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7月27日电(张静 黎思利 陈章 张振冲)从北方的繁华都市到南方的淳朴小城,从烈日炎炎的长安古都,到雨润稻田的大苗山,迢迢千里的距离,殷殷盼望的神情。地理因素造成的差异与分化阻止不了工大学子与大苗山儿女因文化与情怀而结缘,凭初心与奉献会友。7月5日到13日,西北工业大学电子信息学院“融水苗山情,文化遗产行”社会实践队从古都西安出发,走进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千里跋涉,上山下乡,以了解、学习当地少数民族文化为宗旨,将保护、传承、发扬优秀少数民族文化并助力当地精准扶贫工作作为最终目标,在融水县城及周边山区村落持续开展一系列的调研活动。
深入江竹农户,探究民族文化
在绿茵葱郁的元宝山谷中,人头攒动,山谷间的空地上被栅栏圈出一片斗马场,场中两匹骏马嘶吼啃噬,为追求伴侣展开激烈的角逐。强壮有力的马蹄踏下,激起一片片尘土和欢呼叫好声。斗马场外还有几十匹马备战,声声嘶鸣,随时待命。

“村里一直都有斗马,近几年为了发展旅游就办的越来越大了。你们晚来了一天,若是昨天过来,还能看到闹鱼。”潘秀峰颇具自豪的向实践队员介绍道。
潘秀峰是安太乡江竹村的村支书。江竹村分为三个屯,和大东江屯大部分的家庭一样,他的家庭民族构成多样,他的母亲是侗族,妻子是苗族,他本人和他的儿子都是壮族。潘支书向实践队员解释道,安泰乡江竹村主要分布着壮族、苗族、侗族、瑶族四个民族。与其他三个世代居住此地的民族不同,这里的壮族是四百年前从中原地区逃难至此的汉族人逐步演化而来的,村中90%的住户为潘姓。由于本民族内部血缘关系很近,为避免近亲通婚,本地壮族基本上通过和苗族、侗族等其他民族通婚来繁衍生息。居住在江竹村的壮族人也因此融合了许多苗族、侗族传统文化,在服饰、语言、节日风俗等方面都一定程度上受到其他民族的影响。然而在融水,各民族风俗和谐融合,孕育出独特的大苗山文化。

“现在村里过节都不怎么分民族了,基本上所有节日都是大家一起过,就是图个热闹嘛。前两天苗族屯里过节,也请我们过去,冬天我们过年的时候,也会请他们一起吃年夜饭。”潘秀峰的妻子这样告诉队员们。
实践队驻村实地调研期间恰逢苗族的新禾节。每年的六月初六,夏季雨水充沛,正是水稻长势最旺的时候,农闲时节的苗人为了庆贺禾苗初而发起新禾节。按照传统,新禾节时会有“芦笙舞”、“闹鱼”、“斗马”、“对歌”、“百家宴”等习俗。节日期间各个村屯活动的时间安排各异,同一时间在不同村子里会进行不同的项目。“三月三”、“五月五”、“六月六”、“七月十四”等节日串在一起,大小节日几乎遍布全年,也给融水带来了“百节之乡”的美誉。
“芦笙斗马”是广西融水的另一特色文化,每逢重大节庆必有芦笙表演,当地为了保护这一民族特色文化,县政府每年都会在县体育场举办芦笙表演比赛,各区县选派精兵良将组队参与角逐。实践队员跟随江竹村团支书潘祥福学习芦笙吹奏基本方法,芦笙小乐队初见雏形。

除了传统节日风俗,苗绣更是大苗山独一无二的文化载体。潘佳丽是江竹村走出去的为数不多的大学生党员,从她身上可以感受到大苗山儿女的坚韧不拔和踏实进取,如今大四毕业即将作为西部计划志愿者被派往三江县从事基层工作。她的母亲潘连英是苗绣高手,也是村里仅存的苗绣制作人,苗绣制作工序繁琐,一幅挑秀作品要花费近4个月的农闲时间。实践队走访时目睹了织布机工作和挑秀制作过程,潘连英的作品色泽亮丽,图案工整,每年都会在村里“打同年”时派上用场。实践表明,苗绣技艺需要长年累月不断练习方能掌握,队员们通过学习来传承民族文化精髓。
实践队一度因为广西东北部的持续暴雨天气滞留村中,河道水位迅速攀升,道路滑坡情况严重,仅70公里山路出现8处滑坡。滞留期间,实践队员为大东江屯的茶叶种植农户潘永辉开通售茶微信公众号,为农户潘世成开通电商网店平台,手把手教会他们后期维护运营的方法,并建立持续帮扶联系;为当地学生辅导暑假作业,教小学生打篮球,维修村民家中的受损小家电等。实践队员的付出也得到了村民们得认可,潘永辉家的小朋友自愿加入实践队行列,也正是因为有这位“小向导”随行,在江竹村的调研变得更加顺利和有趣。实践队收集、录制了大量当地各民族民俗文化的影像资料。

此外,实践队于暴雨初歇时操纵无人机拍下江竹美景,赠送给江竹村第一书记史建强,为江竹村的信息化建设贡献力量。
实地参观体验,保护传承发扬
实践队员参观融水县博物馆和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后,对这个多民族的聚居地的文化保护、传承及发扬产生更加浓厚的兴趣。博物馆为队员们展现了一个全面的融水,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让队员们看到了少数民族文化未来的希望。通过举办青少年织布班、刺绣班、芦笙表演班等,以兴趣为导向,引导更多本地年轻人热爱并继承本民族的文化。

所谓保护、传承和发扬不是单纯的照搬照抄,而是顺应当下发展形势的文化普及,利用现代科技为瑰丽的传统少数民族文化插上翅膀,飞出融水。

在后续的实践过程中,结合社会实践队在融水县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挂牌的良好契机,充分发挥电子信息学院专业优势,利用“互联网+”手段进行线上宣传,将融水的优秀文化成功输出,克服文化传播过程中的物理距离因素。在进一步扩大影响力的同时,落户大学校园建立少数民族文化传承工作室,搭建交流平台让更多的大学生加入传承和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队伍中来,同时工作室将对接当地有关部门,帮助贫困山区的农户拓宽产品销售渠道,举文化之力,助力精准扶贫。

尾声
通过本次赴广西融水的社会实践调研,实践队员真正做到了受教育、长才干、做贡献,实践队员圆满完成预定实践任务。实践的行程终会结束,但是实践队员们的热忱不会消失。作为学习、传承、发扬少数民族文化的当代大学生,实践队员不会忘记这八天里面他们在异乡的湿热空气中挥洒的汗水,不会忘记他们在风雨和彩虹中的一往无前,每一名队员都将砥砺前行,为少数民族文化的保护、传承和发扬贡献出自己最大的一份力量,以文化为依托,以文化产品为载体,拓宽思路,助力精准扶贫。
文化传承,精准扶贫,我们在路上!
审稿:马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