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专稿】“访德四问”之二:我们的精神状态从哪里来?
发布时间:2015-10-14 15:15:57 点击数: 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9月29日电(记者 王凡华

生命中不能承受的,不是存在,而是不能成为自我。

——米兰·昆德拉

在别人眼中,他们是“学霸”,是“小海龟”,赴德交流的异域生活是“琴棋书画诗酒花”——优美的自然风光、清新的空气、盛放的鲜花、悠闲的生活节奏以及德国人热情好客等等……

而真实的情况是,他们在德国的岁月里,是紧张忙碌的奔波在研究所和宿舍之间,要直面“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苦逼”,应对学习和生活的各种不适应,但“无论如何,至少你能成为一个好厨子。”

他们是西工大派出赴德国布伦瑞克工业大学交流的本科生群体。为全面推动学校学生的国际交流,学校分别在2013年、2014年与汉堡工业大学、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达成合作意向,开展本科生交流,并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立项支持。根据协议,2015年3月,西工大通过教育实验学院组织选拔,派出13名大四本科生赴布伦瑞克工业大学进行为期5个月的交流学习,并在7月进行毕业设计答辩。据悉,他们也是当年我校在海外集中学习交流的最大团体。

他们说,能在德国挺过来,就能在其他环境挺过去。

这就是我校赴德交流生的“生存与生活”。

换个视角看世界

生存需要聪明,生活需要智慧。

对于想在德国做出些成绩的学生南阳和陈婷来说,寂寞的不是德国,而是他们这样的学生。因为,他们知道:想在这里生存下去,必须蜕去一颗浮躁的心。

由于德国免学费,基本上在这里学习交流,最大的开销就是日常生活。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的费用还是很有限,“交完房租,买些生活用品就不剩什么了”,南阳感慨道。因此,想要适应这里的学习,首先得学会安排自己的生活开销。这对于平时这些在国内“已经被宠惯了”的“大孩子”们来说,无疑是一次真切的挑战。

一方面是德国课业紧,要按照导师推荐要求的工作大纲,按时完成学习进度已经挺难。另一方面,还要紧衣缩食地“过日子”。

日常生活上,最大的问题就是吃不习惯。当地学校的自助餐厅里,德国菜一般都比较简单,偌大个食堂只供应几种套餐,基本上就是一些肉排、酸菜、土豆泥、意大利面之类的。对于中国人的胃口来说,时间长了就不免产生“难以下咽”的感觉。因此,每天从研究所下班回来,学生们都要赶着去超市买菜做饭,准备当天的晚饭和第二天的午饭,“这也是蛮累的”。

每天下午回到宿舍,被称作“厨房达人”的陈婷,叮叮当当地做出当天的晚饭,陈婷和朋友们犒劳自己肠胃的同时,也着实温暖了自己远在异国的心灵。

对于这个“90后”的小姑娘来说,出国学习,可以是想象,也可以是现实,却往往用最简单的方式传递出丰富的内容。

对于她来说,从中国到德国,她一路走来,也一路在观察。第一次远离家乡和亲人,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独自面对陌生的环境……东西很多,讯息很多,然而讯息的爆炸也带来了焦虑。

在她看来,出国学习,只是提供给青年人一个“看”的方式,看世界、看社会、看别人、看自己……如果能够得到一次精神的交流,多一个体会世界的视角,那么就是高一级的享受。然而要真正的摆脱“生存”获得完整的“生活”殊为不易。

总之,对于温婉的她,生活即是按照自己的节奏,“而这一切,都是缘”。

体验德国的“懒散”与“笃定”

与细腻的女生不同,王浩这些“大男生”的体会刚开始就“粗线条”了很多。

“刚到德国的时候,我其实觉得德国人挺懒散的。他们的生活很安逸,假期很多,而且,从不加班。可是,我也很奇怪,他们怎么就能做出很牛的东西?”王浩挺纳闷。

很快,尽管在德国相对放松的生活让人“沉醉”,他们也在实际当中,尝试着寻找答案。慢慢地,他们开始感受到了德国人身上那种追求完美,不急不躁的品质。

“对于他们来说,工作就是工作,私人生活就是生活,两者的界限分得很清楚。因此,他们能够集中精力完成工作,心无牵挂地享受娱乐。”这一点,也让学生徐可为也是大为感慨。正是因为德国人“太闲”,所以,“他们才能心无旁骛做事情”;而且,“他们对工作都很敬业,即便是一项简单枯燥的工作,也很少听到他们的抱怨”。

静而后能定,定而后能安,安而后能学,学而后能得。

笃定淡然,心素如简,这是一种世代传承的民族气度与风尚。

这样的结论,让不少中国学生在钦佩之余,开始反思:“只有真正静下来了,有些事才能看的清清楚楚。在所有的压力与孤独下,必然能催生一个全新的自己。”徐可为总结道,“从国内到国外,换了个一个环境,不能叫寂寞,主动去适应就好。”

在德国,首先要去学会精确地安排时间,因为,德国人的时间真是宝贵的。

晚一分钟去银行,人家关门了;邮件没及时回,很多机会就没你什么事了。所以在德国,同学们心里都存着好多时间表:除了课表和工作日程,还有公交时刻表、银行超市营业时间、每月什么时候该交钱,几点约了谁谁谁,要提前坐什么车过去。每一点都要算的清清楚楚。

可别小看了德国人这种精细的繁琐,关键时刻,能发挥意想不到的效果。

所谓“慢工出细活”,只有静下来,才能想得长远,规划周密,不出瑕疵,这种平时的悠闲,乃是实际中的高效。

记者述评:在别处的“生存与生活”

卢梭曾经无奈地感叹:人是生而自由的,却无往而不在枷锁之中。这里的“枷锁”不正是无奈的活在了生活的别处么?

其实,生活必定要活在别处,至少“生存在别处”是无法避免的。或许,别处的生活看起来很精彩,很有诱惑,可是并非每个人都可以活在别处。所以,总是活在别处的我们,因该停下来想想,怎样生活下去,明天的我才能离自己近一些。请不要忘记,不要忘记你还没有努力,还没有尝试。

赴德交流的学生,他们远在异国他乡,更希望有爱、有安全、有温暖包围。他们更期盼自己在德国的日子里,是“享受生活”。

即便是生活在别处,也要按照自己的节奏前行——便是这群青年人给我直接的感受。

相关阅读:【专稿】“访德四问”之一:我们的自信从哪里来?

(责编:陈仲昌)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