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页面已加载完成

由于您当前的浏览器版本过低,存在安全隐患。建议您尽快更新,以便获取更好的体验。推荐使用最新版Chrome、Firefox、Opera、Edge

Chrome

Firefox

Opera

Edge

新闻网
校园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校园动态 >> 正文
马兰芬芳感动工大师生之三:马兰精神与西工大文化“同频共振”
发布时间:2014-08-11 22:02:53 点击数: 来源:宣传部

西工大新闻网8月11日电(记者 王凡华

【相关阅读】

马兰芬芳感动工大师生之一:马兰精神铸就“大漠军魂”

马兰芬芳感动工大师生之二:马兰精神折射奉献人生

马兰芬芳感动工大师生之三:马兰精神与西工大文化“同频共振”

让马兰精神之花在工大绽放——范晓丽教授马兰之行随感

 

马兰精神与西工大文化“同频共振”

“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

“青春无悔,生命无怨,莫忘一朵花儿叫马兰……”

——《马兰谣》

马兰与西工大,相距几千公里,但却有精神的“交相辉映”之处。

曾有基地负责人饶有兴致地说: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在精神实质上具有高度的统一性。

校友是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相结合最好的践行者和弘扬者。这次,在远离学校的基地见到母校的教师,他们都倍感亲切,也很受感动。“大学时光是最美好的回忆”。校友们与学校教师们一道,围绕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追溯求学经历,感受学校发展,畅谈彼此心得……基地政治部宣传部门负责人感慨地说:“这是一次沁人心脾的交流啊。”

“勤奋执着,是我对西工大教师的印象;无私奉献,是我对马兰精神的深刻体会。”

“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都是各自单位最优秀思想精神和品质的凝练。”

“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有共通之处,不空洞,很实在……”

基地小曾是座谈校友中的“90后”,2013年本科毕业来到马兰基地。“报到的第一天,就下连队和战士们一起挖电缆沟,这让我在那一刻,反差特别大……”既来之则安之,经过基地组织的教育引导,他愉快地接受了工作任务,从战士、班长开始,很快适应了部队的生活,很快完成了从学校到部队工作岗位的角色转变;现在开始已经在团内参与相应的技术任务。

基地高级工程师老付是位“老兵”,毕业于我校系统工程专业。“三实一新”作风的熏陶,让他在实际工作中,有了很好的心理基础。对于学校的发展,他也寄于了更多特别的希望:没有顶尖的人才,就没有顶尖的成果。希望学校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能给予年轻人一种气概和情怀。

离开学校11年的小唐,至今仍然记得,自己大四时不慎脚踝骨折,为了不影响学习,班级辅导老师热情地安排同学每天送她上课、帮她打饭,辅导功课。“这让我特别感动。一直都很遗憾,没能回到学校当面去感谢这位老师。”

在基地工作已经7年的小崔,是个看起来十分文静的女孩子,对马兰和西工大都有着极为特殊的感情。她的父母都是基地老一辈的建设者,在马兰工作了几十年,如今已经退休回到了西安。毕业那年,本来有众多机会可以留在内地工作的她,怀着对马兰深深的眷恋,回到基地,毅然投身到新时期国防科研事业当中来。他们,被称为基地的“马二代”。“在学校,老师们激发了我对于知识的热爱,我把这份热爱带回到马兰。在马兰,我把这份热爱延伸到工作和事业当中。这也许就是“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共同作用的结果吧。”

结合自身工作体会,校友们寄语学校的青年学生,希望他们更好地感悟西工大文化,并真正体现在自己身上。同时,他们也建议学校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培养学生们的自主沟通、协调和表达能力。

“希望更多的西工大学子能到马兰建功立业。”这也是校友们最大的期盼。

“你们是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的最好契合”党委宣传部部长李小聪则表示,非常感动校友们在大漠戈壁当中,默默无闻,奉献青春才华,希望校友们为国防科技事业做出更大贡献,同时也实现个人人生价值。

“特别敬佩校友们对于国防科技事业的这份坚持。”机电学院教授司书宾表示,马兰人和西工大人一样,“同有埋名奉献之心,不入追名逐利之伍”。

一位校友身上的小故事,让材料学院教授高峰印象深刻。高峰与这位校友相谈甚欢,向对方索要联系方式并要求合影时,校友向母校的老师表示了歉意:因为任务情况特殊,他无法在这里留下个人的工作影像。“他们确实是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体现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马兰精神”高峰说。

让机电学院教授常洪龙和计算机学院教授於志文都备感欣慰的是,自己的学生在从事核试验相关科研工作这项创造性的事业。“我会把这些校友的故事和马兰精神一道,带回学校,讲给我的学生。自己也会从日常的点滴工作开始,做马兰精神和西工大文化结合的桥梁,不仅宣传马兰精神,更要把这种结合贯彻在日常的教学科研工作中……”他们认真地说。

尾记:

马兰是座和谐之城、幸福之城。基地内部俨然就是个小社会,社会保障设施应有尽有。马兰超市一位员工的朋友曾来到基地参观访问,感慨地说:“这里真好,就像天堂。”

梦中的马兰,是记者痴爱的地方,美丽动人。她像一颗镶嵌在戈壁滩上的明珠,是西北荒漠少有的“风水宝地”。走进马兰,军营楼群林立,街道整洁宽阔,绿树成荫……一切都显得如此的安静祥和。

道路两旁,西北特有的树木交相掩映,构成独具特色的风景——清秀挺拔的白杨,马兰人称之为“扎根树”,像严整的仪仗队夹道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郁郁葱葱的柳树,形如馒头,给人一种生活上丰盈的感觉;榆树枝盘条垂,如同从地上升起一朵蘑菇云,似乎重现着昔日原子弹爆炸时的壮观。被誉为基地“长安街”的马兰路,道路两旁的林带中,绿草茵茵,百花争奇。以马兰广场为中心,欧式建筑的大礼堂与机关办公大楼南北对立,历史展览馆与文化活动中心东西相映。灯光下,办公楼前的草坪上,绿植造型组成的“艰苦奋斗、无私奉献”八个大字,已深深地扎根戈壁,把马兰精神和马兰创业者们的事迹都刻写在这一方热土上。

不是亲眼所见,谁也不会想到,从无到有,马兰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瓦、柴米油盐都是从外部运来的。熟悉马兰的人都知道,当初的马兰,只是一片与无垠的戈壁相连的荒漠,创业者们到这里规划蓝图时,在一条小溪边发现了几丛盛开的马兰花,于是,他们给这里取了一个好听的名字——马兰。

为了使她名副其实,创业者们开始了艰苦的建设。他们住地窑、帐篷,夏天无处避暑,冬天难以御寒;吃着干粮、野菜,喝着又苦又咸的水,遇上刮风,就无法做饭,睡觉也是黄沙盖面。就这样,一代代马兰人顶风沙、冒酷暑、战严寒,克服了许多难以想象的困难,硬是在戈壁滩上创造了奇迹,不但用自己的双手建设了新家园,还试验成功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氢弹,谱写了新中国科学史上的辉煌。

印象中的马兰,是一个底蕴深厚的文化名城。在一首叫《马兰谣》的歌中这样唱道:“有一个地方名叫马兰,你要寻找她请西出阳关……”50多年过去了,这里邮局、幼儿园、小学、中学、公园、银行、商场、新华书店,应有尽有;电视台、体育馆、电影院等设立齐全;已是一个社会服务保障完全自供自足“小社会”。经过多年建设,这里已成为一个融科研实验、教育训练、技术保障、汽车运输、警卫防护、医疗卫生、水暖电供给等为一体,具有多种能力的综合性“特殊兵城”。营区营房宽敞明亮,设施齐全,独具匠心。一个兵营,就是一座公园,有看不完的美景。在物质生活日益丰裕的同时,马兰人也创造着自己灿烂的精神生活。

记者观察到,在马兰基地内,军人、军属和职工等等……人们的脸上大多洋溢着幸福的笑容。生活区内,很多人开玩笑地说“在马兰,可以车不上锁、夜不闭户、路不拾遗”。

基地政治部宣传部门的一位负责人意味深长地说:马兰人身上都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头,这是基地的创业之基、成事之魂。

如今,艰苦的条件已经大大改善,“但是这种奋斗和奉献的精神不能丢”,“这对于西工大人和马兰人来说,都显得特别重要。”自动化学院教授韩军伟、电子信息学院教授李波、理学院教授孔杰等纷纷表示。

马兰,一个神奇、神秘又神圣的地方;一个生长传说的地方。离开马兰那天,雨后初晴。车在茫茫戈壁一路颠簸,记者内心被一种热辣辣的东西涨得满满的——纯粹,高尚,且充满力量。

记者感言:很久没有这种感动

大漠,烽烟,马兰。平沙莽莽黄入天,英雄埋名多少年。

他们,是新时代最可爱的人。有的是为了国家事业而忘我工作,直到生命结束;有的为家人、为事业默默付出,无怨无悔。他们用青春和生命诠释了自己的信仰。在平凡中坚持,成就了不平凡,感动了大家,感动了华夏。他们是共和国的普通一兵,是科研团队的普通一员,是校友名录中的普通一位……平凡的人们,在不平凡的岗位上,坚守着一个信念,“爱自己的祖国,爱自己的事业”。这种爱,在他们的坚守中不是一年,不是一时一事,而是几十年如一日,是全部的心血,全部的爱。

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感动,来唤醒心中的良知和激情。有时候,我们需要这样的人物,来引领我们走向新的辉煌。

(编辑:陈仲昌)

相关文章
    读取内容中,请等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