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8月25日电 (王利 张艳梅) 8月21日,我们有幸采访到了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博士生导师周军教授。1993年,周军被评为全国优秀青年学生,并受到时任国家主席的江泽民同志的接见,2003年被评为陕西省劳动模范,并到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参与了“神州五号”飞船的发射工作。周军教授还负责了著名的QB50项目。
创新:一定理论知识基础上的创新
周军老师首先谈到了何为创新。他认为,创新应该是由一定的理论、知识作为基础的,运用新的方法、途径、手段,来做出一定的成果。创新不是幻想,不是异想天开。周军老师用了一个比较形象的比喻,创新就是弯腰锄地。这就是要求你的基础理论知识比较扎实,只有这样,你才有针对自己感兴趣的点进行深入的研究。针对此次第一届中国研究生未来飞行器创新大赛,周军老师表示“此次大赛主要是想达到两个目的:一是吸引更多的学生了解航天航空并且能够参与其中;二是在增加学生的动手能力,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
创新能力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首先必须有理论知识基础,“熟能生巧”,“熟”就是基本的理论知识,“巧”是创新。有想法了之后要学会去推导、去动手实验。通过比赛,学生们可以得到专家的评价以及学生们之间的相互学习。通过大赛,学生们有了这样的创新思路、创新途径。学生们思维比较活跃,还没有形成系统的框架,所以他们可能提出一些比较新的思想、新的点。
周军老师向我们展示了教研室的卫生情况以及学生们的工作学习的环境,真的是非常整洁,井然有序。周军老师说:“我就是想通过对学生们的一些生活、学习方面的小细节入手,来培养学生严谨、认真、团结协作的基本科学素养。”我们发现桌子上面除了电脑没有别的东西,学生们也都自觉地把自己的东西收拾干净。周军教老师又给我们说了一个比较平常的事情:下雨天,同学们放雨伞,如果不作要求,那么,就会出现雨伞乱放的情况,同时也会给打扫卫生的工作人员带来不便。相反,如果同学们都比较自觉地放一排,走路比较方便,打扫起来也比较方便。他们也会定期组织一些互帮互助的活动,通过这些学生们可以做到服务他人,有责任心,在以后工作科研的时候才能够做到团结协作。
创新是人的一种基本追求,人天生就有探知未知的欲望。周军教授认为人人都可以创新,创新知识根据人本身的知识为基础,在不同的方面进行创新。而对于老师而言,其任务就是要激发学生们创新的兴趣和热情。
未来飞行器前景永无止境
未来飞行器设计相比其他方面,专业性要求比较大。周军教授指出:我们人类对于空间的探索是永无止境的,人类对于自身需求的追求也是永无止境的。正是因为这些需求永无满足,所以我们对飞行器的追求也是无止境的。人们对于功能性的需求,都需要飞行器来满足。根据时代的发展,科技的发展,功能需求越来越细化,需要对飞行器进行更加深入的研究。现在已经发展了很多比较微小的卫星,逐渐满足人类的一些需求。但是还是远远不够的。随着我们人类的进步,未来飞行器将是我们探索的主题。飞行器逐渐朝着信息、结构、动力、一体化、模块化、标准化集成化、小型化方向发展。
国家、学校使命、人才培养三者的有机结合
一方面,国家依据时代的发展,提出相应的人才需求,学校负责进行人才培养。另一方面,国家对人才的重视。通过国家的政策导向性方面,我们就可以看出国家对人才的重视程度。现在社会竞争比较大,但归根结底还是人才的竞争。
学校要形成让学生追求创新并且能够激励学生进行创新的氛围。学校也需要给学生创新提供一样的物质条件。比如西工大很多创新实验基地面向全体学生免费开放,各个学院的研究生可以凭借个人兴趣,或自己规划课题或由基地指导教师命题,以硕士生和博士生组团的形式,开展课题研究,并全额获得经费资助和专家指导。为了保证创新项目的质量,督促学生潜心参与,创新实验中心还构建了“自主管理、过程监控、中期检查、结题验收”的管理模式,让学生真正走到创新的“前台”,导师参与创新指导和监控,研究生院则以“服务”角色隐身幕后。周军教授鼓励进行跨学科创新的研究,实验室更多地向本科生进行开放,使资源得到更加合理的利用。
导师应该要求自己的学生具备科研的基本素养,提高学生从事科研的能力以及形成逻辑思维的方法。老师必须具有新的思想、新的方法,带领学生在科研创新道路上面越走越远。
最后,谈及此次比赛,周军老师表示,此次大赛对于专业领域的学生而言是一次难得可贵的机会,通过与此领域的专家、学者以及优秀的选手进行深入交流,一定会得到很多启迪,对于项目的改善以及新想法的提出都会具有很好的作用。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