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积极探索实践校企深度融合全过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发布时间:2015-12-21 11:22:35 点击数: 来源:软件与微电子学院

软件工程专业具有技术更新快、实践性强、前沿技术往往由企业掌握的特点,这要求软件工程人才培养需与企业深度融合,然而培养过程中仍存在如下问题:

(1)现有教学模式与快速发展的软件工程领域需求不相适应;

(2)学生对掌握并实践新技术的渴望与学校提供的教学资源不相适应;

(3)学校与企业一直有合作培养人才的意愿,但缺少更为行之有效的共赢机制。

软件与微电子学院以培养“高认知、工程型、创新型”国际化软件工程精英人才为目标,在科学分析软件工程专业技术发展特点和相关行业对专业人才培养期望的基础上,构建并实践了把专业知识发展、企业技术发展和专业人才培养融合,适应国内外软件行业发展要求的校企深度融合“4+2+1”全过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

该体系以贯穿入学到毕业全过程的校企深度融合人才培养为理念,以打造1支多元化教学队伍为体制,以建设“校内工场”和“校外工场”2类校企联合实践环境为平台,以实践4种校企深度融合培养模式为机制,调动了校、企和学生的积极性,实现了共赢,使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富有活力

探索实践的具体内容包括:

(1)实践了4种校企深度融合的培养模式。通过“课程建设合作型”、“创新技术带动型”、“综合工程体验型”、“企业项目协同型”等方法,将校企融合贯穿培养目标、教学资源建设、课堂教学、实践教学、毕设和教学质量监控等人才培养全过程。形成以“校企融合教学”为主线,以“市场新兴技术发展”为导向,以“企业人才需求”为驱动的教学资源建设新方法,贯穿教材、课程、实训、毕设指导等要素的体系化教学资源。

(2)建设了2类校企联合实践工场。由企业俱乐部和联合实验室等构成“校内工场”提供校内实践基地;由企业创新基地、实习实训基地、工程中心等构成“校外工场”提供企业实践平台。建立企业俱乐部5个,校企联合实验室和工程中心8个。

(3)打造了1支校企融合贯穿人才培养体制下的多元化人才培养队伍。建设了学校和企业专家联合的教学团队、导师团队、班主任团队及教学督导团队,开设企业新技术课程、开展“校外工场”实训和毕设、承担“校内工场”企业创新项目等合作,共同参与到专业知识、企业文化及工程技能教育全过程,构建了多模式的机制和平台,形成了一支教育优势互补、掌握先进理论和技术、懂得行业发展的多元化人才培养队伍,推进了校企合作共赢新机制的形成。

(4)形成“4+2+1”软件工程校企深度融合的人才培养新体系。“4+2+1”全过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体系以“高认知、工程型、创新型”的国际化软件工程精英人才培养为目标,构建并实践了多模式校企融合、实践工场和多元化师资队伍构成的体系。提升了高校实践教学资源和能力,建立了校企融合在课堂和实践教学、联合实验室、项目实践和成果孵化等方面的运行机制,实现了校、企和学生三赢。

在探索实践过程中,校企深度融合共建教学资源在全过程人才培养中充分发挥作用。校企共建课程6门,教材6部(国家规划教材1部,部级1部),与腾讯等13家国际化企业实施实训和毕设。如SAP公司共建 “数据库前沿技术”课程、微软共建“基于Windows8的新一代应用开发”课程;理光提供企业创新项目;腾讯等13家名企共建校内外实践基地,1150余名同学受益。体现共赢的工程实践成果逐步显现。如学校教师、企业专家和学生共同开发的3项创新项目 “日语随身记移动应用”等,成果已转移到企业转化。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高。如学生在法国无人机大赛上获特别奖,是中国高校首次。近五年来,共获国际数模竞赛特等奖等国际奖38人次,国家奖84人次,每年100余名学生实质性参与教师科研项目。改革成效得到用人单位高度认可。如一届13名进入腾讯“校外工场”做毕设学生全部签约腾讯。花旗在一届课程共建中直接签约10名学生。毕业生进入腾讯、阿里巴巴、百度等名企,近三年比例分别为36.5%、45.9%和50.6%。

探索实践的成果得到充分肯定,产生了带动和示范作用。国家外专局支持我院校企“大数据学院项目”、教育部在我院召开“中欧软件工业人才教育国际研讨会”,国家外专局在我院召开的“国家软件人才国际培训基地培养模式改革研讨会”上,武汉大学等13所高校系统交流了我院的改革经验。2010年以来,上海交大等10多所高校来院交流、借鉴改革成果。同时,学院坚持理论探索与改革实践相互促进,探索培养体系构建、质量监控、资源建设等改革,完成省级教改项目3项、省教学团队1个、教学类奖11项,在《中国高等教育》等最具权威性CSSCI期刊上发表论文8篇。2015年教改项目又获得了陕西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以往的成绩为软件与微电子学院的高质量软件人才培养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今后,我们会继续努力,深入思考,争取在软件工程学科建设方面书写更美好的篇章!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