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工大新闻网12月21日电(程毅)
一、中心对“十四五”规划意义的理解
“十三五”期间,我校最大的综合性实践教学基地——工程实践训练中心(以下简称“中心”),在学校党委的坚强领导和各职能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充分发挥了一线教学单位的重要作用,在育人能力、师资队伍、办学条件、文化党建等方面都得到了长足性的发展。
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和“十四五”开局之际,我校身处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大学的背景之中,面对“新工/文科建设”、“思政教育”、“劳动育人”等新要求,危机与新机同在、发展与挑战并存。在中心建设发展的关键时期,必须统筹好安全与发展两大问题,以改革自强、不进则退、时不我待的精神谋新篇、开新局、创新业。
编制“十四五”规划的重要意义,在于帮助中心进一步正确认识建设发展的内外环境和时代要求;进一步厘清未来五年甚至更长时期内支撑学校完成实践育人任务所需要的基本条件和根本遵循;进一步与学校及各职能部门达成共识、争取支持、共谋发展,从而妥善解决好“建设什么样的中心,怎样建设中心”这一重要问题,并在此基础上梳理发展思路、设定奋斗目标、制定改革举措、夯实保障基础,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凝聚起中心全体教职工的智慧和力量,为中心“十四五”建设和未来发展谋篇布局。
二、“十四五”规划背景下中心的困局
“十四五”规划主要破解以下6方面困局:
1.破解新时代育人要素需求困局
新时代前沿领域及交叉学科在本科生教育中至关重要,如何在实践环节穿插前沿学科知识及实现交叉融合是中心面临的一大困局,为此中心将构建与育人需求相适应的实践育人体系。
2.破解学生创新能力新需求困局
目前中心以传统冷加工、热加工、电子实习为主,内容单一、难以满足学生对创新创业能力训练的迫切需求,为此,中心将建立适应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新机制,打造相适应的创新实践平台。
3.破解交互式创新支撑不足困局
作为研究型大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是我校一项重点任务,现阶段中心对科研育人的支撑明显不足,尚未形成良好的科研服务和科研育人支撑机制。对此中心将构建相适应的交互式设计制造平台。
4.破解设备资源共享能力不足困局
现阶段,虽然中心具备一定的科研生产、加工以及创新服务的能力,但却存在着设备利用率低的问题,以致无法对我校人才培养和科研创新活动进行高效支撑。对此中心将依托共享中心构建设备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5.破解指导学生创新能力师资不足困局
现阶段中心师资结构层次依然偏低、教师年龄偏大、岗位类型单一,难以适应新时代我校领军人才培养目标。对此中心按照基础工训、创新工训和综合实践构建分层次的实习(实践)师资队伍。
6.破解实践课程缺乏文化之魂的困局
新时代的发展亟需具有家国情怀、工匠精神,敢于务实求新的人才。对此,中心将致力于构建极具特色的工训文化,续写新时代人才培养“西工大现象”新篇章,为国家实现高端制造业和实体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人才保障。
三、中心的“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进展
在学校党委和行政的领导和支持下,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自2020年初逐步有序开展,现已形成较为明确的建设方案。
(1) 前期赴国内外19所大学开展广泛调研,汇总调研结果,形成调研报告和高水平教育学论文。
(2)中心坚持党政联动的原则,组织了深度调研和分层次研讨,在学校党委和分管领导的指导下,充分征求中心教师的意见,形成了党员大会汇报材料,明确了“十四五”规划的基本思路和发展目标。
(3)2020年暑假期间,中心组织专项工作组,依据党员大会确立的发展目标开展了为期两周的“十四五”规划研讨,经过明晰目标、制定方案,完成了“十四五”规划初稿编制。
(4)本学期,在分管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中心成立了课程规划组、创新基地规划组、设备共享建设规划组、交互式创新研发环境组、师资和文化建设规划组,召开了多轮次的讨论,深度论证了“十四五”规划方案。
(5)分管校领导、副校长杨益新和校长助理张开富携教务处、国资处等单位成员先后赴中心考察实习(实践)环节开展情况,并对中心“十四五”规划方案进行现场指导。
(6)2020年11月4日,按照学校的要求,中心向学校领导以及发展规划处、教务处、国资处等部门领导就“十四五”规划方案进行了专题汇报,得到了相关单位的肯定,相关领导提出了建设性建议和指导意见。
(7)2020年11月6日,发展规划处专门组织了现场考察,深入研讨和分析了中心拟开展的“十四五”规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并进行了现场指导。
(8)当前,中心的“十四五”规划方案仍在进一步完善中。
四、中心的“十四五”规划总体目标
中心“十四五”期间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实现“一流工程实践中心”建设目标,形成系列化的教学成果。
一是打造多层次实践课程体系。深挖新时代工程实践育人新要素,更新目前基础工训课程,以培养学生创新工训能力、综合创新能力等为目标,将机器人、人工智能、智能制造、虚拟现实、信息化等前沿、交叉学科引入中心课程,开展实践选修课程和基于项目式的实践课程。
二是建设24小时“不打烊”创新创业平台。构建基础工训平台和创新实践工训平台两大平台,基于平台开设工训能力基地、机器人基地、虚拟仿真基地、机甲大师基地等不同侧重点基地,针对国家重点竞赛项目,通过准入制、考评制吸纳优秀团队,满足学生创新创业需求,建设24小时不熄灯创新创业平台。
三是面向学生创新活动、科研育人、创客活动形成设备资源的共享支撑机制。统筹中心先进仪器设备,提升设备利用率。建成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达到培养人数提升5倍+(从5800人次,到至少31000人次)、延长开放时间2.4倍、提升安防能力4倍、提升设备复用率5倍的目标。实现服务学生创新活动、科研育人、创客活动的目标,达到科研育人的最终目的。
四是形成多项校级/省级/国家级实践课程、教改项目、实践教材、教学名师,申请校级/省级/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五、中心的“十四五”规划建设重点
中心“十四五”规划重点从以下7个方面开展:
(1)把握发展目标,革新一流工训育人格局;
(2)挖掘育人要素,深化工训课程体系建设;
(3)加强师资建设,创新教师队伍培养机制;
(4)瞄准双创需求,构建多级创新实践平台;
(5)打造智慧中心,建设资源共享服务平台;
(6)丰富工训内涵,建设工训特色中心文化;
(7)推进国际化建设,加快工程实践国际接轨。
(审稿:傅莉 蒋建军)