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部门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部门动态 >> 正文
走上那巍巍的黄土高原——西北工业大学摄影学会赴绥德、米脂采风侧记
发布时间:2020-11-02 17:04:35 点击数: 来源:工会

西工大新闻网11月2日电秦雪威)去陕北采风,是摄影学会成立18年来久久的一个念头,而这个梦想终于在不平凡的2020年得以实现。在学校工会的支持下,十月下旬,我校摄影学会精心组队长驱千里,欣然踏上了前往陕北之途。

深秋的陕北秋高气爽,阳光下的千丘万壑层林尽染,充满了勃勃生机。经过9个多小时的长途跋涉,我们于夜晚10点多抵达绥德县城。晚饭后,我们观赏城市夜景。夜晚的绥德县城灯火灿烂,灯带勾勒出古城墙的轮廓。著名的“千狮桥”在灯光的照耀下静静地横卧在无定河上。此桥300多米长,桥柱上雕有1008只神态各异的石狮,“千狮桥”成为绥德县一个史诗级的地标性建筑。

翌日清晨,我们简单早餐后开始活动。刚要上车,不远处传来喧天的锣鼓唢呐声,一支迎亲队伍走来:金黄色的礼炮车开道,乐队吹奏着欢快的曲子,一群身着彩衣的妇女扭着陕北秧歌簇拥着大汉们抬着火红的大花轿,人们迈着欢快的脚步,脸上洋溢着喜悦的表情。面对这传统和现代融合的迎亲仪式,摄友们纷纷前往抢拍镜头,而迎亲队似乎非常配合我们的拍摄,扭得更欢,笑得更甜。

绥德在历史上是边陲重镇,曾留下许多悲壮的故事。著名的疏属山,虽方圆不足五里,高不过百米,却包含着中华民族的深厚历史,蕴含着陕北文化的源流。这里埋有“天下第一皇子”——秦始皇的长子扶苏,秦朝大将蒙恬。他们二人奉命戌边修长城,因为残酷的政治斗争而被赐死,他们的远大抱负和众多的将士们被永远深埋在了黄土之下,只是陕北并没有遗忘他们的历史,后人依旧虔诚地纪念着。扶苏墓前面那高大的扶苏雕像面朝着南方,仿佛他在深情地翘首远望故乡。在疏属山我们还参观了当年三五九旅的司令部旧址,进一步了解绥德地区当年革命斗争的历史。

绥德县城的石魂广场,汇聚了绥德民间石雕艺术的精华,这里有气势恢宏的石狮群。特别引人注目的是一对高19.5米的巨型石狮,威武雄壮,还有34尊6.6米的形态各异的石狮群。这些石狮的造型吸引了我们每一位摄影人,大家从不同角度取景,以求表达石狮的古朴雄壮之美。

中国历代的石牌楼一般都是三门四柱,而绥德明州石牌楼却是五门六柱,是中国最大的石结构牌楼。石牌楼恢宏气势,长36.9米,高16.9米,五门六柱十九楼,双面单式结构,上有楹联66幅,由1118块石料组装而成,总重量达400余吨,号称“天下第一楼”。牌楼上铭刻了虞姑、扶苏、蒙恬、李广、昭君、文姬、韩世忠、马汝骥等历史故事。广场上还有两只威风凛凛的巨型石狮雄视大地,给人以威武霸气。在这气势磅礴的石牌楼下,采风队的全体成员在此合影留念。

在广袤的黄土高原上,陕北最有地方传统民居特色的要数窑洞了。在无定河东岸的大山皱褶里隐藏着陕北大户民宅——党氏庄园。这也是我们此次采风活动中锁定的目标之一。为了寻找它,我们采风队一路上费了很大的周折才找到。当我们第一眼看到这个庄园时,无不为此感叹,不相信这贫瘠荒芜、人迹罕到的山沟里竟然会有如此雄伟的窑洞庄园。这些窑洞建筑在山坡上鳞次栉比,错落有致,整个庄园功能完整,规模巨大,雄浑厚重,气势壮观,装饰精微,构思巧妙。在此,摄友们不顾疲劳地爬坡穿巷,从不同的角度构图拍摄庄园的造型之美。如今庄园还在修复之中,我们与党氏后人交谈,了解他们祖先当年创业情况。在浩如烟海的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中,党氏庄园被人们称为“陕北印象”。正是它的建筑艺术和美学价值,如今它已经成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只是当年的庄园早已繁华散尽,党氏后人也过着陕北普通农民的平淡生活。

郭家沟村,因电视剧《平凡的世界》、《兰花花》等影视剧在此取景而声名远扬。这个窑洞村落传承了典型的陕北窑洞建筑风格,一孔孔窑洞依山而建,层层叠叠,规模庞大,它已经列入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和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名单。走进农家小院,窗棂、石碾、石桌、炉灶、鸡窝等生活资料无不讲述着陕北农民的平凡生活。村里大部分窑洞已经废弃荒芜、杂草灌木丛生,时光流转,窑洞将成为过去,陪伴它们的只有当年主人栽下的老枣树、老杨树和无垠的蒿草。

在采风过程中,我们遇见了一位六十岁左右的放羊倌正赶着一群羊迎面而来,羊倌看到我们正在拍摄他放羊的情景时,忍不住自告奋勇地要为我们唱支信天游。那悠扬高亢的曲调,粗犷奔放,充满了原始的野性,这是一首表达青年男女追求爱情的民歌,歌声回响在山野乡村,我们为牧羊人的歌声所陶醉。

告别了绥德来到米脂,我们进入了李自成行宫进行参观和拍摄。行宫是一组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具有很高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我们在讲解员的引领下参观了李自成行宫纪念馆和米脂妇女革命史迹展。纵观这位农民革命领袖短暂的一生,他既是一位历史的英雄,又是一面历史的明镜。因骄傲而失败,因腐败而亡国,大顺政权的覆灭对于今天的社会仍有深刻的警示意义。

杨家沟革命旧址位于米脂县城东二十公里的杨家沟扶风寨,这是一个红色革命圣地和历史文化名村结合的地方,这是我们在陕北采风的最后一站。1947年11月22日毛泽东、周恩来、任弼时等率中共中央机关、中国人民解放军总部转战陕北,在此居住4个多月,领导指挥了西北和全国的解放战争,并在此召开了著名的“十二月会议”,《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报告就是在此形成。1948年3月21日,中共中央离开杨家沟,东渡黄河前往河北西柏坡。因此杨家沟是转战陕北取得辉煌胜利的标志点,也是中国革命走出陕北,走向全国胜利的出发点。杨家沟村曾经是陕北最大的马氏地主庄园群,其中的扶风寨将西方建筑风格和陕北窑洞文化巧妙融汇,堪称中华民族窑洞建筑之瑰宝。毛主席当年看到马氏庄园后有感而发,“杨家沟有房,果然名不虚传。”后来马氏家族将这样一座耗资巨大、耗时漫长的私人庄园无偿献给了中国共产党。

陕北之行时间虽短,但所见所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们对陕北历史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黄土高原文化孕育了陕北人民伟大的创造精神和顽强豪放的生命力,其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脉搏依旧在生生不息地跳动着,依然焕发着蓬勃生机 。

(审稿:杨晓燕)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