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强化教师队伍的理想信念与党性修养,深化教师思想政治引领、锤炼育人本领、厚植家国情怀,在中国共产党人的精神谱系中汲取育人力量。9月19日至21日,自动化学院依托学校党委教师工作部“教师发展支持计划”,由党委书记孙华强带队,组织教师赴山东临沂沂蒙革命老区,开展“寻根沂蒙铸匠魂 红色科创淬初心”教师能力提升暨国情研修活动。学院班子成员、党委委员、教职工党支部书记及支委、教师党员、新入职教师、青年理论学习小组成员等29人参加本次活动。
9月19日下午,学院一行抵达沂蒙干部学院,隆重举行了开班仪式。沂蒙干部学院图书信息部主任文德春对大家表示欢迎,希望通过此次学习大家能够全面了解“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孙华强作动员讲话强调,希望大家以此次研修为契机,将沂蒙精神融入血脉、化作行动,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谋发展,以“功成必定有我”的担当育栋梁。培训班班主任马爱民详细讲解班级纪律和具体要求。

本次研修以专题学习、党课讲授、现场教学三种方式开展,在筑牢理论根基基础上,以实践研修激发大家弘扬革命精神、感召精神伟力的热情,在红色文化浸润中砥砺初心,在国情研修中凝聚奋进力量。
【理论学习知精神伟力】
9月19日下午,沂蒙干部学院庄纪旭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重要论述——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为主题精彩授课。庄教授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沂蒙精神的重要论述为核心,从沂蒙精神的研究现状、精神来源、内涵解读以及历史逻辑等各方面,深入浅出又生动系统的讲述了沂蒙精神的实质内涵。

9月21日下午,沂蒙干部学院教师巩政以《沂蒙根据地的创建发展及历史贡献》为题,从抗日战争时期的沂蒙根据地、解放战争时期的沂蒙根据地、沂蒙根据地的伟大历史贡献三个维度,系统讲解了沂蒙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与无数英雄儿女的峥嵘岁月。

【党课铭心赓红色血脉】
9月19日下午,党委书记孙华强以《大力弘扬沂蒙精神,坚定不移矢志奋斗》为题,从以“三航”底色铸就家国担当溯源校史院情、以“水乳交融”诠释党群同心解码沂蒙精神、以“三个融合”推动研修实效赓续精神血脉、以精神之光照亮前行之路踔厉奋发前行四个方面讲授主题党课。

学院关工委副主任及银发宣讲员王新民,银发宣讲员张英敏,银发育心员李四海分别结合自己的科研教学经历和校情校史,从教书育人、科研动人故事等方面给大家分享了他们与西工大的故事,为大家呈上了一堂饱含家国情怀的精彩党课。

【现场教学铸初心不忘】
9月20日上午,研修班赴孟良崮战役纪念馆教学点开展现场教学,在纪念馆内,丰富的历史文物、珍贵的历史图片和详实的影像资料,将大家带回到了那段硝烟弥漫的战争岁月。在英烈亭前,教师党支部书记兰华、申科敬献花篮,孙华强整理挽联,大家整齐列队,神情庄重,向在战役中牺牲的英烈们默哀致敬,表达对先烈的深切缅怀和崇高敬意。随后,大家认真聆听了关于英烈们的感人事迹,并在党委委员李爱军教授带领下重温入党誓词。

9月20日下午,研修班集体来到了沂蒙红嫂纪念馆教学点,沂蒙红嫂纪念馆位于沂南县马牧池乡常山庄村,是国内唯一全面、系统介绍“红嫂”群体的专题纪念馆。研修班学员在讲解员的引导下,依次参观了“红嫂原型明德英”“沂蒙母亲王换于”“沂蒙大姐李桂芳”“拥军妈妈胡玉萍”等主题展室,并聆听红嫂后代讲述的《红嫂后代讲红嫂:我的母亲李桂芳》感人故事。展馆内,泛黄的照片、破旧的纺车、染血的衣衫与复原的茅草屋场景,让大家深刻感悟了“最后一口粮当军粮,最后一块布做军装,最后一个儿子送战场”的红嫂担当与伟大胸襟。

9月21日上午,研修班来到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教学点,新四军军部旧址暨华东野战军纪念馆坐落于临沂市河东区九曲街道前河湾村,是新四军最后一个军部驻地,也是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军诞生地。1946年6月至1947年2月,陈毅、粟裕、张云逸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此指挥了宿北战役、鲁南战役等重大军事行动,并完成了华东军区及华东野战军的组建。纪念馆通过修复陈毅办公室、军部办公室等历史场景,展出130余幅历史图片和80余件革命文物,结合声、光、电等现代技术,生动再现了军民浴血奋战的艰苦历程,引导大家从革命历史中汲取理想信念的力量。

此次沂蒙之行不仅是学院教师队伍建设的创新实践,更是一堂生动的“行走的思政课”,大家充分领悟到“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深刻内涵,从历史地位、科学内涵、时代价值等方面感受到沂蒙精神的精神伟力。并表示,要将沂蒙精神系统融入日常工作全过程,以“党群同心”凝聚师生合力、共筑教育新篇,以“军民情深”培育敬业奉献品质、彰显师者担当,以“水乳交融”促进学科交叉融合、激发创新活力,以“生死与共”强化责任担当意识、勇攀科研高峰,为学校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动化力量。
【参训教师感悟】
党委委员/教授 李爱军:沂蒙之行,让我深刻认识到高等教育与国家命运的紧密连接。站在革命先辈用鲜血浇灌的土地上,让人深刻体会到,高校的教学科研工作,不仅需要知识的创新与迭代,更需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引领。作为国防科技战线的教育工作者,我们培养的学生,未来将执掌关键技术“方向盘”。此次培训让我明确,必须将沂蒙精神的基因,转化为课程思政的鲜活素材,转化为“系统与人民需求同频”的有效案例,在育人全过程嵌入“科技向善”的伦理考量,真正培养出既有技术硬实力、又具战略格局与家国情怀的“总师型”人才。
学校银发宣讲员 张英敏:此次培训,通过参观学习和现场教学,让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党群同心、军民情深、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沂蒙精神,这种精神与我们西工大人“公诚勇毅”的校训、“三实一新”的校风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都是强调对党和人民的忠诚,都是体现艰苦奋斗的作风,都是彰显无私奉献的品质。希望大家都能从沂蒙精神中汲取力量,将其转化为做好本职工作的动力。牢记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初心使命,以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教育教学工作中,培养出更多具有家国情怀、追求卓越、引领未来的杰出人才,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我们西工大人的力量!
电气工程系党支部书记 申科:此次培训,重温了沂蒙精神的光辉篇章。从孟良崮的硝烟,到沂蒙红嫂的无私奉献,再到“沂蒙六姐妹”的感人故事,一幕幕场景生动诠释了“水乳交融、生死与共”的深刻内涵。通过现场教学与课堂学习,我深刻感悟到,沂蒙精神是军民一心、团结奋战的真实写照,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在新的时代,我们定当传承红色基因,将这种精神力量转化为铸国之重器、育国之栋梁的实际行动,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贡献西工大力量。
智能科学与技术系青年教师 董冬:此次参加沂蒙培训,让我深受触动。通过对沂蒙精神的学习,我更加体会到坚定信念、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内涵。作为青年教师,不仅要在专业知识上不断提升,更要在思想境界和责任担当上锤炼自我。培训中一个个感人的事例,让我意识到教育不仅是传授知识,更是培根铸魂、启智润心的过程。沂蒙老区人民那种为理想信念不畏艰难的精神,正是我们教书育人最宝贵的精神财富。今后我将在教学与科研中,努力将沂蒙精神融入日常,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做一名有温度、有情怀、有责任感的教师。
(文字:王瑶瑶、参训教师代表;图片:沂蒙干部学院、张宏、曲仕茹、王瑶瑶;审核:孙华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