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学院坚决贯彻落实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聚焦空天电子信息领域对“总师型”拔尖创新人才的需求,强化课程思政引领,建设一流课程、教材和实践资源,完善项目式学习社区,不断探索构建空天电子信息“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着力培养“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的“总师型”人才。
一、研讨情况
11月5日下午,电子信息学院在119会议室召开“总师育人文化”走深走实专题研讨会。党委书记侯俊、党委副书记高敏、副院长高永胜、各专业负责人、各系主任、各课程(群)负责人以及近三年新入职青年教师参加了会议。
图1 电子信息学院“总师育人文化”走深走实专题研讨会
高永胜传达了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以及学校推进“总师育人文化”走深走实情况,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学院以“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的思路和举措。与会教师结合自身教学、科研经历和在人才培养上的思考,围绕“总师育人文化”的内涵要义和构建“总师型”人才培养体系进行了交流研讨。教师们建议,要进一步挖掘“总师育人文化”内涵,加强宣传解读;要加强政策支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要坚持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一方面把总师请进课堂,另一方面组织青年教师赴科研院所;要进一步优化专业布局,加大优质育人资源的培育力度,提升教师数字化素养,打造一批具有国防特色的精品教材。
图2 与会教师交流研讨
二、学院情况
电子信息学院建设有电子科学与技术、电子信息工程、探测制导与控制技术、通信工程四个本科专业,承担全校电类基础课程理论和实践教学。近年来,学院瞄准“总师型”人才培养要求,聚焦“专业精、系统强、重实践、能担当”,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求创新”的本科教育培养理念,结合学院空天电子信息专业特色,以课程思政为引领,打造“两院三课”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资源供给平台;以教学名师+国家级领军人才+行业总师”领衔,培育具有国防特色的电子信息一流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资源;依托校内优秀科研团队、校外国防科研院所,组建项目式学习社区,为“总师型”人才提供精准的学业指导。不断探索构建空天电子信息“总师型”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从而使学生家国意识和使命担当精神得到进一步彰显,大类招生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人才培养成效明显提高,学生解决现实复杂问题的综合能力、创新思维和整机思维得到深度锻炼,有效助力我校电子信息类专业“总师型”人才的培养。
三、特色做法及成效
1. 打造“两院三课”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资源供给平台,为“总师型”人才培养铸魂。构建电子信息学院和国防院所专业共建体系,成立4个专业联合委员会,每个专业与两个对口国防院所合作,开展专业和课程共建。按照专业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及专业方向课,分层次分类别地建设课程思政资源,拓展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平台。学院与航天九院、中兴通讯、航空工业计算所共建“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智能集成通信系统”工信部协同育人基地;获得航天 772 所捐赠自主研发芯片“中国芯”19 枚,共建电子科学与技术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基地;与10多个科研院所共建12门课程,坚持开展“总师面对面”、“总师进课堂”系列活动,每年聘请10名以上总师专家为本科生授课。汇聚校内外电子信息课程思政优质资源100余例,公开出版《电子信息课程思政案例精选》;获批陕西省课程思政示范课程及团队4个。
图3 “两院三课”电子信息类课程思政教学资源供给平台
图4 总师面对面
图5 总师进课堂
2.“教学名师+国家级领军人才+行业总师”领衔,培育具有国防特色的电子信息一流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资源。聚焦国防特色专业领域,统筹建设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群。组建以“教学名师+国家级领军人才+行业总师”为核心的基础课程教学团队7个、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11个,采用首席教授负责制和年度考核评价等措施,培育国防特色一流电子信息课程。创新教材编写机制,组建教师和国防专家联合教材工作小组,引入航天芯片、大飞机雷达、北斗导航、抗干扰通信等国防科技素材,共同打造国防特色一流教材。建设“基础实验、专业实验、项目设计、创新实践”四位一体信息类公共实验教学平台,面向全校师生开放共享,打造基于学科优势与行业优势互补、校内与校外资源共建共享、交叉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培养学生整机观念、提升学生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通过一流课程、教材和实践教学体系,为打牢“总师型”人才的知识基础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学院建设国家级一流专业3个、国家级一流课程4门、省级一流课程12门,入选学校“十四五”规划教材20部。
图6 国防特色的电子信息一流课程体系
图7 成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群)教学团队
图8 信息类综合创新实验平台建成启用
图9 信息类综合创新实验平台面向全校开放预约
3.依托学院优秀科研团队,联合国防科研院所,组建项目式学习社区,为“总师型”人才提供精准的学业指导。以项目式课程为牵引,依托科研团队,联合国防科研院所,组建项目式学习社区。以国防领军人才为首席教授,以骨干教师、总师专家为社区导师,组建社区指导教师团队,解决电子信息大类培养模式下本科生学习规划不够科学、学业指导不精准问题。创新学习社区运行模式,专业方向适度交叉,分类设置航天芯片、机载雷达、卫星导航、电子对抗、微波光电子、抗干扰通信等国防军工、空天电子特色等项目,以问题探索为指引,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实现知识与能力的同步提升,培养学生系统性思考与实践能力。四个专业共建设项目式学习社区20个,近一年立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60余项,获得国家级学科竞赛奖励50余项、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金奖1项、火箭军智箭·火眼”人工智能挑战赛决赛金奖1项。
图10 项目式学习社区人才培养模式
图11 四个专业共建设20个项目式学习社区
图12 项目式学习社区提供精准的学业指导
四、下一步工作举措
学院将持续推进学校第十四次党代会精神落实落地,深入推进“总师育人文化”引领人才培养,重点从以下几方面开展工作:
1.团队引领、AI赋能、抓好质量,深化面向“总师型”人才培养的电子信息类课程教学改革。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力度,加大课程、教材等教学资源的建设力度,分批建设以知识图谱、AI课程等新形态应用为主的一流数智化课程,打造具有国防特色的精品教材。针对课程教学、毕业设计(论文)、实践教学、教学资料档案等教学关键环节,完善多元评价改革,提升教学质量。
2.校企协同、思政楔入、资源融通,将学院与科研院所协同共建机制走深走实。构建项目式科研育人平台,校企老师和专家为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高峰领航项目、本科生毕业设计(论文)共同出题、联合培养,培养学生创新实践能力。邀请科研院所全过程参与学校从招生到就业,从人才培养方案制定到课程多元评价,从思政教育到课程思政等各个关键环节。引进来、走出去,推动学院教师团队与科研院所骨干技术团队教学和科研的融通。拓宽学生进入国防院所、重点单位实践、研学渠道,与科研院所定制实践基地,让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科研生产和实际项目教学,打通专业教育与院所需求的“最后一公里”。
3.汇聚资源、强化基础、培育特色,打造电子信息国际班、航空电子总师班等特色班级。瞄准学院行业电子信息特色,汇聚校内外、国内外各类优势资源,培养既具有扎实的电子信息基础专业知识,又具有开阔的国际视野、良好的国际交流沟通能力,能够在行业电子信息领域从事科学研究、工程设计与应用开发的“总师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