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8月14日电(张寅枭 陈莹 摄影 周鑫楠)为响应团中央号召,积极开展大学生“三下乡”活动,西北工业大学“誉满天下,荣光自来”赴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少数民族自治州暑期社会实践队于8月10-15日在德宏州开展为期一周的“精准扶贫”调研工作。该实践队由教育实验学院团委书记、辅导员陈莹带队,实践地点遍布德宏州全州2市3县,调研形式包括与德宏州脱贫攻坚指挥部座谈、走访当地经济龙头企业、经贸开发区、入户进行助学和访问等。

德宏,傣语意为“怒江下游的地方”,地处我国西南边陲,南、西及西北三面与缅甸联邦接壤,是我国通往南亚及东南亚的重要门户;全州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水丰沛,雨热同期,拥有极好的农业发展条件。州内居住着傣、景颇、傈僳、阿昌和德昂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全州总人口48.1%。截至2015年末,全州2市3县(芒市、瑞丽市、陇川县、盈江县、梁河县)中有4个贫困县,是一个集边疆、民族、山区、贫困“四位一体”的少数民族自治州。
在德宏州脱贫攻坚指挥部余江的带领下,实践队出发前往芒市“直过民族”(从原始社会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社会的民族)景颇族村寨——西山乡上盘营村。
前期准备,“纸上得来”亦不浅
为了能更有效地展开实地调研工作,队员们在走访前通过调查发现,西山乡景颇族占比92.8%,是全国景颇族所占比例最高的乡镇。这个民族刻苦勤劳、热情好客、骁勇威猛,是我国极少数民族之一。在前期调研过程中,德宏州脱贫攻坚指挥部为实践队安排了详细紧凑的日程,帮助联系全州2市3县脱贫攻坚指挥部和共青团干部,为大家接下来的调研工作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这个村寨坐落于海拔900米的山上,经芒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干部王岩补介绍,该村有105户450人,其中景颇族431人,汉族19人,共建档立卡贫困户52户145人。全村共有旱田6662亩,水田2261亩,有咖啡,橡胶,甘蔗等特色作物。14名实践队员分为5个小组,分别在上营盘村党员代表的带领下进入5户贫困户家中进行走访。
实地走访,绝知此事要躬行
经过蜿蜒曲折的盘山路,实践队终于来到目的地,芒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共青团芒市委和当地村委会相关负责人已等候多时。保勒龙大爷是一位景颇族老人,在他的家中,实践队队员受到了热情的欢迎。队员们在村中唐社长的帮助下与老人热情地交谈。

通过交流,队员们得知,老人家中经济状况十分艰难。老人的儿子因吸毒而进入戒毒所,大孙女将要在昆明职业技术学院读大学,小孙女与老人并无亲缘关系,而是由老人的后儿媳妇,一位缅甸人(因此小姑娘是缅籍)带来的,但是善良的老人仍然抚养她长大,而儿媳在儿子入狱后不辞而别,现在家中只剩老人和老太太两个人有劳动力,因为母亲下落不明,小孙女的户口无法落下,因而无法获得政府补贴,大孙女的读书费用也需要老人承担很大的一部分。
“那大爷大娘身体怎么样?”实践队队员问道。“不太好,大爷有高血压,之前还得过一次胃出血。”替老人回答完之后,唐社长不禁轻轻叹了口气。
实践队员们又和老人的小孙女聊了起来。虽然一开始有些羞涩,但是在队员们关心亲切的问候下,小姑娘和队员开心地聊了起来。虽然身在山区,但是小女孩却通过电视对外面的世界有一定了解。和同龄的孩子一样,小姑娘也喜欢看动画片,还告诉队员们她最喜欢的是巴拉拉小魔仙。之后还骄傲地为大家写了1-20的阿拉伯数字。“这些是谁教你的呀?”实践队员问道。“姐姐”,稚嫩的声音夹杂着一丝温暖,让队员们感到了这大山深处不分国界的“姐妹情”。
“我喜欢舞蹈,刚考上玉溪师范学院”,刚参加完高考的唐木闹告诉实践队员,大家为她感到高兴,也就国家有关大学生贫困助学贷款和家庭经济困难认定等事宜向唐木闹做了详细的介绍,并且告诉她可以在大学通过自己的努力去获得一定的勤工助学岗位收入,从而减轻家庭的负担。而这也让擅长舞蹈的她看到了新的希望,她相信,在党和国家的领导下,在州政府村政府的帮助下,她的家庭一定会朝着更好的方向前进。 “不要放弃梦想,要追逐下去!”“恩,我会的!”她的眼里闪着泪光。
从村民家中离开之后,队员们又在芒市脱贫攻坚指挥部干部王岩补的带领下前往当地孩子们就读的西山乡营盘民族小学。在学校里,可以看见齐全的设备,虽然有些简陋,但是却仍然能让孩子们得到良好全面的教育。当地村委会干部表示,这所小学的学费、伙食费和住宿费全免,学生只需支付意外保险和校服的费用。唐社长告诉队员们,他毕业于这所学校,而现在他的儿子也在这所学校就读,寨子里的200多个适龄儿童都在这里就读。
虽然行程很满、一路奔波,但队员们感受到更多的是帮助他人的快乐与充实。当地人民的纯朴热情令大家十分感动。在离去之前,队员们纷纷留下了联系方式,以便为他们提供长期的帮助。希望自己的努力能让这些朴实善良的人早日脱离贫困,走向富裕。
交流感悟,扶贫之路仍漫漫
一上午的实地走访下来,队员们喜忧参半。
在这个滇西小寨里,吸毒的情况比较普遍,很多家中的年轻人因为吸毒而进入戒毒所,导致本已脱贫的家庭再次返贫。而偏僻的地缘位置使得这里很少受到外界帮扶,村民们收获的作物只能自己带到附近的小镇上卖掉。这里的耕种机械化程度较低,由于各家分散耕种,所以导致水库等灌溉系统无法建立,收成受天气的影响程度很大。
但是,在走访的过程中,队员们还是看到了希望的曙光。这里的教育并没有因贫困的影响而终止,在这个寨子里还是走出了很多的大学生。村民们对教育也很重视,不管家中如何困难,还是愿意供自己的孩子上学。村民们淳朴善良,互相帮助。在一户村民家中,弟弟因为吸毒而入狱,哥哥就无私地承担起了抚养两家人的重任,竭力为自己的侄子提供更好的生活。
更重要的是,政府也尽己所能,不但为村民们提供了电和自来水,还为大家免费提供了种子和化肥,使村民们有机会通过自己的劳动主动脱贫。当地教育部门为贫困的村民和求学的孩子尽量提供补助,使每一个孩子都能够享受到受教育的权利,有走出去的机会。

山清水秀的环境,热情善良的村民,相信这处小村寨一定会脱离贫困,走向富足。接下来,队员们还将继续深入陇川县、盈江县中阿昌族、傈僳族等村户展开调研。精准扶贫,西工大学子大步向前!
(审稿:管兴华 吴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