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电子信息学院:以综合改革引领一流学科建设
发布时间:2018-11-05 14:28:37 点击数: 来源:党委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11月5日电(记者 吴秀青)五年前,西工大启动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电子信息学院“自告奋勇”申请成为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学院。五年来,该院解放思想、打破禁区,直面“沉疴陋俗”、直击“痛点难点”,勇涉“深水区”、敢啃“硬骨头”,将综合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并取得显著成效,为“双一流”建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在今年暑假学习研讨会暨新学期干部大会上,该院院长周德云作学科建设报告,交流了诸多改革举措和建设思想,其中以综合改革引领学科建设的思路令人印象深刻,其成功推出多项改革举措比如公用房改革等,引人思考,值得关注。

何以凝心聚力,以综合改革引领学科建设?日前,记者走访了电子信息学院,采访了周德云院长,且听他怎么说——

综合改革,从打破“封闭”“禁区”开始

周德云教授于2012年5月担任电子信息学院院长。他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开锁”、“开门”。

“以前学院每层楼的走廊门大多是锁着的,每层楼的楼道口也是关闭的,大家‘不相往来,交流不畅’,于是我们把每个走廊、楼道锁着的门都打开了,现在整个学院楼上楼下前后左右都是相通的。”周德云说,之所以要这样做,为的就是营造开放的环境,方便大家随时沟通交流。此举“现在大家反映都很好”。

紧接着学院着力于人才引进,开辟了“青年教师协同创新中心”。在学院公用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不等不靠,想尽办法腾出100平米,让新进的青年教师第一年集中办公,了解学院,了解团队。这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之间的相互沟通,选择研究方向,申请基金项目,产生学科交叉方向;另一方面有利于青年教师与学院团队的广泛接触,便于青年教师与团队之间的双向选择。后来又设立了学院“教师发展中心”,目的还是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开放式的学术交流环境。

以前,该院职称评审是封闭的,矛盾较多。周德云担任院长后,实行职称评审“全公开”。何谓全公开?除了职称评审程序公开、过程公开、结果公开外,每个人答辩是公开的,大家都可以去听,彼此完全了解;院长亲自指导大家修改PPT,并统一PPT格式,一把尺子量大家;评审委员会由学院全体学术委员会成员组成,并外聘评委,大幅度增加评委人数,党委书记亲临现场监督。——这种公开透明公正的职称评审模式,“让优秀的青年人才很容易脱颖而出,也杜绝了一些不正之风”。

四年前,该院改革研究生招生指标管理制度,出台了基于绩效的硕士研究生招生指标分配办法。实行研究生招生资格的审核和招生名额的动态分配,旨在向优势团队和高层次人才倾斜,支持学院优势特色学科和新型交叉学科发展。“之所以要实施这种办法,归根到底还是对学生负责,把好学生交给好导师培养,促进导师提高学术水平和育人责任心。今年学院就有无课题、无项目、无经费的十多位硕导和几位博导暂停了招生。”周德云说。

改革岗位绩效管理。构建多元评估体系,设置观测点,设计评价指标,采用绩效积分制,实行岗位和绩效的动态考核管理。“电子信息学院是学校最早进行人事制度改革和实行绩效考核的学院”。

要发展,房子永远是紧张的,而公用房改革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资源“蛋糕”怎么切分,向来都是最难的事儿,该院却把它顺利推进了。

在公用房资源配置改革中,该院建立了监督和奖惩制度,由专人负责公用房的核算、管理和监督检查工作;学院利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公用房的监管,做到“五清”(人员清、房源清、面积清、用途清、缴费清)、“三公开”(核算办法公开、核算结果公开、收费公开)。由全院教职工代表大会通过的“公用房核算管理办法”实施后,共清退房屋40多间,共计1530余平方米,同时又调整房屋10多间,让高层次人才、青年教师和业绩贡献大、急需科研用房的教师及时得到房源。

“青年教师越进越多,没有房子,怎么办?资源配置改革已迫在眉睫,其改革也必将深刻影响学院未来发展。”周德云说,通过建立定额用房免费使用,超额用房退还和有偿使用机制,教师更加注重公用房资源整合和合理使用,提高了资源利用率,学院公用房存在的房源不足和使用调配难等矛盾得到了缓解。

当初为什么要“毛遂自荐”当学校综合改革试点学院?周德云认为,改革是中央的要求,也是学院发展的需要,“不改革就无法发展,改革已势在必行”。

“认识到位了,观念转变了,一切就顺了”

如果说上述种种改革举措的推出,是该院“自我施压”的结果,那么,改革的突破成功,在周德云看来,则在于解放思想凝聚共识,“认识到位了,观念转变了,一切就顺了”。为了做好思想工作,学院每项改革措施出台前都认真调研,反复酝酿,广泛听取教职工意见,通过讨论达成共识。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德云对这一观点的感受尤其深刻。他表示,电子信息学院属于教学大院,承担了全校电子类基础课和实验课的教学任务,先前大家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放在教学上,科研这一块相对来说比较薄弱,除了力量有限、重视程度不够外,还有思想比较保守的因素。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大会小会都强调,现在要发展,搞基础课教学的也得搞一些科研,科研与教学要有机结合,要走出去,还得开拓新领域。”周德云在全院倡导解放思想、转变观念:围绕一流学科建设和学院转型发展,以主动担当谋划人才培养和项目落实为核心,形成争先干事、敢于担当、充满正能量的实干干实氛围。

“通过观念的转变,基础研究显著增强了,现在很多老师接课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提高了,成效就自然出来了。”周德云说,学院每年的科研经费已从先前的3000多万、去年的4000多万,今年预计可达6000万;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人数越来越多,申请成功率也越来越高,去年已排到全校前三名;ESI高被引论文,“以前想都不敢想”,去年已排到全校前三,现在全院已有20多篇高被引论文。“当然,教育教学还在继续加强,作为教学大院的各项指标也是在往上冲,学院3个专业进入陕西省一流建设专业,这在学校也是难得的”。

改革人才培养机制。实行本科电子信息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扩大博士生招生规模,提高毕业生质量要求,并建立预警机制;鼓励和支持教研系列教授、副教授担任班主任特别是辅导员,学院新选聘的6位辅导员都是准聘副教授,以加强对学生学术志趣的引导和为人为学规范的涵养,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培养成效显著,其中研究生参加创新创业竞赛屡创佳绩,近年来研究生在全国电子设计大赛中获得特等奖、一等奖多项”。

改革学科建设管理机制。制定任务目标,落实任务责任分解,构建一流学科建设的学院领导体系、责任体系、实施体系,在学院管理机制改革基础上,实行一流学科建设绩效管理。“电子科学与技术学科在2017年第四轮学科评估中位于B+档位,并列12名,百分比为11.3%,2012年该学科评估是并列17名,百分比为34%”。

“学科建设的重点是强化优势、突出特色,重在推陈出新、融合创新,让长的更长,把短板补长,即扬长补短。”周德云说,争创一流学科人才是关键,学院目前正在加强高端人才(院士)的引领作用,加大高层次青年才俊的引进力度。

立足航空、航天、航海,面向信息化、综合化、网络化、无人智能化,以服务国家国防现代化建设、经济社会发展和推动世界科技进步为宗旨,开展航空电子系统工程、电磁场与微波技术、信息感知与智能处理、高可靠通信与导航、微纳电子与智能电子系统、柔性电子与物理电子学等领域的教育教学和科学研究,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和行业领军人才,建成航空、航天、航海国防特色鲜明的电子信息科学与技术世界一流学科。——这是该院学科建设的目标与定位。

“展望未来,学科建设任重而道远。”周德云表示,目标和路径明确后,惟有不负众望、砥砺前行!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