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宝钢特等奖获得者王永欣:敬畏教学,让每个学生“善学乐学”
发布时间:2019-12-13 08:48:46 点击数: 来源:党委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1213日电(记者 吴秀青)他是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积极探索者;他是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负责人;他是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获得者;他是“材料科学”陕西省教学团队负责人;他是陕西省教学名师;他是本科生、研究生教学最满意教师……

他,就是西北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王永欣。日前,当他得知自己荣获2019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全国仅有8名教师获此殊荣)时,深感荣幸:“这个荣誉是学校、学院对我多年来培养与支持的结果。”

在西北工业大学学习、工作近30年来,王永欣经历了从学生到老师、从实验员到理论课教师的角色嬗变。从教以来,王永欣先后主讲了7门课程。多年的教学生涯中,王永欣践行怎样的教育思想、实施怎样的教学实践呢?学生眼中的王永欣,又是一位什么样的老师呢?

“做一个好老师要从敬畏教学开始”

“立德树人是高校的根本任务,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本职工作”。在王永欣看来,要想做一个好老师,必须要从敬畏教学开始,也只有敬畏教学,才能回归本分、回归初心。

王永欣出生于教师家庭,父亲王德如是西北工业大学的知名老教授,并曾是西工大数学系的教学标杆。“我父亲讲授高等数学40余年,坚持每年修订教案、每年重写讲稿。我至今清楚地记得父亲每每在安顿我睡下后,在昏黄的灯光下撰写讲稿的背影。”王永欣深情地说,“我留校工作后,父亲告诉我,教学是一件需要用一辈子不断琢磨的事情,课前要认真备课,课堂上要用心讲授,课后要耐心辅导。你现在也做了老师,希望你把每堂课都当作一场神圣的仪式。”

“我父亲从未带过研究生,但时常有毕业多年的学生来家里看望他这位当年的基础课老师”。父亲王德如教授严谨的授课风格、清晰的讲授思路和精致俊逸的板书在王永欣的脑海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记,成为他日后教学工作的标准。也正是父亲的教导令他在思想深处形成从事教师职业的准则——敬畏教学。

1994年,王永欣本科毕业后留校工作,成为材料学院金属材料热处理实验室(401实验室)实验员,从事实验课教学和实验室管理工作。“严肃的教学态度、严格的教学训练、严谨的教风传承是401教研室几十年的优良传统”。

2000年,因学校改革机缘,王永欣由实验技术岗转成教师岗。2001年,他开始正式主讲“材料科学基础”,虽然经过了6年实验课教学的训练,课程内容早已烂熟于胸,但要讲好材料专业最重要的专业核心课绝非易事。此时他遇到了另一位教学工作的引路人——他的研究生导师陈铮教授。

“‘材料科学基础’课程概念多,比较抽象,理论与工程实践结合非常紧密,对一个没有工程实践经验的学生来说,理解起来很不容易,要想融会贯通更是困难重重。”王永欣说,“在我上大学的时候就上过陈铮老师的课,陈老师为了帮助我们学习,经常带着各种各样的教具、模型来上课,还自费复印了很多课堂练习题,让我们上台讲自己的作业,培养我们分析问题和自学能力。”

“在我刚刚接到主讲‘材料科学基础’教学任务时,陈老师真的是手把手地教我如何上课,并把他那本半尺多厚的手写讲稿全部传给了我,带着我分析每一章、每一节的重点、难点,让我设计教学方案如何应对,而后再指出不足,引导我逐步改进”。正是在陈铮教授的教导、材料学院众多老师的帮助及学校的支持下,王永欣持续建设课程,不断改进教学,将“材料科学基础”建设成了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而这所有成绩的取得源自于根植在他心中的教学工作的准则——敬畏教学。

“‘少讲方可多得’理念至今裨益着我”

坚守中有突破,传承中有创新。“世界在变,教育也必须做出改变。如果用昨天的方式教今天的学生,我们就毁了他们的明天。”这是王永欣激赏的观点。“教学是要随着时代变迁、国家和社会需求、人才培养目标的变化而改变。这正是我坚持不懈进行教学改革探索的深层动因。”

在王永欣看来,作为一名老师,“教给学生们学习的方法是关键,比讲授知识重要得多,讲清楚知识体系的框架、思路比讲授具体知识点重要,所以讲课就是要讲清楚每门课的思想主线,抓住课程主干,将细节性的知识点留给学生自己去研读、思考,给学生留下自主学习的空间,以培养和提升学生主动探索的能力”。

王永欣表示,教师需要转变观念,学会放手,“要让学生逐步从中学的老师抱着走,逐步变成老师扶着走,最后让学生能够自己走。这也恰恰就是陈铮教授曾经教导过我的理念——少讲方可多得”。

2019年伊始,西工大开展人才培养大讨论,将新时代人才培养目标修订为“致力于培养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领军人才”。王永欣认为,“从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培养到新时代领军人才的培养,这样的修订很关键,这是学校新时代发展的一个重要转型点,也是续写‘西工大现象’新篇章的一个重要契机”。

“善教,才会乐学。”王永欣说,人才培养目标提升了,教学也必须跟上,引导学生会学、善学、乐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改革永远在路上。

“不管多忙,学生永远排在第一位”

尽管科研任务重、行政工作忙,王永欣在教学工作上却从不敢有半点懈怠。“‘教’授、‘教’授,第一要务是要教育学生、培养学生。”王永欣认为,教学工作是教师的本职工作,也是首要工作。大学和大学教师应当把人才培养放在各种工作的首位,这一点是任何时候都不能变的。

“独特的授课风格、扎实的理论功底、丰富的实践经验、严谨的治学态度”——这是材料学院的“王永欣印象”。在他的学生眼里,“王老师不管多忙,学生永远排在第一位”“王老师学识渊博、治学严谨、为人亲切,与他交流从来没有距离感”“做王老师的学生很幸福,因为他总是能够及时帮助学生解决学习或生活中的难题”……

“王老师的课更倾向于循循善诱,他会经常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解答,而不是一味地输出知识,让学生被动地去接受。王老师的课上,还经常引用中华灿烂材料科技成就来增强我们的民族自豪感,引用西工大和材料学院科研成果增强我们对学校和学院的自豪感,运用辩证的、科学的思维方式训练我们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我们严谨的学术作风……”选修王永欣讲授的“材料科学基础”课的本科生陈治江由衷地说,“课下的王老师更像朋友,对于怎么去规划周末的学习生活和课余生活,他也会给我非常不错的建议。”

“王老师给研究生上课,更偏重于学术思想的启迪,独立思考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他的课,若静心听之、专心思之,便常得源头活水的清灵之感。”从外校考进西工大的硕士研究生原瑞迪深有体会地说,“现在有很多研究生觉得心理压力有些大,做王老师的学生就完全不会有这种感觉。”

“王老师平时工作一直比较忙,但不管你碰到什么问题,你只要同他说,他都会及时帮你。”博士生宋晓庆告诉记者,“一次,我遇到一个很紧急的问题急需王老师的帮助,记得那天王老师出差刚回来,当晚他就来找我,帮我顺利地解决了这个难题。王老师对学生认真负责的态度给我的印象尤其深刻。”

“就像我的老师获悉我的点滴进步而高兴一样,学生成长成才也是我的最大快乐。”谈起幸福快乐之事,王永欣毫不犹豫地说。“教书是我钟情一生的事业,我愿意终身与学生为伴,为学生点亮前行的灯塔,这是我的初心,也是我的梦想。”

回眸自己的教师之路,王永欣意味深长地说,我们每个人都是国家的一份子,只有将自己置身于国家发展和国家利益的大局中,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才能做成一点事情,才能有所贡献。“希望年轻学子都能把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希望我的学生都能‘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审稿:雷军)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