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4月3日电(王长武 李贺)2018年4月1日,西北工业大学大型毕业活动“工大印记”圆满结束。本次活动由西北工业大学党委研究生工作部主办,动力与能源学院承办,力学与土木建筑学院、电子信息学院、人文与经法学院、外国语学院协办,规模宏大。
活动主要向毕业生征集在校期间有意义、有故事的纪念物品,并进行展出。在毕业的最后时刻,给同学们一个展示自己、表白母校的平台。活动自开展以来,受到学校、各学院及其毕业生的广泛关注。
3月5日,宣传推文“毕业季丨国家有宝藏,一眼望千年;工大存印记,盛邀诸君言!”一经推出,获得了全校师生的广大关注,阅读量更是3600+,同学们积极留言,参加热情高涨。3月16日,活动完成毕业展品收集,经过活动方的精心筛选,有25组印记故事进入最终投票环节,3月28日,完成“最暖心工大印记”评比活动。至3月底,共收集“印记”及故事近百件。活动方将所收集物品以及毕业生故事陈列在动力与能源学院楼一楼大厅中,每一样物品是一段不一样的人生,同学们途径此处,多会驻足欣赏。

本次展出分为“凤翱翔”与“南山忆”两部分,“凤翱翔”部分展出各个学院为毕业生精心准备的礼物及其背后故事,寓意工大学子即将展翅翱翔。“南山忆”部分展出各位毕业生捐赠的“宝藏”,为在工大生活的回忆。
凤翱翔部分共收集航天学院、力土学院、动能学院、电子信息学院、计算机学院、理学院、软件与微电学院等多个学院的毕业礼物,饱含工大对学子们的祝福与期望。

西北工业大学航天学院寄情于物,将“公诚勇毅”的校训与“航天精神”相结合,推出“天之爱”系列毕业戒指,希望通过毕业生戒指,提醒即将踏上新征程的每一位学子,时刻谨记自己是一“戒”书生,即便在新的领域中也要勿忘初心。
航天学院-航天戒

有这么一群人,他们是不拿手术刀的医生,治的是飞机的心脏病;他们中有工程师,测试员,生产骨干,身份不同,目标却只有一个:为中国航空发动机的崛起而献身——他们是中国航发人。西北工业大学动力与能源学院是中国航发人的摇篮之一,近80年的发展历史中,动能学院培养了一代代航发领域骨干人才,而如今又有一届英才即将投身航发领域任重道远的事业中,共和国的航空强国梦终将在这一代又一代的传承中成为现实。
动力与能源学院-相框
“南山忆”部分展出各位毕业生捐赠的“宝藏”,为在工大生活的回忆。

研究生的两年半很丰富,担任过15207-4班的班长,担任过动能学院的研究生会主席和兼职辅导员。主持过大型活动,给院士和校长做过汇报,为学院做过好几次答辩,策划过好几个活动,效果都还不错,其中就有工大印记。不过好奇怪,以前这个活动是面向毕业生的,今年居然开始面向我自己了!
因为我即将要离开自己生活了七年半的地方,离开这个我尽情倾洒激情和斗志的地方,离开我朝九晚十工作的教研室和几个傻X一样却让我舍不得的好兄弟。从此我们天各一方,从此我们酸苦自尝,从此我们再见也不知何年何月。
有了这个证明,再也没有提前半小时就跑到校车点等车,再也不用担心坐不下不但浪费了等待的时间还得冒着丢钱包的风险挤公交。这个证也就被收藏在钱包里一直没有拿出来过。辅导员这个工作让我印象最为深刻,这个乘车证本来是想自己保留的,因为对我而言,意义真的特别重,做辅导员的时候认识了我的女友,来回开会我们都会选择校车上最舒服的位置,靠着彼此眯一会儿,离开了西工大,离开了那么多熟悉的人和事,我却带走了最珍贵的一样,就是她~
捐赠人:2018届毕业生曲政龙

本科来到西工大,我便买了这个搪瓷缸,从本科到硕士,它一直陪伴了我七年,也见证了我这一个稚嫩的少年的成长。买它的原因很简单,第一个是搪瓷缸凉的快,第二个是清洗方便,第三个则是因为它的图案了。
它的肚子里装过很多种味道,酸的甜的苦的,我也一样。多少个考试的夜晚,有它陪着我一起复习,多少个夜晚我们同饮一杯红牛继续战斗,多少个夜晚我们一起守着电脑赶报告,不知不觉我们已经成了共同奋战七年的战友。
我的战友,我将要远走,去远方战斗,我们的家就请你来守候。
捐赠人:2018届毕业生常心悦

无声的告别。15年炎夏,参加完学校毕业典礼后,第二天拿到了本科双证,回宿舍简单收拾下行李,和室友说了声:走了。然后头也没回,一个人静悄悄离开了本科学校,坐在车上突然意识到:我毕业了啊!瞬间泪流满面,旁边的小朋友递了纸巾,我想,也许,他是懂我的。我将去的是一座完全陌生的城市。
人无再少年。每一个航空人都有一个总师梦,迈进西工大,我想我的航空梦就要开始了,想象着自己为国家型号机设计、绘图、计算的场景。尽管本科时是校航模队队长,但来到西工大才发现,这才是真正搞飞机的地方,感觉自己的梦想很快就会实现。课题组参加中航工业杯国际无人机大奖赛(UAVGP),要到北川县进行一个多月的试飞。初到北川时的确被周围的美景震撼到了,然而不止是美景,还有每晚工作阴晴随机到心悸的南方的夏。
初到西工大的生活,突然变得成熟,不再任性伤感,也是我航空梦的开始。即将毕业时,才发现那段记忆“ever youngful, ever weeping”,感谢当初西工大给了我充实而深刻的开始,感谢UAVGP给了我一段刻骨铭心的经历。
捐赠人:2018届毕业生杜聪

2011年的夏末,懵懂的我独自拖着行李箱迈入了西工大的校园,七年的光阴转瞬即逝。匆匆流过的时光里有苦恼、有迷茫,但更多的是成长。成长教会我,人活着就是为了寻找快乐。
研究生三点一线的生活看似是枯燥乏味的。每天淹没在科研的烦恼中,时不时还要承受生活给的几个耳光。烦恼在堆积,可生活还要继续。科研之余,我从柜子深处拿出了本科朋友送的尤克里里,悠扬的琴声带走了烦恼,并一遍遍的提醒我,生活处处是美好。
在即将离开校园之际,我想把这尤克里里留在工大,把带给我快乐琴声留在工大,希望它也能提醒大家,生活充满美好~
捐赠人:2018届毕业生齐琛

这本书夹子里面装订着我研究生三年来在翱翔活动中心和翱翔体育馆看过的各类演出的门票及部分节目单,其中包含各类演出门票17张,节目单6份。现在回头看看这些略微泛黄的门票,那些精彩的演出依然历历在目。
犹记得,京剧《雷雨》跌宕起伏的剧情;昆曲《牡丹亭》感人至深的生离死别;金麦克主持人大赛选手们强大的气场;《香江明月》独具韵味的天籁之声;《波罗的海四重奏》的异域风情;牛津学霸精湛的篮球技术......
2018届的我们马上就要离开母校了,希望学校能继续给同学们提供丰富多彩的演出,让大家能够放松身心,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投入科研和学习。
捐赠人:2018届毕业生闫安

光阴似箭,转眼我的研究生生涯即将结束。回首两年多的科研历程,往事历历在目。
这是一把实验室里用于喷涂液晶和黑漆的喷笔,从踏入实验室起到完成实验,它陪伴我度过了半年多的科研生活。记得最开始选择喷笔时,商店里有许多不同的喷笔类型,经过仔细考虑选中了这一款,事实证明它在后续喷涂过程中并没有让我们失望。经过近百次黑漆与液晶的侵染,它依然完好无损地发挥着功效。喷笔不但是我科研实验的见证,更是我的工大印记!
捐赠人:2018届毕业生姜茹
毕业生留下的物品还有很多很多,这些在他们心中有着特殊地位的物件,充盈着他们对人生的感悟和对工大的热爱,承载着他们的各自故事和对未来的期待。学院将这些物品收集起来、展示出来,在引导尚处学习阶段的学生珍惜当下、放眼未来的同时,也使毕业生意识到,韶光虽易逝,只要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工大印记”活动已举办三届,收到毕业生一致好评,我们将这个以学生为主体的活动规模扩展到全校,影响扩展到全国,并一直延续下去。这一切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在学校与学子的认可下,“工大印记”会一直努力,会将校风校训、三航文化、工大传承进一步发扬光大。
(审稿:姚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