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0月10日电(通讯员 朱斌) 航模在中国最初是作为国防体育项目发展起来的。之后力推航模进校园,旨在培养航空航天后备人才。作为目前国内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集设计、制作和飞行竞赛为一体的航空航天模型创新型赛事——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创办至今已有十余载。西北工业大学便是发起该项赛事的四大元老高校之一。60载航模文化造就西工大航模劲旅,现今一支大部分由“90后”组成的航模队,为西工大跨越半世纪的航模历程再谱新篇、再创辉煌。
从“紫金山之鹰”到“华山之鹰”
早在1955年,南京紫金山麓卫岗,我国第一架无线电遥控模型飞机“紫金山之鹰”,就是由当时的华东航空学院(西工大前身之一)的航模队研制并试飞成功。一年以后,以华航师生为主体的国家航空模型运动队,参加了在匈牙利布达佩斯举行的“国际航空模型竞赛”。华航运动员代表我国第一次参加国际航模比赛就取得了两个项目第三名的优异成绩,为中国航模的发展打开了良好的局面。
六年之后,紫金山麓的雄鹰落在千里之外的华山之巅,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1961年,西工大航模队研制的“华山之鹰”模型飞机成为国际航模界的一匹黑马,打破和创造了两项无线电遥控航模飞机的世界纪录——8小时6分35秒的留空时间纪录和2470米的飞行高度纪录,使国际航模界从此对年轻的新中国航模运动员刮目相看。
不仅在历史上取得过优异的成绩,现今西工大航模队的学子们同样在各项比赛中取得了傲人的成绩。日前,西工大航模队载誉而归,1项团体冠军、2项亚军、2项季军,7项一等奖、4项二等奖、2项三等奖——西工大成为今年中国国际飞行器设计挑战赛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的最大赢家。西工大时隔7年再度夺得3kg限时载运空投项目团体冠军,队员们在赛场上表现出的精诚团结感染了在场的每一个人。对于工大学子而言,这是一次载入史册的辉煌,更是一次破茧成蝶的蜕变。在参赛作品展示中,西工大的太阳能飞机和限时载运空投飞机也曾得到了军方首长“设计一流,配置豪华”的高度评价。
“比赛靠的绝对不是运气,而是综合实力硬碰硬的比拼。大一刚入队就深刻感受到09年惨败的压抑气氛,6年时间,一届又一届航模队队员一直在坚持,突破瓶颈,寻找出口,从未放弃。”郜奥林是航模队教练,也是在读研究生,他见证了航模队在低谷爬坡的艰难困苦和不懈努力,“直到我们终于在磨砺中找到方向,终于在竞争中完成超越,终于在比赛中靠着自己的创新能力和技术实力重回高地,今年的团体冠军既来之不易,又实至名归。”
今天,西工大的学生航空科技活动无论在规模、层次、技术上,都走在全国高校的前列。学校更是结合大学生创新实践,把航空模型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升到了一个全新的高度。2003年6月,学校建立了以学生的航空科技创新能力培养为目的的航空科技创新基地,航模队与航空科技创新基地合为一体。“经过航模队和创新基地的锻炼,通过航模理解航空,用航模将新思路新方法应用于工程实践,创新基地给队员们提供了一个很好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平台,帮助同学们不断提高航空理论水平和工程实践能力,在以后的工作和科研中将会发挥更大的作用。”创新基地指导老师郭庆表示。
再度问鼎:是努力,更是传承
航空科技创新基地从2015年3月开始备战今年的赛事。创新基地的工作间里,40余名航模队员不分节假日,每晚都灯火通明。加之比赛期间连续7个昼夜的艰苦奋战,最终不仅在多个项目上取得了优异的成绩,勇夺3kg限时载运空投项目团体冠军,而且还以16.5千克和2.6千克的载重量分别刷新了限时载运空投项目和太阳能飞机项目的两项赛会纪录。
被队员们称为“大师”的操作手李景欣,今年已经是第三年参加3kg限时载运空投项目的比拼,他拥有丰富的飞行经验和高超的飞行技术。载重项目第一轮比赛,赛场风力将近5级,只见满载任务载荷的飞机在他的操纵下精准起飞、空投,在大侧风的影响下依然保持了精准的航线,同学们笑称他已经到了“人机合一”的境界。然而,就在第五架次刚起飞后第一次转弯时,飞机毫无预兆地突然折翼,斜着扎向地面,飞机在赛场上摔得粉碎。这次意外事故,既打破了李景欣机组连续三年赛场上“零折翼”的记录,也一定程度影响了既定的比赛方案和大家的信心。痛定思痛,当天第一轮比赛结束后,队员们立即分析事故原因,及时调整比赛策略,并且连夜对所有比赛飞机进行了隐患排查。
在限时载运空投项目第二轮的比拼中,李景欣机组第一个出场。排除了事故隐患的飞机在李景欣的操纵下再次起飞,一次,两次,三次……飞机在操作手的精准控制下不断起飞投放,速度越来越快,投掷越来越准。最终,李景欣机组取得了学校载重项目的最好成绩,也奠定了整个团队取得团体冠军的基础。西工大航模队整体的强劲实力、稳定发挥和临场应变能力,不仅征服了在场观众,也得到了对手的认可,北航代表队一队员感慨地说:“这么大的载重量还能飞得这么快,不愧是老牌劲旅。”
“几年来,3kg载重项目一直受飞机‘心脏病’问题的困扰。和真正的飞机一样,发动机也是航空模型的心脏。历年比赛,西工大多次在动力系统上吃亏,我们必须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在香港科技大学深造的往届航模队队员吴迪也赶赴赛场观战,来自动力与能源学院的他对航模发动机和动力系统有着专业的认识。“3kg载重项目原本就是航空模型的极限运动,3kg载重项目所使用的发动机也必须要发挥出极限的性能。”吴迪随即组织了动力系统攻关小组,最终应用相关理论自行设计了一整套测试实验系统。公式算了一遍又一遍,发动机拆了又装,减速齿组配了又配,螺旋桨测试了一个又一个,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经过新老队员的不断努力,终于把动力系统的输出功率和稳定性提高到令人满意的水平。动力组成员毕州鑫说:“我们的动力系统都是自己一步一步做出来的,大家努力了这么多,我们为比赛的各种状况都做了充分的准备,实际比赛时也证明了我们的工作很有价值,应该获得这样的成绩。”
再度问鼎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3kg限时载运空投项目团体冠军,郜奥林高兴之余不忘叮嘱学弟学妹,“永远不要在已有的成绩上洋洋得意止步不前,你们面对的永远是国内最优秀最可敬,且同样有梦想有抱负的对手们。明年的科研类锦标赛必将又是一场更加精彩激烈的智慧和毅力的较量。希望学弟学妹们继续再接再厉,不断前行,继续保持西工大在航空航天科技竞赛领域的领先地位。”
“参加今年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的航模队队员共48名,覆盖了大二至研三所有年级,其中新老队员各占一半。”同样是研三的老队员李景欣说,“我们通过以老带新的方式,高年级老队员指导低年级新队员设计制作,实现我们航模队技术的传承。”航模队每年招募一部分新队员,新老队员一起开展培训学习、科研攻关,共同成长。
“为了一些新技术的积累,要对新设计的结构和制作工艺做实验,会花费很多时间。大家都是来自不同专业,所学课程和上课时间都不一样,但是都会在学习之余一起做实验。”李景欣回眸以往的航模岁月说,依靠两三年研究的积累和技术的传承,自己搭配减速比、设计螺旋桨等等,终于使得设计的航模可操纵性能和稳定性都大大提高。“我们花了很大的功夫,数届航模队员一起去解决面临的技术问题,这些平日的努力才保障了今年比赛夺冠的信心。”
“比赛中‘老年观光团’的微信赛事直播,让我很是欣喜。”队长郜奥林欣慰地说,从航模队走出去的那些人再度回到赛场观战,让我们再度受到航模队大家庭文化的熏陶,他们的出现给了现役队员以精神力量。“正是因为拥有这样的传承精神,航模队才得以延续发展。”
西工大航模人:脚踏实地,翱翔蓝天
“还有一个航模项目需要制作,回到学校也没事,就过来继续加工模型。”10月6日,机床的转动声和发动机的轰鸣声仍旧飘扬在航空科技创新基地,航模队队员、航空学院大三学生葛悦又开始了新一轮挑战。在大学生们盘算中秋、十一去哪玩时,西工大航模队的成员从山东回到陕西,从赛场回到车间,依然在逐梦的道路上前行。
“在航模队的经历让我从工程实际更深入地了解所学专业,在航模队我们每天都在做事,让人感觉很踏实。”葛悦在高考后就听说西工大航模队很厉害,于是入学后就加入航模队,学习备战太阳能飞机项目。今年比赛前葛悦在微信上为自己鼓劲:“再站!再战!再绽!数年的坚持,一酷夏的磨砺,这七日,锋芒再试。”去年比赛中遭遇“折翼”的惨败,冲到栅栏外去“捡飞机”的心酸还历历在目,“看着飞机在大风中折翼,坠落在草丛中,心中很是失落,精心制作的飞机就这样摔碎,到底是为什么?”带着不甘,在2015年的赛场上,西工大代表队一出场便以太阳能飞机优异的设计水平和全场最高2.6kg的载重量震慑全场,也刷新了自己保持的赛会纪录。太阳能飞机顺利滑跑、脱钩、起飞,充足的动力保证了飞机快速爬升至高空。越飞越高的太阳能飞机给了大家巨大的信心,但是由于台风刚刚过境,飞机在预定高度平稳飞行时,一阵远远超出设计极限的7级阵风使飞机结构瞬间遭受破坏,在5分41秒不幸折翼坠落,最终成绩位列第二名,很遗憾与冠军擦肩而过。
太阳能飞机项目的老队员许朕铭感慨,“踏上归途,转眼已参加了两届比赛。从去年的黯然离场到今年空中折翼,总归还是有遗憾。但是这就是比赛的魅力所在,不断挑战自我,不断追求卓越。为了最终的荣耀我们风雨兼程,2.6kg不是我们的极限,我们本可以做得更好。作为项目负责人我还有很多没做好的地方,以后一定会不断完善自己。太阳能加油,西工大航模队加油!太阳能一定能!”飞机落了,他们不光是心酸痛苦,更是直面挫折,仔细分析寻求技术上的突破,已经开始为明年的挑战做准备了。
学习、团队、成长,这是航模队员口中的高频词。不仅仅自身成长,航模科研之余,西工大航模队还经常义务为中小学生做飞行表演和航模知识科普,亮相长沙长郡中学科技节、受邀赴河北衡水中学表演、走进户县偏远学校迷你模型“航展”……航模队传承的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精神,一种敢为人先、不断创新、精诚勤勉、不懈努力的精神,每一次的科普活动都像去播一颗种子,让孩子们去感受科技的魅力,传递航模精神。
“十年磨一剑”特别纪念奖的奖牌在诉说着西工大人对航空的执着和热爱,也标志着西工大在科研类全国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中取得的辉煌成就。航空科技创新基地中,机器依旧轰鸣,“为下一届竞赛寻找新想法、设计新结构,尽力确保飞行器在空中飞行万无一失。有我们航模队和创新基地脚踏实地的实干和积累,相信将来一定会做得更好、飞得更高!”创新基地指导教师郭庆满怀信心地说。

3kg限时载运空投项目飞机机组成员合影

操作手控制对地侦察项目飞机起飞

工大学子驰骋赛场

滑翔机项目西工大参赛航模起飞

陕西高校巡视诊断专家组参观航空科技创新基地

受邀参加开幕式表演的西工大代表队

西工大航模队太阳能飞机机组

西工大航模队载重飞机机组 
西工大航模队在河北衡水中学进行航模表演 衡中学生观看学习飞机组装 




(审稿:郭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