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月9日电(记者 王凡华)1月9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北京隆重举行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西北工业大学主持完成的3项成果和参与完成的1项成果获得表彰。
2016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共评选出2名最高奖获奖人、279个项目、5名外籍专家和1个国际组织。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共42项,国家技术发明奖66项,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71项。
2016年度,西北工业大学作为第一完成单位完成的3项成果获得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2项。另外,学校傅恒志院士参与完成的项目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1项。
其中,李贺军、付前刚、李克智、黄剑锋、张雨雷等完成的“长寿命耐高温氧化/烧蚀涂层防护机理与应用基础”,获2016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
该项目促进了超高温碳基复合材料与涂层领域的发展,使我国抗氧化/烧蚀涂层理论研究跻身国际前沿水平。成果已成功用于支撑多型跨代高技术装备的定型与研制,解决了国家重大战略亟需的多项关键超高温材料应用难题,取得显著效益。
张立同、成来飞等完成的“碳陶飞机刹车功能复合材料的研制与应用”,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该项目涉及的“新型飞机刹车盘材料”的研制与应用技术,由张立同院士团队和西安航空制动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发明。本项目发展的碳陶飞机刹车盘,具有刹车性能好、力学性能优,刹车安全可靠和性价比高等优点。项目可在高档轿车、重型汽车、重型机械和高速列车等领域转化,可形成年数十亿元产值的产业规模,推动我国交通运输等相关行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杨合、孙志超、詹梅、李恒、樊晓光、李光俊等完成的“高性能轻量化构件局部加载精确塑性成形成性一体化制造技术”,获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该项目历经16 年努力,发明并开发了实现创新思路的成套方法和模具装备,在国际上突破了瓶颈难题。该项目显著提升了塑性加工的成形极限、成形质量和成形能力与水平,实现了难变形材料大口径薄壁弯管件、钛合金整体隔框、面内弯曲(含型材弯曲)件和大型薄壁异形件4 大类关键高性能轻量化构件规模化高端制造,产生了显著经济和社会效益。
而傅恒志院士参与完成的“新型合金材料受控非平衡凝固技术及应用”,获得2016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
该项目第一完成人为南京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陈光。据悉,陈光教授长期从事材料科学与冶金工程的教学、科研与管理工作,在凝固技术与新材料领域取得了一系列创新性成果。1999年,陈光获西北工业大学凝固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工学博士学位。在西工大就读期间,傅恒志就曾指导并与陈光合作,完成了多项科研课题。这对昔日的“师生”,如今同列获奖者名单,这也使得出生于1929年的傅恒志院士,成为学校此次“最年长”的获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