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1月8日电(记者 吴秀青)深秋,被大山环抱的江竹村,远观白雾缭绕,群山苍翠,茶树郁郁葱葱;近观清澈的溪流潺潺,银白色的木耳菌棒林立,掩映在杉树丛中的一朵朵灵芝宛如撑开的小伞,错落绽放、生机盎然;环顾山村,云蒸霞蔚似人间仙境,处处洋溢着淳朴自然的苗乡风情……让人难以想象,三年前,风景如画的江竹村还是一个深度贫困村。这个广西柳州融水县的小山村,正是因为它的贫困,与西北工业大学结下了不解之缘。
融水苗族自治县地处桂北连片特困地区,属国家级贫困县。柳州市共有348个贫困村,融水县就占了115个(三分之一),而这些贫困村也是地理位置最僻远、生产力最薄弱的地方,安太乡江竹村就是其中之一。2015年1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根据国务院扶贫办的安排,同年底广西融水县、融水县安太乡江竹村成为西工大定点扶贫县和定点扶贫村。从此,西工大人携手融水,扶贫路上风雨兼程,前赴后继砥砺前行。
2017年初,西工大管理干部史建强从西安跨越1500公里,一路辗转来到融水江竹村,接替西工大第一任驻村书记秋卫平担任“第一书记”。斗转星移,将近两年过去了,史建强的扶贫故事在当地广为流传:“中央选派第一书记史建强的异乡扶贫记”“西北汉子的苗乡生活”“把他乡当故乡”“他帮助融水江竹村悄悄变了样”……
史建强的到来,究竟给素有“九山半水半分田”之称的江竹村带来了哪些变化?日前,记者一行沿着史建强的来路,从西安踏访而来,走进江竹村,体验史建强的苗乡工作与生活、倾听他的苗乡故事、感受他的苗乡情怀——
“西北汉子”的三次落泪
村口,一幢新盖不久的木楼,是江竹村村委楼,也是史建强的办公兼住地。他的办公室兼卧室,陈设一目了然:一张单人床,一张写字台,案头放着一张温馨的“全家福”、一台笔记本电脑,还有几件简单的行李,这几乎是他的全部家当。而抽屉里存放的3本厚厚的工作日志,成为他两年来扶贫实践和心血付出的见证。
进村以来,史建强住在村委楼,吃在农民家。
南方,冬天没有暖气,寒风刺骨。“进村第一天,停水停电,刚落成的村委楼还保持着刚建成时的原生态。房间里仅有一套旧的桌椅,乡里配的单人床还是一堆零件。窗户关不严漏风,窗外的风跟摩托车加油一样响了一个晚上,我辗转反侧,冻得一夜没睡着。”史建强回忆刚来江竹村时的情景,仿佛就在昨天。
驻村的突破口在哪里?如何在江竹这张“白纸”上绘出最美的“图画”?想到这里,他寝食难安,深感使命在肩、时间紧迫。
进村第二天,史建强便开始走家串户。他靠着一双脚板,踏遍了村里的角角落落、山上的沟沟坎坎。仅用一个多月的时间,他走遍了全村128户贫困户,累计入户调研座谈180余次,撰写了5篇调研报告,对每一户的情况都了如指掌。
“要想顺利开展工作,唯有与村民交心。要想赢得群众认可,必须主动融入、真蹲实驻、带头苦干。”史建强相信,自己虽然能力有限,但只要真心实意为百姓着想,办法总比困难多。他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与群众“泡”在一起,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解难题,不久便成为村民心目中的“朋友”和“亲人”。
人们常常看到史建强去看望村里的孤寡老人和贫困户,为他们解决燃眉之急,或送上米面油等生活必须品。农忙季节的田间地头,史建强总是挽起沾满泥土的裤角,动作麻利地与村民们一起收割稻子,或者一起插秧、采茶、种木耳、种灵芝……这些画面又常常被“有心人”定格在手机里并发到网上。
“解决百姓的实际困难,走进百姓的生产生活,才是最好的融入。”史建强深有感触地说,“在一起干活的过程中交流,老百姓才会说出他们的心里话,你才会了解到一些你平时跟他们交流听不到的一些需求和真实想法。”
村里有一位父母离异、从小缺失关爱的孩子,有一天突然不想上学了。知道这个消息后,史建强连夜从村里赶到68公里外的县城融水中学,向学校和班主任了解相关情况,做了3个多小时的思想工作,这个孩子才打消辍学的念头。
为了改善郑明社一家的贫困面貌,史建强可费了不少心思。去年他通过网络平台给郑明社家众筹了电视,并引导他加入合作社,增加种养收益。
“史书记一直都把村子当家,把村民当家人。他对江竹村倾注了全力、倾注了全部的爱,两年来他和村里的贫困户都建立了深厚的感情。”江竹村“两委”班子成员谈起和他们朝夕相处的“第一书记”都赞不绝口,敬佩之情发自肺腑。村支书潘进久动情地说:“听说史书记即将届满离任,大家都很舍不得他。”
提起史建强,融水县安太乡党委书记孔凡松说:“他的工作作风很扎实,贫困户的分布,村里乃至乡里的产业、基础设施及学生就业情况都了解得非常清楚,甚至比我们的村干和村民还要清楚。”
在江竹村,西北汉子史建强掉了三次眼泪。“第一次是在贫困户马兰妹的家里,阿婆已经84岁,老伴去世多年,儿子又是残疾人且长年在外谋生,看到独住的老人吃的是发霉的糯米团子,我心疼流泪了。第二次是在村小学,看见两个和我女儿一样大的孩子穿着家里大人的衣服上学,我伤心落泪了。第三次是我爱人来村里看我,体验了我的生活,她说‘你真是不容易’,那一刻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了。”
史建强为马兰妹申请了低保,建立了村干部结对帮扶制度,请到江竹义诊的西工大医生为她看病。每隔不久,他都要来老人家帮她劈柴搬柴火,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每逢下大雨,他总是要去老人家看看房子是否漏雨、漏电。爱人和女儿来江竹探亲时,他和妻女一起给老人送米送油。“儿子,你又来啦!”老人早已把他当儿子,每次见到他都紧紧地握着他的手,怕自己年龄大,下次再也见不到他。他与马兰妹的这份母子之情感动了全村人。
每逢季节更替,史建强就自然想起村里那几个上小学的孩子。他多次把自己女儿的衣服送给村里5个同龄的孩子。看到这些孩子四季都能穿上合适的衣服上学,这让他心里宽慰了很多。
三次落泪,让史建强更加坚定自己的扶贫信念。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想出法子、干出样子,让江竹老百姓的生活快快好起来!”
“我只是想为江竹百姓干点实实在在的事”
如何“挖出穷根子、开出妙方子、瞄准好路子”?深入调研后,史建强很快理清了第一书记的扶贫工作思路:抓党建带脱贫,为脱贫攻坚提供核心引领;抓产业促脱贫,为脱贫攻坚做好产业支撑;抓建设保脱贫,为扶贫工作提供条件保障。
“想脱贫,必须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必须把‘做强产业’作为脱贫根本。”史建强把产业发展与基层党组织建设相结合,把产业工作作为党建工作的重点和载体,打造带不走的工作队,形成了党员致富带头人助力脱贫攻坚的新模式。
在史建强的带领下,江竹村选拔了6个产业带头人,成立4个农业专业合作社和2个农业公司。通过“合作社(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打造茶叶、灵芝、黑木耳、黑山羊、黑香猪、禾花鲤等特色产业品牌,并建设了3个农产品网店。2017年江竹村总产值突破百万元,带动村民320余户,带动贫困人口260余人脱贫。
这些产业的蓬勃发展也成为村集体经济的源头活水。2018年,江竹村村集体经济收入预计将从2017年的不足5000元突破到5万元,年底将实现全村脱贫摘帽任务。
村委会副主任潘永辉和潘莲夫妇办了个茶厂,以前一直以小作坊的形式经营,市场营销和推广是一大难题。史建强到来之后,多次联系专家进村指导,把纸质包装改为更精致有特色的竹木包装,并通过西北工业大学庞大的校友圈资源推广他们的产品,没多久茶叶生意就红火了起来,茶叶年产量也由两千斤提升到近万斤。一时间,“驻村书记朋友圈帮助卖茶”传为佳话。
潘永辉感激之情溢于言表:“史书记对我们的茶叶这一块扶持非常大,给我们带来了很多的订单。”
“拿到订单了,我的村民们在热火朝天地干活,他们的收入增加了,我们的信心增强了、步子更加坚定了,江竹村的发展更有希望了,这是我们最大的幸福。”史建强由衷地喜悦。
一手抓产业,一手忙建设。
地理位置偏远的江竹村,最突出的问题是村民就医难。“村里没有卫生室,没有村医,以前村民买药看病都要到8公里外的乡卫生院,村里的老人和小孩看病尤其困难。”村妇联主任潘桂琼介绍说,史书记上任不久,就通过众筹帮扶新建了江竹村卫生室。
史建强争取“娘家”西北工业大学的支持,很快凑集了8万多元资金为村卫生室添置了必要的医疗仪器和药品,并将村里的卫校毕业生潘秋燕送到西工大医院免费进修三个月,为村子培养了村医,看病难的问题迎刃而解。
史建强还争取了融水县诸多项目,为江竹村修建了8公里生产水渠、2个篮球场、2个人饮工程、40盏路灯、600米巷道、一个寨门等,并新建了村文化活动中心,内设老年活动室、儿童家园、爱心超市、健身角等,实现了老有所乐、少有所学、购物不出屯、活动有场所。就连群众盼望5年之久的15公里两条生产路也获批立项。这些项目的实施,极大改善了村民的生产和生活条件。人们发现,数十年默守陈规的村庄已经大变样。
扶贫工作虽然很辛苦,“两地分居”长期思念家人的滋味也很难受,但是史建强看到贫困村基础设施不断改善,产业发展不断壮大,贫困户的生活与居住环境越来越好,自己的付出有了成效,心里还是美滋滋的,真可谓“苦在身上,甜在心头”。
“希望绘一张发展蓝图送给江竹父老乡亲”
“这里有这么好的自然条件,这么优质的生态环境,这么勤劳的少数民族群众,再加上我们党和政府有这么好的政策,江竹村没有理由不发展好。”史建强说,“江竹村美好的未来,我们有信心期待!”
江竹村究竟向何处发展?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融入江竹村之后,史建强考虑更多的是如何用自己的视野和智慧为江竹村的发展描绘一张蓝图。
经过充分调研论证,史建强与村“两委”研究确定,坚持“输血”与“造血”结合,按照“旅游兴村、产业富民”总思路,力求打基础、谋长远、求实效。
史建强介绍说,长期目标是打造白竹屯龙门瀑布、大东江屯生态农业产业园和壮苗人文景观为一体的江竹旅游景区,以景观游和生态游为重点,继续推动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旅游兴村;中期目标是打造茶叶、灵芝、黑木耳、禾花鲤、黑香猪、黑山羊等“三种三养”特色农业产业发展区,以可视化农业和农村电商为重点,继续加快产业发展,实现产业富民;近期目标是扶持扩大产业规模,促进贫困户增收,实现稳定脱贫。
特色农业产业和景观生态旅游交相辉映、融合发展,为江竹村构筑了“诗与远方”,也必将谱写“精准扶贫圆梦小康”的大美诗篇。
蓝图已经绘就,逐梦惟有笃行。第一书记如何和村“两委”协调配合?如何将第一书记的理念变成他们认可的发展思路?
将近两年来,史建强一直把“抓班子、带队伍”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他明白,第一书记只有紧紧依靠村“两委”才能做成事,只有班子团结才能形成合力,只有不断提升村干部整体素质才能激发农村发展活力。
“扶志+扶智,提升脱贫软实力。”对此,村主任潘鑫感触尤深。“史书记到江竹村后,积极探索扶志扶智措施。2017年带领村干部到西安调研学习5天,其间参观休闲农业、袁家村,请专家授课,给我们的观念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此外,督促参加村干部培训班累计9批次、组织参加致富带头人培训班多次等,以不断加强村干部的能力建设。”
树立新观念、开拓新思维、提升干部能力素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正是江竹村“精准扶贫圆梦小康”的根本所在。
史建强提出了江竹村党建工作“建设三个一、实施三结合”的工作思路,即打造一个五星级党支部、建设一个党员教育管理阵地、创新一个“党支部+党员致富带头人+贫困户”品牌,把党建工作与村脱贫攻坚、队伍建设和村产业发展结合起来。通过一系列举措,立起党建阵地建设标杆,树起支部引领脱贫的鲜艳旗帜,打造党员带动致富的闪亮名片。为此,江竹村党支部先后被自治区、柳州市评为“三星级”党组织,被融水县评为“先进基层党组织”。
驻村以来,史建强先后荣获柳州市“最美第一书记”、柳州市“优秀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等称号,但他认为这些荣誉是奖给西北工业大学所有扶贫人的,也是对西北工业大学的认可,对他个人来说“只是一种激励,让我更有压力”。
史建强最看重的还是村民们对他的评价。“其实我最在意的事情,是我走在村里的路上,村民们都热情地跟我打招呼,没有一个人说不认识我或者冷眼冷脸相待我,这是我最自豪的。”
史建强感叹,时光过得真快!接替他的西工大第三任驻村书记方原已经抵达江竹村。他深知,江竹百姓从脱贫到小康还有一段更艰难的路要走,西工大人惟有不忘初心继续努力。
倚在江竹的秋光里,站在村委楼前极目远眺,史建强的眼里满含欣慰和期望。在即将届满离任的时刻,记者又分明感受到他内心深处的不舍和牵挂,还有一腔与江竹父老依依惜别的深情……
(部分图片来源自“柳州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