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3月7日电(肖敏)继我校硕士研究生皇甫一鸣同学毕业论文答辩会之后,我校硕士研究生线上答辩工作全面铺开、稳步前行。在参与答辩的导师、同学、校院督导以及一批线上教学志愿者的共同努力下,答辩工作克服了疫情带来的诸多不利影响,正如火如荼地进行。今天,就让我们共同走进答辩现场。
效率|线上答辩,把好设备第一关
在抗击疫情的特殊时期,研究生院为了不耽误硕士应届毕业生后续的就业以及深造,专门为毕业生们提供了全方位、全流程的线上答辩方案。
2月27日下午,来自材料学院的两名研究生三年级学生李征和安亚楠早早就坐在电脑屏幕前为即将进行的学位答辩做最后的准备工作。他们即将与身处异地的导师以及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面对面”完成自己的毕业论文答辩。在此之前,为保证这次网上答辩的顺利进行,老师和学生们一起提前进行了模拟答辩,提前熟悉了钉钉视频会议的操作流程。

14:15,老师和学生们陆续进入网上视频会议间,进行最后的设备调试;15:00,视频答辩正式开始。在李征同学的答辩过程中出现了ppt翻页时,听众的屏幕共享并没有同步显示的情况。后来李征同学退出后又重新共享了屏幕,很快地解决了这个答辩过程中的小插曲。在李征同学讲解完ppt后,答辩组的老师对他的答辩内容进行提问。提问由论文的盲审问题和老师的自由提问两部分构成,李征同学都进行了仔细地回答。最后评委老师针对毕业论文中的格式问题提出了订正建议。紧接着,是安亚楠同学进行答辩,虽然由于网络原因也出现了短暂的屏幕共享小问题,但是快速解决后,答辩很快回归正轨。两位同学整场答辩井然有序,与线下答辩并无太大区别。

答辩最后进入了答辩小组的投票表决阶段。答辩秘书张晋老师先请不是答辩委员会的其他与会成员退出视频会议,由答辩委员会的老师根据两位同学的表现来决定是否对其授予硕士学位。大约十分钟后,老师们商讨结束,其余成员再重新进入视频会议听取讨论结果。会议的最后,答辩小组主席王海丰老师宣布,一致同意通过两位同学的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其工学硕士学位。
仪式|一道程序不能少 过程规范保质量
2月28日下午两点,西北工业大学郑亚萍教授课题组的三位2017级硕士研究生宋珊,吴虎和雷博迎来了准备已久的毕业论文答辩。
距正式开始前十分钟,答辩委员会成员进入了“钉钉”会议室,就线上答辩交换了意见和心得。已参与过线上答辩的张广成教授谈到:一是要进行预答辩,尤其对这种线上答辩的方式,通过预答辩对整个过程有一个熟悉,同时测试设备的可靠性,保证正式答辩的质量;另外,虽然之前的答辩都能够顺利进行,也可以基本达到现场答辩的效果,但对提问环节的交流互动,还是面对面交流效果更佳。
14:00,答辩正式开始。三位同学身着正装,精神饱满地展示自己硕士期间孜孜以求的研究成果。三位评审老师全神贯注,不时低头做笔记,对于重要的数据、图表,老师们一定凑近屏幕,仔细研究。在每位同学三十分钟左右的展示后,三位专家都提出了各自有针对性的问题与同学探讨。针对雷博同学关于“不同维度含氟纳米颗粒玻璃涂层的疏水性研究”,评审专家张广成教授提出:能否做一种在目前既透明有具有超疏水性能的基础上,使得涂层与玻璃之间的黏附力更强的设计?雷博同学结合该领域的研究情况进行了阐述。

经过答辩委员会的评审,三位同学均顺利通过了答辩。在吴虎同学发表获奖感言后,答辩主席张广成教授郑重宣布:“吴虎同学的整个视频答辩过程中严格遵守执行了西北工业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正式答辩标准,答辩会圆满成功,感谢各位参会的老师同学的付出!我提议,我们大家一起合影,为吴虎同学点赞!”
虽然是师生不能面对面,但毕业答辩的程序一道都不能少。经过前期预答辩和充分的准备,答辩过程中网络基本流畅。不论是答辩同学和答辩委员会的三位评审,还是莅临答辩的督导老师和同学,每个人都严格遵守会场秩序,保证了线上答辩高质量进行。
论道|专家齐聚搭平台各方学者来学习
学位论文答辩不仅是对各位研究生辛勤工作的检验,同时,线上答辩也为不同专业、不同背景的专家学者,尤其是年轻的未来学者们搭建了很好的沟通交流的平台。
在宋珊、吴虎和雷博的答辩会结束后,列席的党教授表示:“祝贺三位同学顺利通过答辩!我是抱着学习的态度来聆听答辩的,尽管我们专业跨度比较大,但听完后还是很有收获。特别是雷博同学关于超疏水材料的工作,与我们学院开展的一些研究有很多相似的地方。另外,答辩过程十分规范,总体网络也比较流畅。”
同时,参会的不仅有本课题组的多名研究生,还有其他学院对答辩人论文感兴趣的年轻学者,大家均表示线上答辩是一个很好的学习交流平台,就像材料学院的陈博士说到,“很高兴能参加三位同学的答辩,虽然我们不是一个学科的,但是和我的课题研究有交叉点,对我很有启发,希望我后面能在跨学科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另外,线上答辩形式很好,我看到这三名同学的答辩公告就来了,比线下更方便,感觉像参加云端学术论坛,体验非常棒!”

专注|校院督导齐上阵,严抓细抠促提升
防疫工作开展以来,学校各学院已开展了多场网络视频答辩,为的是能给我校研究生们的学习生涯画上一个圆满的句号。身在家中,挡不住青年对学术的孜孜探索;疫情势大,大不过恩师评审对工作的热情和责任。每一场完美的答辩,更是离不开督导专家严谨认真和孜孜不倦的“幕后”付出,他们是学位答辩的“检查官”,更是保证质量的“护航人”。
2月29日下午,管理学院戴晟、施坤、谷婷婷、李静怡和卜庆辉五名2017级研究生终于迎来了他们准备已久的学位答辩。他们分别就读于学院的管理科学与工程、技术经济及管理和企业管理这三个专业。
13:50老师和学生们陆续进入腾讯视频会议,做着答辩前最后的准备工作;14:00,黄柯鑫老师宣布本次答辩正式开始。先由答辩秘书宣布委员会名单,再介绍答辩学生的基本情况,学生进行论文陈述,并逐一回答答辩委员会委员提出的问题,答辩小组对答辩过程和结果给予了认真深入的讨论并进行举手表决。答辩全程按照实施方案有序进行,并由答辩秘书进行全程录像录音。最后,答辩委员会主席宣布,全票通过这五名同学的学位论文答辩,并建议授予其硕士学位。

学校督导王春萍老师全程参与了第一场戴晟同学的答辩,答辩结束后,王春萍老师表示:“戴晟同学首先宣读了“知识产权声明”,本论文基于社会网络分析、协同创新网络研究方法,对国际合作网络演化模型、国际合作网络演化阶段分析、国际合作网络研究热点分析、国际合作网络影响因素分析进行分析,最后得出研究结论。陈述论文用了20分钟,后又回答了答辩组质询的四个问题,最后每位答辩评委都对论文进行的质询和交流,评委质询20分钟。本论文选题符合学科要求,逻辑框架脉络清晰,工作量饱满,较能准确回答答辩老师的问题和质询。本次答辩没有聘请校外专家,答辩评委严肃认真,严格按照学校关于学位答辩的有关规定执行。”针对本场戴晟同学的发言,王老师也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她表示:“本文在“国际合作科研网络演化”与“中国商学院论文质量”研究重点以及关联性不足,学生还可以进一步改进。”
针对本场答辩的流程,王老师也提出了具体的问题和改进建议。她说:“首先是学位答辩现场没有答辩标识背景,其次针对答辩人一人陈述时,所有人都是静音模式,会场安静,声音清晰,但评委进行互动问答时,静音模式关闭,导致背景声音嘈杂,声音信号不稳定的问题,她建议视频会议形式的答辩研究生院应在技术上给与一定帮助和指导,流程应再进一步加强指导和宣传。”
身教|以身作则,立学者高风
线上答辩中,老师们严肃认真、以身作则,为学生树立了严谨的师风学风,传递了高尚的学术修养。相信这次答辩不仅使同学们在专业方面大有开拓,也在特殊时期深深学到了身为老师和学者的亮节高风。
3月1日,一场长达四小时的答辩——生命学院两位硕士研究生李静迪和张安琪的学位论文答辩会——如期举行。
参与答辩的李静迪和张安琪两位同学先后以“疾病相关的肠道微生物代谢网络”和“基于半监督学习的脑肿瘤分割方法研究”为题进行了详尽的讲解。据她们各自的导师介绍,两位同学均在硕士期间较好地完成了学业,并且具有丰富的参会和项目经历。

答辩委员会的老师们围绕答辩ppt和学位论文提出了一系列问题与探讨,虽然论文在答辩前已经经过了老师评阅,两位同学也在答辩中探讨了老师已经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但在线上和老师的交流中,两位同学又发现了论文和ppt中若干需要改进或深入研究的方向。老师们结合各自的研究方向,从各自的角度提出了很多疑点,这对两位同学无疑是更大的启发。不知不觉中,时间已经来到了中午十二点,对第二位同学的提问环节仍在进行。提问结束后,专家们又立即进入紧张的评议环节,经过评议,终于生成了两位同学的答辩决议,并生成了最终文件予以公布。
学校督导李铁虎老师全程参加并认真聆听了答辩。在答辩结束后,他表示,今天的答辩,组织程序严谨,学生表述清楚,回答问题正确,委员会老师认真负责。

同时还对答辩提出了两条宝贵意见。针对答辩决议中一些表述上的细节,李老师结合国家的相关条例,提出了更合理的说法,他的建议得到了答辩委员会老师的重视与感谢。
感恩|是你们告诉我硕士帽的内涵
大疫无情人有情。在返校答辩遭逢疫情阻隔的情况下,全校上下共同努力,为莘莘学子提供了答辩的讲台。他们在毕业感言中表达了各自的感恩之意。
李征同学说:“感谢老师们的教诲,在我的研究过程中得到了导师的悉心指导和大力支持,提前准确的为我把握了研究方向,同时为我研究工作的完成提供了很好的实验环境,从而使本课题可以顺利完成。感谢课题组的其他老师对我的帮助,也感谢答辩组的老师们在百忙之中能够抽出时间参加我的毕业答辩。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会继续努力。谢谢!”。
安亚楠同学说:“首先我要感谢能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来参加我答辩的答辩委员会的诸位老师们,还要感谢中心的各位老师以及我的导师刘维民院士给我的研究提供了这么好的科研条件,感谢导师管仁国老师对我毕业论文大方向的把控和指导,感谢张晋老师对我在论文撰写方面的悉心指导。最后祝大家学业顺利,工作顺心。”
吴虎同学说:“首先感谢学校能够在特殊的疫情时期能够让我们用视频答辩的方式顺利参加论文答辩;其次非常感谢郑老师和姚老师三四年来悉心指导,郑老师在我眼里永远都是一位站在学生角度、为学生着想的老师,姚老师总是耐心地教我们各种科研的操作;还要感谢硕士期间与我们朝夕相处的课题组的伙伴们,在我生活中和科研中,一直都帮助着我,感谢师兄师弟的指导;同时也感谢我的父母,虽然他们自己生活节俭,但对我的需要都是不遗余力地满足。最后感谢今天各位老师的批评指正,感谢所有帮助过我的朋友们!”
结语|大疫无情人有情
当毕业遇到疫情,不论是老师还是同学,都为能否顺利毕业并获得学位捏了一把汗。可是,正如张炜书记和汪劲松校长在开学致信中说的:“学校永远是你坚强的后盾”,在学校领导、答辩委员会老师、答辩同学、指导教师以及校院督导的辛勤付出下,线上答辩以高标准、严要求保障了答辩质量;同学们通过云端答辩的方式顺利获得了学位,在五湖四海收到了来自师友的祝福。这正可谓“大疫无情人有情”!让我们感恩线上论文答辩背后的付出,致敬在各自岗位上抗击疫情的最美逆行者!
(审稿:宁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