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以匠心,致初心——记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六五所王魁元
发布时间:2019-04-29 14:02:40 点击数: 来源:党委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4月29日电(记者 付怡)无论何时来到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六五所飞机装配车间,都是一片灯火通明,工人们穿梭在紧密排列的无人机间紧张地工作着。这里是我国最大的高端中小型无人机科研、生产基地。在庆祝新中国成立60周年国庆阅兵和纪念建军90周年朱日和阅兵中惊艳亮相的无人机方队就是在这个车间完成装配。

50岁的王魁元已在这个车间工作了近30个年头,参与并见证了我国无人机事业的发展与腾飞。

千“锉”万“磨”,只为当个好工人

1990年,王魁元从部队退伍来到了西北工业大学第三六五所,成为一名技术工人。面对截然不同的工作环境,他依然保持着在部队训练的劲头,每天完成师傅交他的任务后,还常在别的工段“寻摸”活。车间里的师傅们非常喜欢这个小伙子身上那股冲劲,传授给他很多加工技巧和经验,王魁元渐渐地在车间有了名气。

在学徒工的第八个月,王魁元就被安排独立加工零件。“那时以为无人机生产装配就是个体力活,粗粗的看完图纸就觉得掌握了装配技能。”现实很快就给当时还有些心浮气躁的他狠狠一击。经检测,他加工的零件近七成是废品!问题出在哪里?王魁元彻夜未睡,拿着图纸与加工零件细细比对,这才发现加工的零件有很多细微之处与图纸不符,加工精度达不到标准。

“型号大过天”,无人机装备决不能拖延交货。于是,王魁元白天在车间赶进度,晚上住厂里查资料,希望能找出批量生产的办法。那段时间,他磨坏了5把剪刀,手上的水泡长了挑破、破了再长,自学的笔记写满了2个本子。终于,经过归纳总结,反复试验,他做成了零件加工工装,让这款零件在批量生产的同时,保证了尺寸精度。

2004年,车间需要装配一款新型无人机,这款无人机加工时间紧,加工精度高,很多熟练的技术工人也无法满足装配进度要求。王魁元临危受命,承担飞机装配工装改进和批产工作。“一个高中生、小工人,搞什么革新,瞎逞能!”面对这样的质疑,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查出问题所在。“不疯魔,不成活。”那些天,他日以继夜,近乎痴迷地测量工装,查阅资料,咨询老工人,画图制版,“甚至有时做梦都梦到在进行工装”。最后经过对某关键技术的改进,不仅精度远远高于设计指标,合格率也达到了100%,且生产周期也只有原先的四分之一。该型号当年顺利交付,帮助部队快速形成战斗力,为国防建设作出了巨大贡献。

2006年,王魁元凭借十余项技术革新获得了第三六五所首届“拓荒奖”一等奖,作为唯一一位一线工人出身的获奖者,掀起了工人们主动钻研,探索新工艺的风潮。2008年,他开始担任飞机装配车间主任,并在此岗位上兢兢业业、忠诚担当地奉献了十余年。

能和自己较劲的人,都是幸福的

王魁元除了不断“锉磨”技术外,还近乎自虐般不断“锉磨”着自己的学习能力。他自学了《结构力学》《飞机装配工艺学》《飞机钣金工艺学》等课程。

在针对某型无人机板件模、骨架模、合拢模装配精度不达设计要求问题,王魁元筛选出某新型材料用于修补定形工艺技术修复模具,把原来已经报废的工装改造升级为合格模具,并有效提高了装配精度。自行设计制作了侧力板工装夹具,使侧力板承力盒安装涉及的多项关键参数精度合格率由原来的40%提高到100%。相关成果为企业累计节约成本三千余万元。

正是这种执着与敢为人先的精神使王魁元从高中生成长为一名新时代优秀知识工人。“我很幸运,一直都成长在一个具有高度责任心的环境。部队培养了我保家卫国的责任心,365所培养了我产品质量大于天的责任心”王魁元深情地说。

回顾30年从业经历,王魁元认为,无人机技术的腾飞给了新时代技术工人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同时也要求技术工人更要把技术创新作为自己的责任,主动担负起肩上的重任。“人一定要和自己较劲,要有理想,也要耐得住寂寞,不然没法进步也没法创新。”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王魁元深知无人机事业的发展需要更多有知识、能创新的高水平技术工人。一方面,他通过讲座、演示、手把手教学等,毫无保留地向车间工人传授自己的经验和技术。一方面,只要符合所里的要求和规范,任何专业、任何工种想要来他的队伍学习,他都非常热情,倾囊相授。

2010年至今王魁元累计为所里培养勤劳之星、创新之星、岗位技术标兵和技术能手二十余名,培养生产一线骨干十余名,打造出了一支卓越的敢打硬仗、能打胜仗的无人机装配制造团队。在荣获“三秦工匠”后,他成立了“创新工作室”,鼓励工人积极创新,潜心制造,仅用1年时间,带领团队完成专利申请12项,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2篇,创新应用5项,技术改进45项。这些创新和改进全部应用于批生产攻坚克难任务中,取得了很大的成绩。2018年末,在某新型无人机批产中,仅用10天时间完成8架机翼装配,创造了企业部件合拢效率历史新高,有效保障了装备及时交付。

第三六五所的“大方”在业内也是出了名的。早在十年前,在某型无人机巡检过程中,有官兵提出,因装备价值较高,日常简单维修保养不敢下手,影响了常规训练。王魁元随即建议对方安排人员前来装配生产线现场学习,以提高自主保养维修能力。这在业内是非常忌讳的一件事,但王魁元认为,对使用者进行简单常规维修培训,能够帮助他们加深对装备的理解,提升无人机使用水平。

自1958年成功研制试飞我国第一架无人机起,西北工业大学在研制、生产无人机的道路上已走过61年。一代代无人机人始终秉持着“拼搏、创新、协同、奉献”的“无人机精神”,对科技创新不懈追求,对设计生产保持匠心,对国防工业无私奉献,正因如此,我国国防科技实力才会不断提升,我们的国家才能真正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中国的无人机正在走向世界的前列,高精尖技术的发展只能依靠自主创新,要不来、买不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人机人的精神,既要脚踏实地,又要勇于创新,把我们的无人机事业推向新的高峰”王魁元坚定地说。

(审稿:吴闻川)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