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8月13日电 (范晓丽)
【相关阅读】
■ 马兰芬芳感动工大师生之一:马兰精神铸就“大漠军魂”
■ 马兰芬芳感动工大师生之二:马兰精神折射奉献人生
■ 马兰芬芳感动工大师生之三:马兰精神与西工大文化“同频共振”
■ 让马兰精神之花在工大绽放——范晓丽教授马兰之行随感
2014年7月27日-31日,有幸与学校基础研究学会和宣传部的同仁结伴参访了马兰基地。三天内,参观、学习、交流,安排非常紧张而充实。7月31日早8:30,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马兰。经过一天的飞机、汽车,于下午7:30回到西工大家里,梳洗吃饭后,晚9时早早睡觉,准备明天一早到办公室工作。8月1日早8:30开始,在办公室给学生修改论文,但是直到中午12点半,都没能修改完一小段落。难以平复的心情,无以名状的感想,让我失神,让我总是回忆那在马兰的日子……
在马兰,我们瞻仰了马兰烈士陵园,参观了我国地下竖井核试验旧址,观看了前辈科研工作者和林俊德院士在艰苦环境下团结奋进、忘我工作的记录片,听闻了现代马兰人阐释的马兰精神。马兰的戈壁滩、营地大路两旁直立的白杨树,马兰战士官兵们年轻、坚毅的面容,马兰西工大校友们睿智的谈吐,以及他们坚持、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在我脑海里频频闪现。
下午收到刘峰老师的邮件,他就马兰精神向我们基础研究学会的老师们发问:是否全神贯注于基础研究事业?是否关心和帮助年轻学者?能否担得起学校的中流砥柱?刘老师的邮件使我再一次审视自己,评估自己,检讨自己。马兰人为了理想,远离都市而来到戈壁,物质条件异常艰苦他们却甘之如饴。年轻时忍受与配偶两地分居而毫无怨言,年老后让自己的子女延续自己而志得意满。这是一种什么样的精神,什么样的情怀?这就是让人两眼含泪而面带微笑说出“艰苦奋斗干惊天动地事,无私奉献做隐姓埋名人”的马兰精神的真实写照。
我来自工大,对工大的校训“公诚勇毅”我自以为很了解,但马兰归来后,我认为,如果没有马兰之行,我将永远不会理解的如此深刻。马兰精神与工大精神相通相容;在工大前辈们身上马兰精神熠熠生辉。譬如,我们的徐德民院士团队自筹经费做科研,魏炳波院士团队白手起家谋发展;更难能可贵的是那些终生默默无闻但一生都献给三尺讲台的工大教师们。工大能有今天,归功于工大前辈们的智慧和奉献,工大是否有更加壮丽的明天,则取决于年轻教师和科研人员的付出。在比较良好的科研环境下,我们能否做到静心投入于基础研究事业,能否带动并培养优秀的后来人,能否像林俊德院士那样执着地付出,值得我们深刻反省。在对马兰的记忆里,对一幕场景印象最为深刻:我国第一颗原子弹成功爆炸后,参与研制的前辈科学家们泪流满面,奔走相告,欢呼雀跃,精神抖擞的穿过自制的凯旋门。每每看到这一幕,我都会置身其中,真切地激动和感动。仔细想想,如果没有平时认真、忘我、全身心投入的工作,哪能有机会享受成功的喜悦。自己现在从事的基础研究工作不容易惊天动地,工作环境也不艰苦,但是希望通过自己的奋斗,为完善、认识基本知识、基本规律做一点贡献,为发现新材料、新现象尽一份力。
最后,我又想起刘峰老师作为基础研究学会教师代表而面对马兰官兵的讲话:每一个到过马兰的工大人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那就是,让马兰精神之花在工大绽放!
(编辑:田庆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