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西工大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何以成为科研人才的“理想国”?
发布时间:2018-11-08 15:43:27 点击数: 来源:党委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11月8日电(记者 赵媛媛)从2015年年底至今,引进2个杰青、2个优青、1个副教授、4个助理教授、15个博士后、1个博士后创新计划获得者……短短两年多的时间,西工大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迅速壮大。“双一流”建设必须有一流的师资做保障。在当前人才竞争日益激烈的环境下,回顾生态与环境保护中心的引才、育才,都有着独特的理念和磁场。

功以才成,业由才广。世上一切事物中人是最可宝贵的,一切创新成果都是人做出来的。创新之道,唯在得人。得人之要,必广其途以储之。习近平总书记的一席话,直接道出了人才的价值。

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的人都认同的一句话是:“来这里,实现你的科学理想。”

为着理想而来

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的人很多是“冒险过来的”。因为来到这里,一切都是从零开始。是什么让他们放弃以前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平台和优厚的待遇,选择来到西工大?大家说得最多的一个词,就是“理想”:“我们都是理想主义者,要建一个学术共同体构建的、自组织管理的科学理想国。”

刚来时,没房子、没人……可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的王瑞武回忆那段日子时,却“没感觉特别困难”,学校对中心的支持给予他强烈的动力。当时,本来有包括王瑞武在内的4位教授要一起来,但最终因一些客观因素,其他三个都没来。王瑞武没有放弃,后来把王文教授拉来了,王文又拉来了邱强教授……这样一个拉一个,到现在已拥有7个国字号人才,建立了4个研究方向团队。王瑞武说:“实际发展比预想的要好,这是我和王文老师当时没有预料的。”

西部的人才政策,西北工业大学的人才特区机制,成了吸引人才的大磁场,而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则拥有着一个独特的小磁场。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文也是中心的一员。吸引他前来的,是中心的理念和实践:“大家都是抱着理想来的,想找一个宽松自由的环境做科研,真正做一些事情。”引进人才时,王文第一句话就是“我能为你做什么?”“要真正地尊重人才,站在人才发展的角度来考虑。人才是来实现科研理想的,不是来为我或者某个人办事的。我要给他们提供平台,要一起共同创业,共同实现理想和目标。”谈到给高层次人才的条件和待遇,中心的教授们都认为:“不是说给多好的条件、多高的待遇就能把人吸引来,因为总有别的单位给得更好。吸引他的是我们这里的环境,能帮助他实现科研理想和抱负。”

这一点邱强感触最深。打动邱强,最终让他决定加盟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的,是王瑞武和王文的一句话“咱们一起来做些事情吧”。“两位王老师都是很有号召力和影响力的科学家,他们不遗余力地邀请,发邮件、打电话、到我以前的单位来沟通,为我提出个人发展方向,规划未来道路,这种重视和扶持比给我1000万更暖心。”邱强表示,“我想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想做有挑战的事情。”理念一旦达成共识,就不需要考虑太多其他。结合个人的理想和发展,才是吸引人才的最大因素。

每个人都是研究中心的主人

从零开始,既是挑战,也是机会。

“学校给了很好的支持,相信我们是来踏踏实实做事的。我们就尝试创建一个最佳的管理系统——自组织管理系统。”王瑞武介绍,现在研究中心实行的是首席科学家(PI)负责制。“我们进来的研究方向负责人,都是有科学理念和科学判断,有高竞争力水平和大格局的人。这是前提条件。”研究中心的重大决策由中心负责人和研究方向负责人共同商议决定,研究方向负责人自主确定研究内容,自主决定用人。

在这里,每个人感觉都很“随意的”,环境很“宽松自由的”。他们每年只开一次会,每个人做自己最擅长的事情,就连考核也不是量化指标,而是邀请国际和国内的知名同行专家,对团队的研究理念、方向、进展等进行同行评估。他们面对的,不是中心内部的竞争,而是国内和国际领域内的竞争。这其实是在相对宽松的情况下,提出更高的要求。中心会给时间——4-6年,给空间——支持研究人员做自己喜欢的研究方向。期间如果研究人员觉得不适合,或者中心评估他不适合,是允许离开的。如果时间到了但成果没出来,但中心教授委员会判断这是很有前景的方向,研究人员也是很有研究激情和潜力的人,中心也会让他继续工作下去。“我们看好他,看好他的方向,成果没出来只是时间未到而已。要容忍失败,要容忍长时间不出成果的、真正具有科学追求的人存在,这是中心教授的共识,也是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文老师坚持的人才评价和培养原则。”王瑞武补充说。

在这种环境下,每个人都很主动,效率很高。比如,只要开学术会议,教授们都会想办法去引进人才;行政管理、学科建设等方面的工作,青年教师们都主动承担,根本不用去反复要求和安排。

对此邱强很认同:“我们中心互相帮助的氛围很好,没有那么多的壁垒和上下级的隔阂。大家以学术为纽带, 是融为一体的,人人平等,人人都有参与感。”

“中心是一个利益共同体,每个人都是主人。”王瑞武说,“当然,制度的实行也依赖于组织文化、理念和格局。人的适应性很强的,体制改了,机制自然就活了。”

互相的信任

从不忽视、淡漠年轻科研人员的个人价值。

研究方向负责人会瞄准学科前沿方向,提出好的科学问题,给年轻的科研人员经费支持,组织他们协同攻关或者独立钻研;科研人员在自己最擅长的领域,做自己最喜欢的方向。双方是互相信任的。中心和研究方向负责人信任科研人员,相信他们的努力和付出,所以会给予科研人员充分的自由;科研人员信任中心和研究方向负责人,相信这里的机制会帮助自己实现科研理想,所以会潜心做科研,不会为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浮躁。

多学科交叉是创新的源泉,也是学科增长点最重要的来源之一。中心人员的来源学科方向很广泛,又在进化博弈、群体决策行为、生物多样性基因组、生态适应机制等方面与学校的数学、物理、化学、管理、航空与海洋等学科交叉,形成了具有理工交叉特色的研究领域与方向。

邱强说:“我们就是做前沿研究,瞄着顶尖的学术成果,帮年轻人设计好道路。这样把年轻人带起来了,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成长。”王瑞武坚持年轻人是来做科研的,不是来干杂事的。如果有跑腿的事,他自己去跑。“我们就是要把年轻人从繁杂的事务中解脱出来,静心做自己的研究。”这就是中心培育人才的土壤。

这片土壤里也成长出果实。钟杨权威入职就获得博士后创新计划的支持;讲师陈冀获得玛丽.居里奖金的资助,哥本哈根大学也向他伸出橄榄枝,愿提供终生教职岗位;讲师陈磊、王堃已经具备了申报优秀青年科学基金的潜力……

未来,生态与环境保护研究中心将加快建立完整的生态学人才培养体系,致力于培养生态环境领域的科学精英和具有国际视野的管理人才,打造一流人才的培养基地、国际一流水平的研究机构和国家生态环境的重要战略智库。

他们一直在努力着,把心目中的“理想国”建得更美好。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