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8月12日电(记者 王凡华)
采访缘起:
8月,对于甘肃省榆中县的贫困学子罗自涛和宋少华来说,是考入西北工业大学后“欢喜与忧愁纠结的夏天”。因为家庭贫困,“学费”也成为他们圆梦大学“无法承受之重”。于是,在接到大学录取通知后,他们走出家门,打工赚钱。他们的励志故事经过媒体报道后,引起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学校代表还专程到家中“家访”,看望慰问,并送上学校的补助和关怀。经过社会资助和学校帮扶,目前,两位学子入学的生活费和学费等,已经基本解决。
有趣的是,记者发现,两位同学都毕业于甘肃省榆中一中。经过联系,我们专程走访了该校校长陈希良,一起听听他对于大学与中学联动交流的建议。
陈希良从事基础教育30年,在校长的“头衔”之外,他更喜欢别人称呼自己“国文老师”。面对即将奔赴大学的毕业生,他的话题,依然离不开“教育”和“做人”。
对于西北工业大学,陈希良并不陌生。今年1月,我校在兰州举办了“甘肃示范高中校长研讨会暨优秀生源基地授牌仪式”。甘肃省20所示范高中的校长、教导主任参加了研讨会,就高校人才选拔机制创新、大学和中学人才培养合作等问题进行研讨。陈希良就曾应邀参加研讨。“这是大学和中学之间沟通交流很好的形式”,陈希良说。
近年来,同学们在志愿填报环节,比较倾向于选择“北上广”地区,热衷于一些热门专业。“对于西工大这样,国防军工行业特色的学校,不是太了解。这是客观事实。”陈希良分析道,“希望大学要创新形式多宣传自己的学科特色。”
他说,现在很多大学的专业和课程设置——“别说学生了,连我们中学老师,都不知道具体内容是什么。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怎么指导学生填报志愿。”他表示,希望大学的教授、博导能够多到中学来,“现身说法”,从事科普教育活动宣传。“这个作用太大了!这不仅仅是大学招生的问题,也关系到中学和大学教育理念的衔接协调。”
同时,他也建议大学能够走进中学,多做学术交流特别是关于课程方面的提前介入。“人才成长是一个系统生态,是要从小培养。大学要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如果中学的学科和课程,还是滞后的,那怎么能实现?现在在北京、上海一些城市的中学,都在提前和国外接轨。我们现在还在这方面是拓荒的阶段。”陈希良感慨地说。
作为榆中县第一中学校长、党支部书记,中学高级教师;同时任教育部质量监测中心视导员,全国中学教育科研联合体常务理事,中国教育学会高中教育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优秀教师等。面对即将远行,进入大学学习的学子,陈希良仍然是教诲遵遵。
他建议:同学们一定要坚持学习,终身学习。要做好人,要遵循孟子所说的“良知良能”,不断学习,不断创新。他分析道,大学学习与中学不同,同学们要学会自律、自我管理。
(责编:陈仲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