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工大天使”苗乡传真情——学校医院赴广西融水开展医疗扶贫工作纪实
发布时间:2017-05-30 15:07:42 点击数: 来源:校医院 工会 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5月30日电(通讯员 郑琪 孙伟光 记者 王凡华 摄影 秋卫平)

引子:

为了打好新一轮脱贫攻坚战,帮助困难群众在 2020 年前脱贫致富奔小康。近年来,西北工业大学医院坚持以送医送药、义诊关护、专职培训等多种帮扶形式,全面开展针对联系地区的医疗扶贫工作,让当地贫困居民感受到了学校医院的“大医大德大情怀”。

5月23-27日,经过学校医院党政联席会的商定,由副院长郑莉莉一行两人,专程前往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安太乡江竹村,送医送药,进行专职培训,开展医疗扶贫,将学校师生的深情关爱送到大山深处的乡亲身边。

盛夏时节的古城西安,骄阳如火。西北工业大学校园内的西北侧,葱郁树木掩映中的学校医院,静谧而立。这里,是苗族女孩小潘即将开始培训学习的地方。

而远在近2000公里之外的江竹村,是学校医院一直牵挂的地方,那里,也是小潘的家乡。

根据中央安排,西北工业大学从2015年开始承担了对口帮扶广西融水县的扶贫任务。如何发挥大学医院的优势和特色,在医疗扶贫方面做出成效,是学校医院认真思考、着力实践的“时代课题”。

调查研究:治贫根先从挖病根做起

蓝天、白云、古树、河谷……大山深处的江竹村,格外美丽。然而,对于西北工业大学医院医疗扶贫小组来说,要欣赏到这样的美景,并不容易。

“路再险也要走,山再高也要爬。”

从西安开始,医疗小组经过1700多公里的飞行,再经过120多公里的汽车行程到达融水县城。第二天,医疗小组经过近3个小时的山路颠簸,途中因为晕车又吐过三次后,才到达江竹村白竹屯。

来不及休息的她们,就被当地乡亲们的热情所“包围”。

闻讯赶来的安太乡书记、乡长及主管卫生的副乡长、安太乡卫生院的医护人员和众多的乡亲,早已等候在村综合服务楼前,热情的向医疗小组迎来。“我们只有两个人,能做的并不多,究竟能有多少帮助?” 郑莉莉她们的内心一直忐忑着。

其实,从县城出发前,医疗扶贫小组就专程前往融水县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详细了解江竹村情况,包括人员结构、医疗卫生情况、常见病、老年病发病情况。“整体状况不容乐观。” 郑莉莉颇有些忧心忡忡。

据了解,在江竹村,因病致贫、因病返困的农户不在少数,广大群众缺少高水平医疗服务的情况,比较突出。因此,在郑莉莉她们看来,解决农村贫困人口无钱治病、无力就医,是挖掉“穷根”的一道良策。

到达江竹村后,医疗小组马不停蹄地在江竹村三个屯分别进行了义诊。义诊的“摊子”刚刚搭起来,问题就紧接着出现了。

白竹屯是苗族聚居,大东江屯、甲坡屯是壮族聚居。当地村民一般使用民族语言,大多听不懂普通话。现场交流成为义诊活动首先面临的困难。即便是要求村民做一个常规的吞咽动作,郑莉莉也要通过语言加肢体动作表述好几次才能实现。

江竹村里唯一的一位医科中专毕业生小潘,此时,又多了一个新的身份,成为了学校医疗扶贫小组的驻地“翻译”。

三个半天的诊疗活动下来,“说话成了最累的事”,郑莉莉说。

“郑老师,快来看看,血压计好像坏了吧?”血压计连续给出出错提示。经过医疗小组检查,才发现是两位乡亲的血压高过血压计正常测量范围的最高值,需要手动设置高值才能测量。

“血压260mmHg?”,看着这样的数字,曾在三级医院神经内科从事医教研工作20多年的郑莉莉,不免有些担心,“稍有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高压达到260,这是非常危险的,容易发生高血压危象、脑出血等严重的情况,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为语言交流的障碍,医生们无法得知患病深层次的原因。她们只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出处方,递上随身带来的降压药,督促患者以最快的速度服下,并一再叮嘱,要监测血压、长期服药。但看着她们颤颤巍巍离去的背影,“我们很担心”。

根据现场统计,此次江竹村义诊活动诊疗人数170余人,免费发放药品114盒,发放健康信息调查表180份,收回173份。“这些工作都让我们对江竹村人员的健康状况有了基本的了解,为下一步的工作打下了很好的基础。”郑莉莉说到。

捐医送药:援建一个家门口的“医务室”

据当地干部介绍,江竹村村民日常看病不方便。村里的医务室缺医少药,“可以说是什么都没有”。乡卫生院距离村里还有9公里山路,需要步行;且条件较差,仪器设备较少。而从村里到县城一天只有几趟班车经过,单程就需要耗时四五个小时,也相对比较麻烦。

只有让村民能就近医疗,才能真正改善就医状况。我们要帮助村民建设一个家门口的“医务室”。——这也是医疗扶贫小组此行的重要目的。

经过研究,西北工业大学医院一期为村医务室捐赠总金额近4万元的心电图机、雾化吸入器、血糖仪、血压计等医疗设备,同时捐赠价值3千余元的常用药品。

当地干部激动地说:“对于村上的老百姓,这些医疗设备和药品,简直是雪中送炭啊。”

同时,郑莉莉就村医务室的整个布局、基本诊疗条件配备、医疗服务项目的开展、必备药品的品种等,进行了设计谋划。同时,她还与我校驻江竹村第一书记史建强达成共识,西北工业大学医院将无偿援助村医务室所需基本物品,并承诺捐赠其他设备仪器,使村医务室的就诊条件得到较大的改善。

落实培训:培养村民健康的“连心人”

小潘,是医疗扶贫小组此行最大的收获之一。这位医科中专毕业的女生,只有19岁,因为所学知识有限,无法独立开展工作,胜任村医的岗位。“我想出去打工,不想在村里干了。”小潘曾经无奈地说。

诊疗活动中,郑莉莉主任医师专门把她叫在身边,手把手地示范教学。

“小潘,你来摸一下,两侧淋巴结大小是不是一致,不一致代表什么?”

“卡托普利在给女性使用时要注意,可能会引起咳嗽。”

……

小潘将每个村民的诊疗情况和用药情况记在小本上,如获至宝。

可是,医疗扶贫小组总是要走的,怎么解决后续长期的问题呢?

在郑莉莉看来,“医疗扶贫应该是全方位的,不仅仅是送些药品、设备,更重要的是要着力培养当地医生,真正提高当地医疗水平。”

经过与村干部的沟通,并及时将情况汇报给学校医院院长巨安丽和党总支书记李辉,大家一致同意安排小潘到西北工业大学医院进行有针对性的培训学习。学校医院决定,为小潘解决在西安的住宿问题,同时提供学习期间的生活补贴。

小潘家里破旧的木楼内,望着父亲支持的笑脸,小姑娘坚定地说:“我要去西安,要去西工大医院学习”。

希望小潘今后能在学成之后,回到江竹村,既是乡亲们健康的“连心人”,又是我们学校医院的“联系人”……“学校医院也会保障她的培训学习,并在今后的驻村医疗中提供帮助”。学校医院党总支书记李辉介绍说。

当地干部说:“学校医院的医疗扶贫不光是为老百姓看病送药,在‘根子’上帮扶;还为我们培养医生,留下了保护群众健康的好‘苗子’。”

美丽的江竹村,民风淳朴,“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在这里并不是书里的文字,而是现实的生活。

走在田埂上,田里插秧的村民都直起身来热情地和医疗小组的成员打招呼。“如此美丽的地方,善良的村民,却要受到病痛的折磨,我们没有理由不提供帮助。”郑莉莉坚定地表示,我们一定会再来,学校医院的医疗扶贫一定会深入继续。

而在江竹村的村医小潘看来,学校的医疗扶贫是扶健康,扶未来,更是“扶进江竹村村民的心里”。

(审核:李辉)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