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7月30日电(李元晟 高浩迪 秦新宇 曹双辉 王一博 来蕊)2017年,不仅是我国十三五期间“教育精准扶贫”实施的重要一年,也是西北工业大学响应国家号召,在教育定点帮扶地区——融水县取得里程碑式成果的突破性一年。祖国的召唤、社会的需要,使西工大人将三实一新的校训精神努力融入到落实“教育精准扶贫”工作中去。于是,八年沉寂,八年等待,国家级贫困县重点中学——融水中学终于传来了振奋人心的喜讯:八年以来终于首次有两名优秀毕业生如愿考入了西北工业大学!这既是陆坤和肖玉兰同学努力拼搏的结果,也是西北工业大学全面教育帮扶融水中学的硕果!


7月17日上午,为进一步深化教育精准扶贫,在融水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工大融水一家亲,教育帮扶调研行”社会实践队师生对陆坤和肖玉兰进行了专访,他们分别被我校航海学院信息工程专业和计算机学院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录取。
心怀竭力相帮的诚心,秉持深化调研的信念,融水社会实践调研队正式踏上了直抵心灵的采访之路。
作为国家级贫困县中最为贫困的村庄之一,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同练乡大坪村,是该县所有村庄中距离县城最远、地域最广的村庄。这里交通极其不便,山路崎岖,地势险峻,距县城150多公里。“由于身处高寒山区,村中水稻收成仅一年一季,村民们仅依靠外出打工和种植农作物谋生,村中大部分家庭均为广西建档立卡贫困户”,大坪村村委书记陆盛佳如是说。而融水中学的优秀毕业生陆坤的家就坐落在大坪村小坪屯中海拔1100多米的山顶上。生活在如此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的村落,却能走出大山,陆坤同学的求学之路走得十分艰辛不易。

融水中学与西北工业大学相距1500余公里,虽然距离遥远,但正是心中的信念,支撑他成功走完了这段追梦之旅。
“未进工大门,先感工大情”。清晨6点半,社会实践队队员带着由校友会和学生处提供的爱心大礼包乘车由融水县城出发,前往同练乡。几番辗转,历经六小时山路颠簸,终于于下午1点赶到了陆坤同学位于山顶的住处。

层层叠叠的群山笼罩于朦胧暮霭之中,错落分明的梯田横砌在山腰之上,秀丽的风景带给队员们的是美的感受,但留给当地侗族同胞的却是贫穷与落后。

陆坤的家庭就是这个山村百姓生活的缩影。家中的经济来源主要来自田地,但由于恶劣的自然环境,山路崎岖封闭,辛勤的劳作也只能让这个家庭挣扎在贫困线的边缘。母亲患有重大疾病,父亲在他最重要的学习时期又被查出患有肾结石,疾病使这个原本就挣扎于温饱之间的家庭雪上加霜。陆坤的父母外出打工时,曾因文化限制而处处掣肘,竭尽全家之力供孩子考上大学便成了他们唯一的信念与希望。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正是因为对家庭和自己的负责,上学路途的艰辛,经济方面的压力都无法阻断陆坤求学之路。勤奋刻苦,认真好学,从小山村考入全县最好的高中,在班级里保持名列前茅,胸怀感恩报国之心,背负父母的嘱托期望,陆坤凭借惊人的毅力最终如愿考上了西北工业大学。这是这个贫寒家庭的万幸。

采访过程中,陆坤父母几度哽咽,虽然录取结果早已下发多日,但仍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与激动。实践队队员们知道,这泪水之中饱含的是他们支撑家庭的不易,是对儿子发奋求学的心疼,更是对家庭的未来怀有的深切希望。父亲对陆坤说:“上大学了,你仍要好好学。”寄语平实,却字字铿锵有力,深深烙在了陆坤和实践队队员们的心头。

谈及陆坤与工大的缘分,就不能不提西北工业大学在融水地区的对点扶贫工作。在教育方面,西北工业大学曾多次组织双方教师交流学习,对融水的教师进行培训,也曾多次组织师生前往融水开展教育科普工作。正是在一次偶然的航模展览中,陆坤认识了工大,并在老师的详细介绍下,爱上了工大,从此在心中便刻印下了一个工大之梦。

陆坤身上有着令人折服的毅力,西北工业大学另一位新生肖玉兰亦是如此。
“心有所感,志存工大”。在保恒中学团委书记韦墨、下乡老师及村支书肖少军的帮助下,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另一组实践队队员们抵达了肖玉兰同学的家——白云乡公和村。一路上,队员们走过高速,也行过一条条颠簸的山间小路,遥遥路途,让采访队员真正地感受到了大苗山区孩子到县城上学的不易。

采访小组带着爱心大礼包,在村支书以及肖玉兰家人的引导下,走进了她们家。刚进门,满满一墙奖状便映入了队员们的眼帘,从小学到高中,从优秀学生到各种竞赛奖状,这些都是肖玉兰十年寒窗苦读的最好见证。肖玉兰家中的木屋虽然简陋陈旧,但却藏有大大的梦想。


经过简单的交流采访。队员们发现,肖玉兰同学外向活泼,乐观积极。她是全村第一个考上一本大学的学生,自己即将进入西北工业大学这所985高校学习,她感到既荣幸又激动。同时,她也感受到了自己肩上改变家庭命运的责任和重担;当问到她高考填报志愿选择西工大的原因时,她表示:一方面是她亲眼见证了西工大对母校的到位帮扶,另一方面是她的老师曾去到工大参观实习并向她展示过工大的学习氛围,她被那里的一切深深感染。因此,在分数不保险的情况下,她依然坚定地将西工大作为了第一志愿。

对于一个月之后的大学生活,她表示,将用最大的努力学好自己的专业知识,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报答那些曾经帮助过她的人。在采访肖玉兰的小叔时,队员们得知:这些年,从小学到高中,无论刮风下雨,一直是他送侄女去上学。可以说,是小叔一步步将肖玉兰送出了大苗山!玉兰的成绩就是给他最好的回报!

作为村里面第一个考上一本的孩子,她的家人们都为肖玉兰感到无比自豪。村支书肖少军也向大家简单介绍了肖玉兰的家庭情况,他表示:肖玉兰是在大中山艰苦环境中坚强成长的好孩子!希望她未来能做一个有用于国家和社会的人才!


“扶贫先扶智。”教育虽然不是改变贫困的唯一途径,却是最佳手段。陆坤和肖玉兰的家庭只是融水地区贫困的一个缩影,大苗山里一定还有更多如他们一样渴望凭借自己的努力走出大山的孩子,他们都是让人感动的追梦人。融水团县委对队员们此行的鼎力帮助深深让人体会到政府打好脱贫攻坚战的决心,让队员们更加坚信,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在西北工业大学的帮扶下、在融水人民的努力下,会有更多的“陆坤”和“肖玉兰”走出大山,通过学习改变自己和家庭的命运。精准扶贫,西工大在行动,相信融水的明天会更加美好!
审稿:蒲传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