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6月26电(李军时)6月23日下午,中国自然辩证研究会副理事长、《自然辩证法研究》执行主编、中国科学院大学尚智丛教授来院作了题为了《明末清初的中西科学文化交流及启示》的学术报告。报告在友谊校区行政楼A座129会议室举行,学院部分教师与博士生参与报告并与尚智丛进行了交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系主任张云龙教授主持了报告。

尚智丛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时期的科学与哲学、当代科学与政治的互动。此次报告,尚智丛以汉唐到鸦片战争期间的中外文化交流为铺垫,以明末清初天主教文化东传时中国的社会大变革为背景,并以1582年利玛窦来华为转折,认为“格物穷理之学”是中西方科学文化交流的产物,也是中国科学发展进程中独特的历史形态,它为近代科学进入中国做了必要的准备,在中国科学发展史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尚智丛最后总结认为,16-17世纪以来的中西科学文化交流给我们带来这样的启示:社会大变革需要学术先行,学术研究要在借鉴各民族优秀文明成果的基础上,直面社会重大问题,遵循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方法论。
本次报告融科学于历史,置中国于世界,既兴味盎然,又富于哲思,大家普遍感到报告对跨文化交流研究、科技哲学研究等具有很大的启发,并就相关问题与尚智丛进行了热烈而深入地探讨。蒲瑶教授在点评时认为,尚智丛的“明末清初的科学文化交流及其启示”,从中外历史上的文化交流开始,探讨了利玛窦传教的目的,过程,方法及结果;促进了明末格物致知学问的发展;比较了东西方科技兴起及目的;最后结合中国实际,从学术先行,交流促进变革,直面社会问题,借鉴各国优秀文化等方面阐述了科学文化交流给我们带来的启示。文化交流就其本来意义而言,应该是双向的,但从明末清初、甚至更早时期的中西科学文化交流而言,大多时候体现的是外来文化的输入,这种现象也值得我们深入思考,期待尚智丛能够在百忙之中拨冗能就这个问题的下篇再作一次报告。
报告会上,尚智丛还介绍了《自然辩证法研究》的办刊情况,欢迎大家提供高质量的稿件。
报告人简介:
尚智丛,哲学博士,中国科学院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副理事长、秘书长,《自然辩证法研究》执行主编,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七届委员会委员,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自然辩证法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
从事科学史、科学哲学和科学社会学教学和研究工作30余年,主要研究方向是:明清时期的科学与哲学、当代科学与政治的互动。代表著作有《 明末清初(1582-1687)的格物穷理之学——中国科学发展的前近代形态》(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科学社会学——方法与理论基础》(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年1月)和《基础研究与国家目标——以北京正负电子对撞机为例的分析》(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2015年1月)等。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科学技术部国际合作项目、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等省部级项目多项;2003-2004年,任“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2006-2020)”战略研究专家,获得突出贡献奖励。获得2008年中国科学院教学成果一等奖、2012年中国科学院朱李月华优秀教师奖、2016年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奖励。
(审稿:吴闻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