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8月30日电(张生 牛犇)炎炎夏日,适逢暑假,选择宅在家里吹空调吃西瓜,悠闲自在。但是有这样一群西工大学子,他们放弃了惬意日子,顶着酷暑,选择来到国家级贫困县——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开展以精准扶贫为主题的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让这个有意思的暑假变得更有意义。他们是:“拾心筑梦”赴广西融水社会实践调研队。
2018年6月,按照共青团西北工业大学委员会统筹安排,计算机学院团委在全校范围内招募学生,组建成立了“拾心筑梦”赴广西融水社会实践调研队,该实践队由计算机学院党委副书记董昊带队。此次实践活动,他们将怀揣“爱心、热心、诚心”走入广西融水苗族自治县,“耐心、细心、专心”地开展实践调研研究,用心寻找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关心当地留守儿童教育成长情况,精心制定帮扶方案,以恒心持续开展志愿服务。
7月13日-20日,他们踏上了这场暖心旅程。

广西壮族自治区融水苗族自治县(以下简称融水)隶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位于自治区北部、云贵高原苗岭山地向东延伸部分。总面积4638.2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85.48%,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说。2015年统计人口55.15万人,其中苗、瑶、侗、壮族等少数民族人口占半数以上。由于交通和地理等条件的限制,导致其经济发展尤为落后。融水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按照党中央和国务院关于脱贫攻坚工作的安排,西工大在“十三五”期间定点帮扶广西融水县。

实地走访,拉近与融水距离
肖玉兰的奶奶亲切地拉着实践队队员张晗的手,对大家说了一些队员们听不懂的话,肖玉兰说那是融水方言,意思是“欢迎你们”。
肖玉兰,融水人,计算机学院2017级本科生,是融水中学考入西北工业大学的第1个学生。此次实践活动,肖玉兰也是实践队的一员。她用实践行动,为西工大扶贫事业添砖加瓦,为家乡脱贫攻坚潜心助力。
由于天气原因,实践队历经两天奔波,跨越1500余公里,终于在15日下午抵达融水。当天晚上,实践队队员们不惧旅途劳累,分三组到融水县城进行调研访谈。通过走访临街商铺、旅店、街边商贩、社区电力所等,对融水县城情况有了初步了解。16日,队员们来到融水县博物馆和图书馆进行参观调研,了解居民们的生活状况。



“老爷爷,您到图书馆都看些什么呢?多久来一次呢?”实践队队员蓝泳清向一位正在阅读报纸的老爷爷问道,“哦,我啊,孩子去上学了,我在家也没什么事做,就来这里看看报,一周来一两次吧。”老爷爷答道,“这里的报纸更新不是很快,大约一周更新一次吧,我看完了也就不来了。”
队员们发现图书馆面积虽然不大,藏书也不算多,却基本涵盖各大领域。来馆读书的主要是中小学生,也有少部分老人在馆里阅读报纸。通过与图书馆的负责人员交谈了解到,馆内藏书大部分来自政府采购,也有少部分由外地高校捐赠,图书每年都会有更新但是更新数量不多。通过访谈了解到,来馆的学生主要在馆内自习,完成暑假作业;也有少部分学生来馆阅读小说。来馆读报的老年人多为空巢老人。县内成绩较好、家境宽裕的学生会选择到柳州等地接受初高中教育。此外,暑期图书馆内设有书法免费培训班,由返乡大学生义务教授当地中小学生学习书法。
通过三组的走访调研情况,实践队对融水的状况有了更加详细的了解,对于制约当地经济发展的因素以及存在的问题有了初步的认识,随后实践行动的展开也更加具有针对性。
下乡:深入基层,用双脚了解融水
17日,实践队由融水县出发,兵分两路,分别前往白云乡公和村公和屯、大浪镇麻石村大坳屯,下乡进行实地考察,深入调研。
乡下风景优美、景色宜人、民风淳朴,与热闹嘈杂的城市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当地的乡领导和村领导热情接待了我们,并向我们详细地介绍村子的情况。
村领导向我们介绍到:“公和村位于白云乡东北部,共有13个屯。公和屯目前有547户人家,共2382人,以苗族为主,有少量的汉族或者侗族(她们都是嫁进公和屯的)。2015年,登记在册的公和屯精准扶贫贫困户有135户,共676人;经过两年的努力,截至2018年初2017年末,贫困户减少到111户,共464人。当地主要经济来源是种植沙木和毛竹的收入,辅以种植水稻、养鸡和禾花鱼等。当地的一本上线率特别低,大多数集中在二本;当地有大学生返乡的情况,但返乡大学生也都是在县城工作,基本上是考取公务员或者从事教师职业。”





“很多学校都已经撤并至乡里甚至到县里。小学原先有5个点现在已经都撤了。现在乡里面只有一个中心学校,除了特别偏远的村都撤了。很多人都会在县里面读书,也就会有监护人去县里面陪读。”一名村干部向我们说到。
这种做法虽然在某种程度上弥补了教育资源少的缺陷,集中教育资源使学生受到更加良好的教育,但同时也增加了部分家庭的经济负担,大部分学生家庭的父母都外出打工,到县里读书的孩子就需要爷爷奶奶陪读照顾,与此同时就带来了一些问题。
致富:走访电商平台,探寻“走出去”之路
16日上午,实践队来到融水悦创农业有限公司进行走访交流。公司的董事长潘龙亲自接待了实践队,并向队员们详细介绍了公司的基本情况:融水县悦创农业有限公司是2017年融水县政府重点招商引资企业,主营中药材种植、收购、加工、研发、销售,农业观光、农产品收购、加工、销售,国际贸易、网络销售等业务,并详细介绍了公司目前规划建造的桂北地区最大中药材仓储物流中心和古选屯苗族印象体验地。

潘董事长希望实践队的同学们可以利用专业知识,在苗族风情VR体验和精准种植解决方案等方面,为公司提供一些帮助。
18日上午,实践队来到了融水县的菜鸟网络电商平台,经过负责人的讲解、互动答疑、参观展厅等环节,我们大概了解到当地电商的现状、优缺点以及发展的瓶颈等。


实践队了解到,当地各农村都设有收购点,物流每天从融水县的七八十个村子里流动收购,收购的都是当地的特产,销售产品众多,比如禾花鲤、糯米柚、土鸡蛋、杉木、茶叶、牛腊巴等。产品的包装都是由村里的合作社进行包装,主要缺点是虽然种类多但是产量少。这些产品都是通过微信平台、淘宝平台做销售,80%都是由线下交易,分发给分销商去卖。
当地有许多大学生毕业后创业以销售融水本地特色农产品为思路,分别于微信小程序、公众号、线下、分级等方式进行销售,很多都取得了很不错的成绩。这些对于小程序后台处理的需求比较大,需要公众平台和销售平台、对接平台相互协作,希望可以得到我们的帮助。
我们大学生具有较高的专业素养,可以在平台制作与维护,网页运营等方面提供帮助,开展校企合作,这样一方面可以解决当地电商平台在运行时遇到的技术问题,援助他们;另一方面也可以给有能力的同学提供一个锻炼的契机,提升个人能力,可谓是“双赢”。
孩子们是未来,是希望所在
“姐姐、姐姐!这个要怎么拼呢?”“哥哥、哥哥!快帮我按着这个,这个让我来!”孩子们脸上的充满着渴望和好奇的表情,跃跃欲试、兴奋不已的样子令人动容。
7月19日,实践队协助学校工程训练中心的老师在融水青少年科学训练中心给当地的小朋友们带来了一场航空科普知识小讲堂。在那里,实践队首先给孩子们普及了飞行器的科普知识。

之后老师对小朋友们进行分组,在实践队队员们的带领下开始进行飞机航模的制作,有机翼组,机身组,蒙皮组等。每一个小朋友都亲手参与到航模的制作中,并且取得了不小的结果。“真棒!做的真好!”实践队队员们毫不吝啬地对孩子们夸奖道。



快乐的时光总是过得飞快,一天的相处很快就来到了分别的时刻,“姐姐、姐姐!你明天还会来吗?”一个小女孩不舍地拉着大姐姐的手。“嗯嗯!我明天还会来的!”大姐姐答道。大家也很是不舍,向孩子们挥手再见。
转眼间,为期7天的社会实践就结束了,一切还仿佛发生在昨日,在此期间,实践队用双脚一步一步,通过访谈、下乡、访问当地相关公司、举办航空科普知识小讲堂等等,去感受、去了解融水。我们感受到融水这个地方质朴的民风民俗,每一个人都在努力奋斗着,制约当地发展的主要因素是交通问题,未能形成产业化经济链,一旦打开“走出去”的大门,结合融水自身浓郁的特色,一定可以“致富”,我们也将尽我们的最大努力去援助融水。
队员们的心得体会
阳玉洁:通过为期一个星期的融水扶贫调研,我感受最深的是一个好的提前规划和每日的分享总结对于事情的进度和结果非常重要。只有做好提前的准备才能把时间充分地利用起来并且有所收获,除此之外每个人的认真配合以及分工的明确也是行之有效的关键之一。实践的这一段时间对于我来说意义非凡,不仅收获了一份在彼此磨合、体谅之中建立的真挚友谊;而且第一次深入实地地了解一个地区的经济教育等情况增长了我的见识,也锻炼了我的沟通协作能力。总之,我很高兴也很荣幸能够参与此次的社会实践。
覃建修:此次融水社会实践,我们通过访谈、下乡、访问当地公司,充分了解了当地的经济状况,了解当地居民的生活水平。我们还参观了当地的图书馆与博物馆,博物馆近代历史记录很丰富,图书馆除了看书的学生外还有很多来写作业的学生,那里有良好的学习氛围,这也为将来的发展提供潜在的人才储备。
蓝泳清:“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这次短暂而又充实的实践,将对我走向社会起到一个桥梁作用、过渡作用,将是我人生的一段重要的经历、一个重要步骤。
在接下来的日子中,“拾心筑梦”赴广西融水社会实践调研队将发扬“公诚勇毅”的校训与“三实一新”的校风精神,更加努力地为了融水地区的教育以及经济发展做出贡献,采取科学而又有效的方法进行精准扶贫,帮助当地打好脱贫攻坚战!
(审稿:董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