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8月31日电(记者赵珍 王凡华 摄影记者 卢迪)
开学第一课,给你留下的是怎样的记忆?对于西北工业大学2016级的新生而言,“开学第一课”中“飞一般的体验”必将终身难忘。这一课,他们与国产大飞机ARJ21-700,昵称“阿娇”,成为心中的“闺蜜”;这一课,也将成为莘莘学子“人生起航的第一课”。
“中国的民用飞机研制遇到了有史以来最好的时期”“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希望同学们能有幸见证并实现中国的航空强国梦”…… 8月30日,西北工业大学长安校区翱翔体育馆内座无虚席,副校长万小朋,以及学校各学院、职能部门负责同志,和3500名新生一起聆听了题为《一个国家的起飞》的开学第一课。

ARJ21-700飞机首任总设计师吴兴世校友、副总设计师朱广荣校友、副总设计师常红校友,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刘济美,讲述了中国商用大飞机充满艰辛的研制历程,分享了自己在参与ARJ21-700大飞机研制过程中的欢笑、泪水和收获。当天下午,吴兴世和刘济美还在西工大校园内的ARJ21-700零号试验机旁,与同学们展开了一场别开生面的对话交流会。

精彩生动的“开学第一课”,让刚入学的新同学体会到西工大校友的情怀与精神,感受到西工大文化的厚重与强大。“要作学长、学姐那样的人”成为西工大学子的共鸣。

为了中国民用大飞机的腾空:
他们拼尽“洪荒之力”
这是场“严重超时”的报告会,原计划2个小时,最终讲了4个多小时。但即便如此,用几个小时的时间,讲述中国国产大飞机的“艰难突围”,对于吴兴世等人来说,仍显得“太紧张了”。
吴兴世于1967年毕业于西工大飞机系,自1972年开始,他便全程参加运10飞机的研制工作,曾担任中航商用飞机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兼总设计师、ARJ21型号第一任总设计师。他用专业的数据、实际的案例,讲述了中国商用大飞机几十年来的风雨历程。
“中国要从航空大国向航空强国迈进,研制自己的大飞机必不可少。”1986年,运10飞机的研制搁浅后,西工大老校长季文美联合沈元、张阿舟、胡溪涛等3位航空界的著名教授、专家,被誉为“航空四君子”,联名向党中央建议,阐述了不间断研制国产大飞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老一辈航空人永不放弃、顽强战斗的精神,鼓舞着我们在航空工业陷入困境时,永不放弃,坚持梦想,用洪荒之力来克服困难。”吴兴世说。
“参与商用飞机研发几十年来,我越来越认识到,一个国家大飞机的研发、制造、运营,涉及到军事、政治、经济的方方面面,”看着台下朝气蓬勃的青年学子,学长吴兴世关切地嘱咐道,“希望在座的同学们,不论是学哪个专业的,将来都能发挥自己的专长,为中国大飞机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ARJ21-700副总设计师朱广荣校友,与大家分享了自己亲身经历的“细节决定成败”的故事。朱广荣1982年毕业于西工大飞机系飞机结构强度专业,中国商飞公司成立后,担任强度部部长,他见证了ARJ21-700飞机型号研制的全过程。
2009年12月,ARJ21-700飞机101架机第一次2.5G全机稳定俯仰100%极限载荷试验未能通过,“经过检查,发现是我们强度团队负责的部分出现了故障,”朱广荣坦言,“当时恨不得找个地缝钻下去。”一时间,阴霾笼罩了整个强度团队,作为团队领头人,朱广荣狠下决心,与全体队员刻苦攻关,誓要打赢这场翻身仗。
“7个月,排除这一故障用了整整7个月。经过反复查找,结果发现,正是因为对一个很不起眼的细节的疏忽,导致了此次故障。”朱广荣说。2010年6月,在试验最终成功的那一刻,团队所有成员都留下了眼泪,“细节决定成败”也从此成为朱广荣的座右铭。

从校友到“战友”:
“友谊的小船”直抵未来中国商用飞机的贡献者
“从今天起我们就是校友了,将来我们还可能是战友,共同为发展中国大飞机事业做贡献。”ARJ21-700副总设计师常红亲切的话语,博得了一片掌声。常红1978年进入西工大航空发动机设计专业学习,毕业后一直在航空科研一线工作,34年的从业经历中,她全过程参加了ARJ21-700等多个国家重点型号项目的研制。
作为一名“过来人”,常红向青年学子们提出了4点建议。一是要珍惜机遇,明确主题,时间面前人人平等;二是要多学习、多思考,争取尽早确定自己的专业志向;三是要在学好本专业的基础上,兼容并包,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为将来工作做好准备;四是要树立正确的学习观,不忘初心坚守理想,争当我国大飞机事业的主力军。

新华社解放军分社记者刘济美,用6年时间跟踪采访ARJ21飞机的研制过程,撰写了《一个国家的起飞——中国商用飞机的生死突围》一书。
ARJ21-700飞机总装下线的那天,“在场嘉宾纷纷伸起手,用指尖去触碰飞机。那一天,不仅是上飞厂的老工人流着泪说,这个机库已经15年没有推出新飞机了,甚至有国际供应商也将印有中国国旗的工作服穿在身上……”当刘济美回忆ARJ21-700飞机走过的艰难历程时,许多同学的眼中闪着泪光……

最后,刘济美鼓励青年学子说:“ARJ21-700飞机,是前辈为你们留下的一个事业发展的平台……希望未来中国商用飞机产业的贡献者,就是在座的同学们。”
大飞机下的交流:
“工大智造”未来大有可为
为了感谢西工大长期以来为航空人才培养所做的贡献,同时,也为了给广大师生提供教学飞机原型,促进教学,中国商飞公司将ARJ21-700“零号试验机”捐赠西工大。如今,“大飞机”已经成为西工大长安校区的一处地标,几乎每一位西工大学子都有与“大飞机”的合影。
当天下午,在“校园大飞机”ARJ21-700零号试验机旁,吴兴世、刘济美还专程与同学们展开了热烈交流。

和吴兴世、刘济美一样,为这款飞机的研制和飞行,打出“高分”的,还有众多西工大的青年学生。而对于他们来说,这架“降落”在校园的大飞机,还有特殊的含义。
“能与总设计师面对面交流,真的非常难得,非常高兴!”来自珠海的航空学院大二学生熊步先,从小就喜欢飞机,自诩是“看着航展长大的”,已经成为西工大航模队第一位女飞手,“作为飞行器设计专业的学生,我现在的任务就多学知识,为将来从事航空事业打好基础。”
动力与能源学院的王钧同学,中学时就“痴迷”航空,他说:“我们西工大的学长学姐们,为了实现中国人的航空梦,无怨无悔地付出了自己的青春,将来,我也要像他们这样,为中国的航空发动机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为中国第一次全面按照国际适航标准研制的商用客机,ARJ21-700飞机成功的背后,有许多西工大人默默奉献的身影。中国商飞公司首任董事长张庆伟,中国商飞公司现任董事长金壮龙,中国商飞公司副总经理赵越让,中国商飞公司总经理助理、ARJ21-700飞机副总指挥郭博智,中国商飞上海飞机设计研究院副院长、ARJ21-700飞机项目行政指挥李玲,ARJ21-700飞机首任总师吴兴世、现任总设计师陈勇,副总设计师朱广荣、常红、赵克良、赵杰……据吴兴世介绍,中国商飞的领导团队和ARJ21-700飞机总设计师团队,其核心成员中西工大校友就占了一半以上。
吴兴世表示,“阿娇”上天开启商业飞行,意味着国内航线首次拥有自己的喷气式支线客机,也预示着中国民机向市场成功迈出的重要第一步。他坚信,现在西工大校园里的“准航空人”,未来必将是中国民航实现更多腾飞的“生力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