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4月8日电(记者 刘建平 郑真 赵浩然)据新华网记者报道:“2016年,4月6日1时38分,我国首颗微重力科学实验卫星——实践十号返回式科学实验卫星,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二号丁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进入预定轨道。实践十号将在太空中完成微重力科学和空间生命科学等实验,力争取得重大科学成果。”但很多人不知道的是,这次伟大的征程中,我们西北工业大学的团队扮演了重要的角色。来自材料学院的介万奇教授团队研发的空间伽马射线和粒子计数仪,就随着实践十号卫星一同飞向了太空。

此次实践十号的微重力科学实验涉及19个项目,包括微重力流体物理、微重力燃烧、空间材料科学、空间辐射效应、重力生物效应、空间生物技术等6大领域。
由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介万奇教授团队研发的空间伽马射线和粒子计数仪主要应用于空间生物技术领域的科学实验。小微第一时间采访到了团队成员徐亚东老师。据徐老师介绍,团队主要负责对卫星上携带的生物体在太空中受到宇宙射线辐射的定量测量分析。

我们知道,生物体在太空当中停留一定周期后,在各种外太空宇宙射线的辐射下,其基因会发生一定的变化甚至变异。而了解这些变化,对于人类对生命科学和包括载人航天等领域的研究有着重大的意义。团队研发的空间伽马射线和粒子计数仪可以精确的测量出在当前环境下生物体受到宇宙射线的辐射量。测量结果与生物体基因变化程度形成了对应,可以为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提供科学、客观的数据分析。

再者,受成本和研究周期约束,空间生命科学的研究是建立在大量的地面仿真实验室的研究基础之上的。因此,该研发成果在太空中测量出的辐射数据,对地面仿真实验会有着关键的作用。

徐老师告诉小微,团队研究成果的应用远远不止这些。最典型的是在医疗领域上的应用,在医学CT、X光等人体医学检测领域中都会用到。而且团队研究的设备在达到同样效果的情况下,在辐射剂量上会减少很多,大大降低了对人体的伤害。

此外,研究成果还广泛应用于核电站测试建设、环境污染检测,工业CT、机场火车站安检、甚至包括我们网购过程中所有邮寄包裹的“透视”检测。
徐老师告诉我们,目前该领域的研究可以说是涉及到了很多的国计民生问题,团队在此领域的已经取得很多突破性的成果、成就,在研究上也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今后也将充分利用学科优势,进一步为国家做出贡献。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