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西工大在全省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会作典型交流
发布时间:2015-12-04 09:54:51 点击数: 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12月4日电(记者 陆佩华)12月3日,全省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会在西安召开,来自全省窗口单位的百余名代表参会,交流总结全省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经验。八个单位分别结合机关、企业、学校和行业主管部门特点从不同角度介绍了经验,我校纪委书记张海兰作为唯一来自高校的代表,做了题为“深化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典型交流。

近年来,我校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弘扬志愿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学校人才优势,努力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从身边的志愿服务做起,并积极拓展服务面向,开辟了高校志愿服务新路子。张海兰从育人为本、志愿精神助力学生成长,责任担当、拓展志愿服务新方向,敬老帮扶、构建志愿服务新体系三个方面做了介绍。她强调,在高校开展志愿服务,要坚持育人为本这个根本,不能为了“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要强化价值牵引,努力使“志愿精神”影响更久远;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使志愿精神焕发时代风采。她表示,学校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探索形成师生志愿服务新常态。

附:深化志愿服务,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015年12月3日,西北工业大学在全省行业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推进会上的发言材料)  

志愿精神彰显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成为现代公共精神的主要内核,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也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在元素。

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以立德树人为根本,把弘扬志愿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和精神文明创建的实践活动中,充分发挥高校知识和人才优势,努力培养师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人文关怀,创新活动载体,丰富活动内容,从身边志愿服务做起,并积极拓展服务面向,为社会提供知识与智力支持,开辟了高校志愿服务新路子。

一、育人为本,志愿精神助力学生成长

长期以来,志愿服务在高校往往定位于“牺牲和奉献”,停留在一般性学雷锋活动层面上,存在“一阵风”现象。西北工业大学坚持育人为本理念,志愿服务面向大学生健康成长,将视角延伸到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志愿精神融入学生党建,形成助力学生成长新机制。学校自2005年以来开展了学生党建“三个一”工程(以下简称“三个一”工程),成为培育和践行志愿精神的有效途径和长效机制。 “三个一”工程即:“一个党支部建好一个班,一名党员带好一个宿舍,一名入党积极分子帮助一名同学”。该工程旨在发挥学生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从身边人身边事做起,把“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精神融入学生日常学习生活中带动同学共同进步。如西工大理学院学生党员张宝亮负责帮扶一个宿舍时,这个宿舍的6名同学人人都有不及格课程。实施“三个一”工程帮扶一年多后,这个宿舍的6名学生不仅全部摘掉了考试不及格帽子,还向党组织递交了入党申请书。这样的事例很多。目前,“三个一”工程在西工大本科生覆盖面达到了100%。这既建立起学生党员“长期受教育、永葆先进性”的长效机制,也将互助互爱精神播撒在学生心中,更成为班风、学风建设的有利途径。“三个一”工程获教育部党建创新二等奖。《中国高等教育》、中国教育报等媒体给予报道。

志愿精神融入扶贫帮困,爱心接力成为道德实践新通道。“爱心直通车”是由西北工业大学校友会联合各地方校友分会共同发起的以资助家庭贫困的大学新生为主题的爱心公益活动。以提供一张车票和若干资助使新生“未进工大门、先做工大人”。十一年来,坚持“共传关爱、爱心接力、资赠育人”的理念,将人文关怀和志愿服务精神贯穿资助活动始终,已在全国绝大部分省市开展。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发起成立了“爱心社”,号召所有受助学生加入“爱心社”,以己之力让“爱心再出发”,让受助者成为施助者。“爱心直通车”爱心接力,激发校友、新生、往届生“登车行远”,让志愿服务善做善成。2015年该项目获得陕西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

二、责任担当,拓展志愿服务新方向

高校是知识分子云集的地方,弘扬志愿精神要结合师生意愿和优势,强调师生的责任担当意识,引领师生将知识和技术优势融入社会服务中,使“分享智慧,共赢人生”成为高校师生志愿服务的新方向。

教师志愿服务突出科普公益、文化公益特色。学校科协每年都组织科普类公益活动。近年来,组织了青年科学家进校园、乡村科普、“航空研学之旅”等系列公益志愿活动,举办科学展览、科普讲座及赠书、赠送航模材料等近30场次。参加的教授及青年教师100余人(次)。最集中的时候,在6所中学同时展开科普活动。“知识点亮人生,志愿传递温暖”,2014年11月27日,1984年洛杉矶奥运会上新中国首位旗手、西北工业大学教授王立彬以“我的奥运人生,我的中国梦”为主题,在陕西城固北部山区水磑中心学校与山区师生分享自己的奥运人生。2015年11月2日和24日,西北工业大学青年教师科普行志愿者先后来到城固县水磑中心学校、城固一中和周至县司竹镇阿岔小学等开展志愿科普讲座。老师们精彩讲述空间生命科学、水下航行技术、计算机世界奥秘,受到学生们热烈欢迎。此外,学校连续两年组织青年教师暑期社会实践活动,30多名教师结合自身研究方向进行了科普讲座或学术交流。

支教、科普推广成为大学生志愿服务增长点。“用一年不算太长的时间,做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从甘西到陕南,从戈壁到秦岭,西工大研究生支教团走过17个年头,传递智慧,筑梦未来。摆渡者青年志愿服务队等一批大学生志愿服务者,将专业学习与拓展志愿服务项目结合起来,在“服务他人、提升自我”的志愿服务中,实现了思想提升和专业学习双丰收,也不断增强了责任担当意识和贡献社会的能力。

三、敬老帮扶,构建志愿服务新体系

目前,我国社会正在加速步入老龄化社会,高校离退休人员群体也日益庞大。因高校的特点,高校离退休人员家庭中子女在外地包括在国外的比例较高,独居、失能老人的比例也相对较高。西工大现有离退休老同志2500多人,70岁以上空巢老人430多户,其中独居老人近30位。

构建“三位一体”服务新体系。为了更好地帮扶独居、失能老人,学校提出“友邻互助,老少牵手”的思路,构建了红枫叶中老年志愿者协会、后勤青年志愿者服务队、大学生志愿者服务队“三位一体”志愿服务新体系,为空巢、独居、失能老人提供个性化服务。“三位一体”志愿服务体系友邻互助、老少牵手,实现了需求对接和联动服务。

开展牵手“四个一”系列活动。为了深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校在志愿服务中把“敬老”和“育人”有机结合起来,离退休党委和校团委联合推出了离退休人员“讲述一段历史、关爱一批青年”,青年学生“了解一位老人、增加一份阅历”的“四个一”活动。近百名离退休教职工和200多名青年学生参加了活动,通过“老同志说、年轻人记”的模式,形成了“校史吾说”“三育人”“人生经历”3个系列80余篇材料,已出版两期《“四个一”访谈录》,发挥了文化育人的积极作用。

探索新机制,把握新方向,构建新体系。在高校拓展志愿服务一是要服务于育人为本这个根本。不能为了“志愿服务”而“志愿服务”,搞指标任务一阵风,而是要结合高校师生特点,首先做好本职工作中的志愿者,凸显育人、科普、文化特色,大力提倡和赞扬在本职学习工作中的志愿者,使人们感受身边的志愿者,让志愿精神落地生根。二是要强化价值牵引。志愿者奉献给社会的不仅仅是服务,同时也向社会昭示了 “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大学作为文化高地,尤其应该在师生中率先培育和践行志愿者精神,这也是世界许多一流大学通行的做法。“服务”很必要,但种下一种精神和责任更重要。如西工大“爱心直通车”,不仅对受助者提供帮扶,还通过爱心接力培育友善价值,增强施助者的社会责任感,这将使“志愿精神”影响更久远,带动更多的人。三是要因地制宜、因时而动,使志愿精神焕发时代风采。西工大“友邻互助、老少牵手”志愿服务新模式,“敬老育幼”,切合高校实际,较好地回应了校园养老敬老关切,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

今后,学校将继续努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大力弘扬志愿精神,不断探索形成师生志愿服务新常态。

(编辑:田庆青)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