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0月26日电(学校扶贫办)10月20日,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成立暨2020年工作研讨会在同济大学召开。教育部发展规划司副巡视员晁桂明、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轩福贞、上海市人民政府合作交流办公室扶贫协作处处长刘军、各联盟高校领导、扶贫工作负责人、专家委员会成员代表等出席会议。我校扶贫办主任杨永祥,扶贫干部卢娜参加会议。同济大学副校长吕培明主持会议。

晁桂明代表教育部对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的成立表示祝贺。他强调,近年来高校发挥各自优势,通过聚焦教育扶贫、强化智力扶贫、开展健康扶贫、促进科技扶贫、加强社会扶贫等,不断创新工作模式,已逐步形成具有“高校品牌”的特色扶贫路径。“城乡规划扶贫联盟”的成立标志着高校在进一步聚集和发挥规划学科优势,更好服务于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两大国家重要战略部署上打开了新的局面。各联盟高校要合作创新、资源共享,力往一处聚、劲往一处使。一是要思想不松懈,凝聚共识谋振兴。要进一步加强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以更高的政治站位和认识,啃下最难啃的“硬骨头”,严格落实“四不摘”,逐步从“短期”转向“长期”、从“治标”转向“治本”、从“摘帽”转向“振兴”。二是要力度不松劲,汇聚合力促发展。要加强“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成员高校之间“差异性”与“相似性”的统筹协调、优势互补、分工协作,建立完善的长效机制,全方位、宽领域、多层次地开展合作,形成联盟合力。三是要措施不松动,创新实干谱新篇。要发挥高校作为基础研究主力军和技术创新策源地的重要作用,坚持志智双扶,引导精准帮扶结对,加强与贫困地区的紧密联系,加大与其他高校“扶贫联盟”的强强联合,在规划、交通、环境、管理等领域整合资源,加速成果转化,大力书写科技城乡规划的“高校样本”,助力打造“中国式乡村振兴”范式。

杨永祥在交流发言中围绕教育、科技、党建、产业、消费等六大帮扶体系介绍了五年来我校全员参与、构建扶贫大格局的工作情况,并介绍了我校对中央定点帮扶地区广西融水县江竹村加强城乡规划建设帮扶方面的情况。我校杨卫丽副教授和卢倩副教授被聘为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专家委员会委员,联盟专家委员会共有来自同济大学、东南大学等24所高校的51名委员。

会议审议通过了《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章程》,举行了联盟专家委员会成员代表授证仪式。11所联盟高校代表一一发言,就如何更好地开展高校城乡规划扶贫工作进行深入讨论和经验交流,并提出后续工作建议。


由同济大学牵头组建的高校“城乡规划扶贫联盟”是在教育部指导下首批8个高校 “扶贫联盟”之一,是依托高校城乡规划学科相关人才、资源优势,推动贫困地区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工作的组团式扶贫协作组织。首批成员由重庆大学、大连理工大学、东北大学、东南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西北工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11所高校组成。联盟旨在精准对接贫困地区城乡规划需求,发挥各成员高校学科优势和区域辐射带动作用,分工合作、资源共享,协同开展规划扶贫工作,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贡献高校智慧和力量。

据悉,自今年5月起,在教育部的指导下,首批高校“扶贫联盟”相继组建成立,包括北京大学牵头的“教育扶贫联盟”、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牵头的“农林扶贫联盟”、中山大学牵头的“旅游扶贫联盟”、四川大学牵头的“健康扶贫联盟”、电子科技大学牵头的“消费扶贫联盟”、湖南大学牵头的“非遗(文创)扶贫联盟”、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牵头的“资源环境扶贫联盟” 和同济大学牵头的“城乡规划扶贫联盟”。8个联盟拟开展地域群、组团式、联盟化的高校合力攻坚,探索形成高校精准扶贫的新模式和新机制。
(审稿:杨永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