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3月14日电 (张飞霆) 花开花落,循环往复,不知不觉中在西工大7年的学习生活就要划上圆满的句号。此时此刻,是喜是忧,是满怀信心还是不知所措,是对校园的百倍眷恋,还是对这一天的到来期盼已久……千头万绪,又岂是只言片语能表达的。人生就像一列火车,在每一个站点都会遇到几个人,经历一些事,自己或多或少的发生一些改变,然后,背起行囊继续前行。有些人云淡风轻,一别之后再也不会有交集,而有些人在不知不觉中将人生珠玑赠与你,从此因为他的出现,前行中更加勇敢和坚定,人生的旅途也变得格外敞亮。
谨以此文纪念我的三年研究生生活,献给我敬爱的导师—杨智春教授。
师生缘起
如果说个人的智慧和勤奋是成功道路上的行装,那么关键时刻的灵光闪现则是达到目标的指路明灯,这些关键时刻,总有他的身影。
2010年6月,航空学院举办的“名师引路”上,我知道了有一个昵称是“应变能”的老师,他讲话幽默,能用简单的语言将看似枯燥无味的概念解释清楚,他的言语中带着对学生的关心和指引。那时候,我心里默默的告诉自己,一定要成为杨老师的研究生。2010年8月,我在成都132厂实习的日子,我担心错过联系老师的最佳时机,有一个晚上我激动地想象自己是他的研究生多好。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去了网吧,给杨老师发了邮件表明我的心思,没想到刚发出去他就给我回复“小张你好。等你回来咱们面谈。”2010年9月,刚开学第一天,按照之前约定的时间,我鼓起勇气走进了杨老师的办公室,第一次这么近距离的接触我内心非常向往的老师,他,朴素的休闲外套,和善的笑容,首次单独面对陌生老师,我紧张兮兮的坐了下来,想象着他用一种考验的眼神等待着我的各种回答:研究生期间规划,个人感兴趣的研究方向等等。出乎意外,气氛和我想象的完全不一样,他似乎看出了我的紧张,起身倒了一杯水给我喝,然后很善解人意的先开口跟我聊起来:研究方向、目前的实验室项目、自己对于工作和生活的态度和认识。他期望我能够利用研究生学习的几年时间在技术和学术上都有所成长和积累,而我则如面对一个可亲的智者,听他讲述生活的智慧,给我指引未来的方向,那种如沐春风的感觉让我对研究生生活有了更加美好的憧憬,并且心中在想:遇到这样的导师该是何等幸运。2011年9月,我如愿以偿的成为了“杨家将”的一员。
人生珠玑
树木的成长,离不开阳光雨露,只有他们无私的施舍,才会有生机勃勃。花朵的生活,离不开大地,只有大地提供营养,才有花儿的美丽动人。“教师是学生心灵的导师”,这句话用在杨老师对我的影响上面非常贴切,在与他接触的三年中,他所给予我的如人生珠玑,值得我一生珍藏。
“强迫成习惯,习惯成自然,自然成素质”。当我试图松懈的时候,他总会这样告诉我。进入杨老师课题组,我感受到他对学生无比的关爱和精心的培养,经过杨老师多年对学生的教育,他总结出“6R”工作作风(Reply、Reading、Reaction、Responsibility、Reliability、Relationship)和“4P”工作模式(Plan、Practice、Progress、Production)。对于硕士研究生,他要求我至少们每月精读2篇文献,泛读4篇文献,只有养成阅读文献资料的习惯,才能了解最新进展,才能提高自己的阅读外文资料的能力。同时,他还要求我们每周写出自己的周计划,每月总结自己一个月的工作,写出月报。他经常告诫我们:“年轻人一定要抓紧时间学习,参加工作了就没有什么机会了。”
曾经有一个中午,当我为自己的论文工作发愁、迷茫、不知所措,为自己不能很快写出一篇论文而焦虑的时候,杨老师给我打电话说在航空楼A座下面等他。这时候,他拿出几页纸给我,上面写好了一篇小论文的框架,那一刻,我不知道说什么好,是自己太不争气还是老师对我太好了?他说;“小张,你按照这个提纲做东西,很快就会有结果,有问题咱们及时讨论。”说完,杨老师就去汉中出差了。我在想,杨老师可能连饭都没有吃,为了能让我的心里舒坦一些。心中有一丝愧疚感……也许,他总是在强迫自己多想事情,久而久之,已经是一种习惯了。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优秀的综合素质,过硬的本领,在一开始一定是强迫出来的!
每次我去杨老师办公室找他谈心或者签字,都会看到他办公桌上放着很多学术期刊杂志。他那么忙,依旧追随着研究方向的最前沿。找到好的文章,他就打印出来放在学生的桌子供学生参考。我深刻的记得他说过:“曾经有一个教授自己辛辛苦苦做了10年,发现别人早已经做出来了。做研究,就要知道别人在干什么,要多交流。商人交流是为了获得商机,学者的交流是为了打开自己的研究思路,避免做别人重复做的事情。”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每次想起杨老师告诉我们的这句古文中的话,我就算当时再迷茫,抓到机会也会脚踏实地努力去做;面对差强人意的结果,只要想想自己曾经全力以赴的付出,也会觉得其实结果如何已经一点都不重要,总结之后继续前进。
当我们研究工作遇到瓶颈的时候,杨老师总是给我们打气鼓励,坚定我们做下去的信心。记得有一次例会上,杨老师说:“有时候我都不知道能不能做出来,但是,还是要坚持做下去。我一旦放弃了,你们肯定也就放弃。所以,我能做的就是给你们打气,相信自己一定可以做出来,就要有这种不服输的气。”
记得那年暑假,我跟课题组王巍老师做一个项目,遇到一个问题,如何把接近3米长的传感器线放进大约60厘米长的空心圆杆里面,要求传感器的线不能打褶。为这个问题我们还纠结了好一阵子。这时候,杨老师支招了,把3米长的线圈成螺旋状的轻轻松松就放进去了,纠结的问题终于得到了解答。为什么我们没有想到呢?带着这个疑惑我有一次跟杨老师谈心,他说:“做实际的工程问题,要讲究方式方法。你既要学会钻进项目中间去找技术实现方法,同时在合适的时间又要学会从项目中间抽离出来,站在一个高的角度时刻审视我们的研究方向需不需要进行调整,这样才能保证项目一直朝着准确的方向高效进行”,我茅塞顿开,心情舒畅了很多。无数次的交流分享,杨老师多次帮我一步一步分析问题,找到问题的实质,带领我更好地学会思考解决问题,对他的崇拜之情也日益加深。
“鞭子没了,神还在”。这是一部根据冯骥才同名小说《神鞭》改变的电影,武林高手找傻二较量,却都一一败在傻二的鞭子下,傻二一时名声大振,大辫子被尊称为“神鞭”。八国联军的侵略,洋枪洋炮的攻击,打断了傻二的“神鞭”,令他失魂落魄。民国初年,当年的对手拿着枪寻机挑衅傻二,谁料,双枪傻二,发发命中,令对手叹为观止,傻二撂下一句“鞭子没了,神还在”,消失在金色的树林中。杨老师经常讲一些有趣幽默小故事告诉我们做人做事的道理,他说:“听了神鞭的故事,你们要懂得提升自己的技能。在这个竞争异常残酷的社会,你不前进,就等于后退。别人都在不断的往前跑。”他也常说:“等你们三年硕士毕业,或者四、五年博士生毕业的时候,也许你们当年所做的具体事情已经都忘了。但是,我希望这几年我们在一起工作、学习、生活沉淀下来的东西,那才是最重要的。”
“凡事都要坚持,人嘛,就得逼自己一把!”,无数次跌倒的时候,想起他的这句话我就又勇敢的站了起来,自信大步往前走。
去年暑假,杨老师组织几个老师翻译一本800多页的英文书。他说,一开始都不相信我们可以在这样短的时间里翻译完,为了赶时间,他们硬是逼自己一把,每天早上一大早起来,就开始了一天的工作,就这样,坚持了一个多月,终于在最后的时间期限,完成了所有的翻译工作。他说:“人嘛,就得逼自己一把!不然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有多么优秀。”这句话,对我的冲击很大。当我想要放弃的时候,我就说“逼自己一把”;当我想要偷懒的时候,我就说“坚持,坚持”……简单的一句话,在他很轻松的说出来的时候,让我感到的是一种精神的力量,这里面包含着“不服输”!
还记得,那是一个下午7点多钟,我刚吃完晚饭回到办公室,杨老师就把我叫到办公室开始给我改论文。从论文的题目开始,杨老师给我一字一句的修改,遇到自己把握不准的,他就立马查阅词典。记得那次修改遇到“flutter speed”和“flutter velocity”这两个词,该如何区分呢?杨老师查阅词典,上网查找,一起分析讨论到底该用“速度”还是“速率”。这种对细小问题深入研究,不打马虎眼,认真对待的态度给我上了一课。他修改的时候,遇到我写的不清楚,就让我自己先表述一遍,然后再看我写的内容进行修改,论文中的标点符号,文章格式等等,杨老师从来都不放过给我仔细的修改。时间很快到了夜里12点钟,杨老师帮我修改完论文,让我早点回去休息。我说:“老师,您也回去休息,时间不早了”,他说“没事,我年龄大了,瞌睡少,把你师兄的文章剩下的改完我就回去,赶紧收拾一下回去睡觉。”看着一篇不成样子的论文经老师修改变得好看多了,我沉默了,不争气的我如果可以自己写好点就不用老师那么费心了。这就是我的杨老师,对学生的事情永远放在第一位,跟学生亦师亦友,致力于为学生提供更好地研究环境,不知道有多少次他都是半夜里回到家里,不知道有多少个午饭他都没有按时吃过,不知道有多少次他是赶着点去机场就为了争取那点时间给学生改文章……学校的课堂是小课堂,真正能够影响一个学生为人处世的正是老师这种默默奉献的品质。
有一种力量,它可以使人在黑暗中不停摸索,在失败中不放弃奋斗,在挫折中不忘追求。在它面前,天大的苦难都微不足道,无边的艰险都不足为奇。这种力量,就叫精神的力量。俄国的列宾曾经说过:“没有原则的人是无用的人,没有精神的人是空虚的废物。”杨老师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了榜样,用自己的身体力行引导我们走向新的高度!
我相信,人的自信是靠短期目标的实现不断积累起来的,它不只是让自己看起来更有魅力,更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内心更强大。于是,好强的我找了很多机会去寻找自信,但是不够成熟的自己,自信也很容易被摧毁。记得有一次自己加班加点完成某项课题的计算,因为粗心大意而受到了杨老师的批评,我就开始怀疑自己:是不是原来都是因为他们太宽容,其实真实的自己很多事情都干不好。杨老师很着急,他告诉我:“遇到问题首先冷静的思考,找出问题发生的根本原因,要相信自己可以解决的。”我还记得杨老师多次对我说过“小张,你这孩子做事情太毛糙,着急”。三年多时间很快过去了,我已经不再是当年毛糙的我,在杨老师这位园丁的辛勤劳作下,我这个花朵变得更加仔细了,做事情之前知道一定要多想想了。感谢他,让我那么长时间建立起来的自信没有失去,感谢他的鼓励和信任,感谢他的耐心教育和指导,让我一直骄傲的往前走,大胆的走下去……
意无穷
回味这即将逝去的三年研究生生活,对于杨老师,我内心充满了敬佩。同时处理教学、科研和生活,他样样尽心出色,特别对于学生,像儿女一样爱护,教导我们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如何去争取幸福、如何实现自己有价值的人生。三年中,任何时候找他谈心,他没有因为事务繁忙拒绝过一次。我特别喜欢听他讲那些励志小故事。小故事折射出大道理,值得我用心体会。
特别享受他在例会上对我的夸赞:“小张跟我交流多了,很快两篇文章就发表了”,因为那是对我最大的鼓励。每当自己出现差错时,就会特别愧疚,总觉得辜负了他的认可和鼓励。总会在和父母、好友聊天时很自豪地聊起我和杨老师之间的故事:当我学生工作、科研和课程忙得焦头烂额时,他用自己的亲身经验教我学会团队协作,流程化处理事务,合理安排自己的时间,做时间的管理者,不做时间的奴隶;当我在科研过程中发现难题太多,感到无法按时完成任务时,他指导我在事情的处理过程中要学会抓住主线,要多交流,更要坚持;当我面对挑战不知道是否能够成功时,他鼓励我大胆尝试;当我因为找工作而忧心彷徨时,他开导我要自信豁达,帮我想办法;当我面对未来选择不知所措时,他如慈父般给我建议,又如智者般告诉我事情的两面性,让我遵从自己内心去做选择。
如果有人问我:这三年最大的收获是什么?那我肯定会毫不犹豫的说:遇到了一位值得我一生尊敬的好导师。也许我不是他最好的学生,但是,他一定是我学生阶段最好的老师。感谢本科毕业之后,我选择了继续攻读研究生,感谢自己的努力和上天的眷顾,让我在这三年的成长过程中有幸成为杨老师的学生,他从容的生活态度、专注勤勉的科研精神和朴实通透的人生智慧,就是他送给我最好的礼物,特别是他这三年来对我的鼓励和督促,将成为我的宝贵财富,陪伴着我。因为他,我开始理解“一日为师,终身为父”那句话。
“生命有限,学海无边”。三年的时光即将结束,到了要去下一站的时间,充满了不舍。“既然选择了远方,便只顾风雨兼程”,纵使恰前路漫漫,终点遥不可期,旅途充满了未知与挑战,但是,这些经历都将伴随我,助力我走的更远。迈着坚定有力的步伐,勇敢的奔跑前进,我期待,未来的自己也能够成为他的骄傲。
相关资料:
导师简介:杨智春,男,航空学院教授、博导,结构动力学与控制研究所所长。承担多项科研任务,科研成果丰富。一直从事气动弹性力学、结构动力学、智能结构、振动控制及结构健康监测等方面的研究工作。2004年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杨老师生活态度从容,科研专注勤勉,乐于和学生分享人生智慧,深受学生尊敬和爱戴。
作者简介:张飞霆,男,2011级硕士研究生,2007-今在航空学院攻读本科、硕士学位。历任航空学院学生会办公室主任、党支部书记等职务,参加多项科研项目,期间获得“一等奖学金”奖励,“优秀学生共产党员”等荣誉称号。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