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9月6日电(李思佳)8月23日到8月25日期间,研究生灵犀学术殿堂第72期报告会在西部机场酒店成功举办。此次报告会邀请了数名国内外著名学者,其中包括新加坡国立大学的陈本美教授、火箭工程大学的胡昌华教授、南洋理工大学的谢立华教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段海滨教授、中航工业一飞院的段卓毅总师、清华大学的游科友教授、上海大学的李韬教授、北京科技大学的贺威教授、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的程龙研究员。来自各大高校和研究所的老师和研究生等近200人参加了本次报告会。自动化学院胡劲文教授为本次报告会致欢迎词。
陈本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Navigation and Control of Drones in GPS-Denied Environments”。他首先展示了新加坡国立大学无人机系统发展概况,演示了在GPS忽视的混乱室内外环境中的自主导航,比如敌对建筑物、下水管道、辐射污染地区和森林内部;然后介绍了自己的研究主题,包括多传感器数据融合、3D实时同步定位与构图、未知环境中的动态三维路径规划等。最后和大家探讨了一些其他课题的研究,如非传统飞机、多无人机协同控制和一些正在进行的研究项目。

谢立华教授的报告题目是“Cooperative Localization and Control of Micro UAVs in GPS Denied Environments”。他首先论断了自主微型飞行器的广阔应用前景,然后讨论了基于GPS的定位技术受微型飞行器环境的影响,最后和大家探讨了分布式协调控制和优化群系统方面最新发展与进步。

胡昌华教授做了“A Survey on Life prediction of Equipment”的报告。他首先对一些持久耐用的设备在终端用户手中的状态进行分析,并且还阐述了可用性、可靠性和超效率是设计这些设备的最终目标。然后他还分析了一些先进设备的优点和不足以及一些改进的方法。在本次报告中,胡教授同时也介绍了一些使用最先进的故障排除和寿命预测经济技术和方法。

段海斌教授带来一场题为“Fully Autonomous Flying: From Collective Motion in Bird Flocks to Unmanned Aerial Vehicle Autonomous Swarms”的报告。他首先综合任务环境和单个无人机的局限性分析了形成无人机自主群的必要性,并提出了无人机自主群所需要达到的能力要求。这次报告,主要探讨了鸟群集体和无人机的自主群的关系,并利用他们之间的映射关系为无人机自主群提供一种新的、可行的方法,而且在最近的生物无人机进展中也被重视。

段卓毅总师的报告题目为“High Altitude Long Endurance Solar Powered UAV”。首先报告人介绍了太阳能驱动无人机的发展背景,并表示在之前的40年并未取得实质性的进展。太阳能无人机在理论展示的情况下,在个人通讯和军方监视巡逻有广泛的使用价值。讲述了在太阳能技术下的无人机的重要发展趋势。之后,报告人介绍了最近的工作中取得的关于高纬度长续航的太阳能无人机的实验进展。并从太阳能电池、飞机材料及结构、设计进程、和空气动力分析。在最后和大家进一步探讨了技术细节面临的问题以及未来太阳能无人机的发展。

程龙研究员的报告题目是“Recurrent neural networks for convex optimization problems with applications in robotics”。在本报告中提出了一种递归神经网络模型,该模型能够求解在非光滑凸不等式约束条件下的非光滑凸优化问题,从理论上分析了这种递归神经网络的可行性和稳定性,最后证明了双机器人协调控制和多机器人系统最优编队这两个问题均可被转换为相应的优化问题由递归神经网络成功解决。

李韬教授的报告题目是“Stochastic Consensus Algorithms and Consentability of Dynamic networks”。他首先介绍了影响合作动态网络的稳定性和性能的重要因素,然后论证了随机逼近型算法在算法增益上的一些必要条件和充分条件,最后提出了几个基于共识性增益定理的增益控制方法,提高了收敛速度且减少了稳态误差。

贺威教授的报告题目是“Dynamics and Vibration Control of Flexible Systems“。它首先介绍了柔性结构在航空领域的应用优势,随后贺威教授阐述了柔性结构可能带来的危害,接着针对柔性结构的动态模型介绍了若干种振颤抑制的控制方法,最后,现场的听众就柔性结构的振颤抑制问题提出了自己的问题和见解。

游科友教授的报告题目是“Minimum Feedback Information for Networked Control and Estimation“。他首先介绍了线性系统反馈网络中的基本的瓶颈,随后描述了可以利于稳定的最小位速率,利于观测的最小丢包率和网络拓扑结构,最后他提出了网络控制系统的许多可能性和不可能性。在提问环节,现场的听众就网络控制系统方面提出了自己的疑问。

本期研究生灵犀学术殿堂报告会为期两天半,现场学术气氛浓厚,互动活跃,每位讲者在报告后与提问嘉宾进行了热烈的讨论。与会师生普遍反映在本次学术活动中受益匪浅,使他们对当前无人系统研究的前沿热点及应用都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认识。
通过聆听专家教授的学术报告与讲座,既开阔了大家的视野,也深切感受到了来自学术前沿的新思想,在这里,再次感谢各位专家的精彩报告!

(审稿:潘泉 编辑:付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