯于开早车,凌晨两点就起床去教室学习。所以师昌绪回到宿舍时,高景德已经出去学习了。学生基本分两拨,一拨是学到夜里两三点钟,另一拨是半夜两三点学到早上。所以他们两个人,几个星期、几个月见不着一面。师先生说,当时各个班都是这个样子。那时没有电灯,都是蜡烛和煤油灯,由于开夜车和开早车的人都衔接起来了,所以教室里的灯一直亮着,夜里从远处看,点点滴滴的灯光长夜不息,所以叫“坝上长夜、七星灯火”,在那穷乡僻壤,成为当地一景。就是在这种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同学们发奋刻苦学习,所以当时国立西北工学院的学生连续多年考取公费留学生的人数是全国各个大学最多的。
面对国难当头,救亡图存的压力;当局腐败无能,苟且偷生的状态;老百姓颠沛流离又不知所终的局面,“国家兴亡,匹夫有责”,西北工学院提出了“公诚勇毅”的校训,教育师生要公正、诚信、勇敢、坚毅,努力学习,以发展救亡图存,以科学抗敌兴国。我想,这也应该是西工大历史文化的一部分。
也就是在这种思想的抚育下,在那样的艰苦条件下,西北工学院为国家培养了大批杰出的科技人才,出现了像师昌绪、高景德、吴自良、史绍熙、李恒德等许多院士。
“坝上长夜、七星灯火”,映照的是国立西北工学院师生科技兴国的伟大精神,它反映了全中国人民不当亡国奴、救国兴邦的坚强意志。今天,希望我们能传承这盏灯火,成为中华民族崛起复兴的伟大火种!
谢谢大家!
(根据傅恒志院士在4月23日《古路坝灯火》首映礼上的发言整理)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